2019年8月,中日兩國重啟了已經中斷7年的副外長級戰略對話。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和日本外務事務次官秋葉剛男在日本長野縣輕井澤共同主持了這場對話。雙方就中日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坦誠深入地交換了意見,並再次確認將積極落實兩國領導人大阪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努力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戰略對話是國家間進行思想溝通,增進相互認知,尋求共識,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的結構性措施。所以,戰略對話的恢復表明中日兩國關係重回正軌的說法正在落到實處。回顧近兩年中日關係轉圜後的進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比較實際的改變。這些改變正在為兩國關係未來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日本對華政策的兩個積極變化
此次中日關係的轉圜,直接原因是2017年在國際形勢變得日趨複雜難以琢磨的情況下,日本方面開始調整對華政策。當年5月,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率團訪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他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時表示希望改善中日關係,並遞交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親筆信,邀請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中國政要訪問日本。
這次與二階俊博一同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還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自己的政務秘書官今井尚哉。所以二階俊博此行不僅是為改善中日關係創造環境,還表明了日本對一帶一路構想向積極方向的轉變。
中國政府是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而2012年年底第二次上臺,以追求擺脫戰後體制為核心執政理念的安倍,當時正在積極推行一系列「抑制」中國的政策。他在呼籲澳、印、日、美組成「民主安全菱形」,與中國抗衡的同時,還積極展開「俯瞰地球儀」外交,追隨著習近平主席的外交步伐,對中國外交進行抵消外交。在這個大背景下,日本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一方面表態曖昧,另一方面推出了競爭性計劃。2015年5月, 安倍內閣還宣布未來5年將向亞洲國家投資1100億美元, 以滿足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資金需求,大有要和中國展開資金競賽的架勢。當年6月,日本沒有參加《亞投行協定》的正式籤署,放棄了成為創始成員國的機會。與此同時, 日本與美國積極推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TPP) 的談判進程,對中國展開經濟圍堵。才過了兩年,日本就不得不開始政策調整,向「一帶一路」倡議靠攏,真可謂時勢比人強。
當然,日本態度的轉變,並不僅僅是由於時局的混亂所致,更決定性的因素是因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一個爭霸對抗的戰略,而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合作共贏構想。這個構想對日本長期推行的開闢新市場的戰略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正是因為認識到了這點,日本才開始調整自己的政策。2018年4月, 第四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就推動「一帶一路」合作、中日第三方合作達成共識。5月,李克強總理借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之機訪日,中日籤署了《關於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中日關係的改善使日本立即嘗到了甜頭,中日貿易規模出現快速回升勢頭。據日本財務省的貿易統計數據,2017年中日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3.34萬億日元,創下了以日元計算的歷史最高紀錄。
在這種氛圍裡,安倍對華認知也有所改變。他在當年出席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舉辦的國慶招待會時,致辭表達了三點看法:一,日中加強合作不僅對兩國自身具有重要意義,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也不可或缺。二,堅信日中兩國合作推動解決地區和世界難題,共同為國際社會作出貢獻,將有助於構建兩國關係嶄新的未來。三,今後願基於戰略互惠關係的思路,為推動日中關係發展作出努力。
而後到2018年,安倍在訪華前表示將通過首腦相互往來「在所有領域擴大兩國國民的交流,把日中關係提升到新階段」。日本媒體也評論說,在兩國領導人的主導下,中日兩國關係的改善勢頭加強,正在摸索從「競爭」轉為「協調」的時代。而安倍也於當年10月訪華時,把「化競爭為協調」作為自己的新主張提出來。不過事實上,中日之間只有日本在和中國競爭,而中國並沒有和日本競爭的意思。所以,安倍提出這種主張的意義,也僅是表明其自己的對華姿態開始發生轉變。
「永遠的鄰居」和中日新時代
今年,中日關係繼續升溫。習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國集團會議時訪問日本。兩個領導人在會談時為中日關係確定的定位是「永遠的鄰居」,為此兩國應該保持領導人之間的密切交往。同時兩國領導人還就兩國關係的發展達成了十項共識。
通常國家間關係是依據政治條件進行定位,而鄰國的關係只是一個客觀存在。中日之間將不具政治色彩的「永遠的鄰居」作為定位,是基於雙方共同擁有的儒家文化。「睦鄰」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之一。而西方現實主義價值觀往往是以鄰為壑。所以,中日之間強調「永遠的鄰居」,意義在於以東方文化的方式表達要永遠和平相處,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分歧的相互關係準則。這條準則將是未來中日關係發展的底線。
而未來中日關係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將是如何按照領導人的共識,「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在這個新時代裡,中日應該充分發揮東方文明的底蘊,擺脫西方文化中的權力競爭和利益博弈的思維模式,努力通過合作構建一個平等共贏的世界。這也應該是未來中日戰略對話的指導思想。(作者系《北京周報》特約供稿人,亞太問題資深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