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因核輻射患癌症後,楊振寧問其:造出原子彈國家給你多少錢

2021-01-16 騰訊網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與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獲得者、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鄧稼先先生的友誼長達半個世紀,在科學界傳為美談。

楊振寧生於1922年,鄧稼先生於1924年。楊振寧的父親名叫楊武之,鄧稼先的父親是鄧以蟄。

楊武之從美國留學回國後,在清華大學任教。鄧以蟄曾留學日本、美國,歸國後,先後受聘於北大、清華,任哲學系教授。鄧以蟄和楊武之既是同鄉又是同事,兩人交情甚篤,常來常往。

因父輩的關係,楊振寧與鄧稼先自小就是好朋友。二人在祟德中學讀書時,是最要好的同學和朋友。楊振寧的學習成績在班裡總是名列前茅,鄧稼先很佩服他。楊振寧常以大哥的身份關照鄧稼先。

二人在西南聯合大學讀書期間,鄧稼先在數學、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楊振寧的具體指導。鄧稼先曾對其姐鄧仲先說:「振寧兄是我的課外老師。」

在學校,楊振寧與鄧稼先幾乎形影不離。一起切磋學業、交流心得。這兩位志趣相投的同鄉、校友,自少年時代就樹立起了遠大理想,他們立誓:將來事業有成,一定報效祖國!

抗日戰爭勝利,蔣介石密令研製原子彈,召見了當時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吳大猷。

吳大猷建言:「發展原子彈,錢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才。」

蔣介石當即向吳大猷承諾:「美退還清朝賠償八國聯軍的庚子賠款,可以撥用作為獎助人才赴美國深造的經費,至於人才名單,則請吳教授選拔開具。」

於是,在吳大猷帶領下,包括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這批研習物理學的年輕學子,踏上了留學美國的旅途。

楊振寧赴美後,就讀於芝加哥大學,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之後,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64年,楊振寧加入美籍。

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鄧稼先也考取了留美博士研究生。出發前,鄧稼先徵求在美國就讀的楊振寧的意見,問:「我到哪所大學就讀較為合適。」

楊振寧回信說:「我建議你到普渡大學去,普渡大學收費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此校離芝加哥很近,我們兩人可以經常見面。」

1948年10月,鄧稼先與楊振寧的弟弟楊振平結伴,從淞滬乘船前往美國。

赴美後,鄧稼先順利地進入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研究院,讀物理系。在美國留學期間,鄧稼先與楊振寧住同一宿舍,親如兄弟。

1950年8月,鄧稼先獲得了博士學位。那一年他只有26歲。

1950年8月29日,鄧稼先與留學美國的一百多名學者一起,衝破重重阻撓,歷盡千辛萬苦,乘船回國,奔向新中國的懷抱。從此,鄧稼先和在美國的楊振寧天各一方,長時間失去了聯繫。

鄧稼先回國後,二機部負責人、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找到他,讓他秘密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從此,鄧稼先全心投入到原子彈研究工作中來。他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 和研究的第一線,與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一起研製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

在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上,鄧稼先全然投身到研製「兩彈」的任務之中。因工作需要,他經常主動身臨一線。

有一次,在一次爆炸失敗後,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會受核輻射汙染。」鄧稼先一個人走進了那片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捧著,走了出來。最後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上空出現了一朵巨大的蘑菇雲,中國研發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後,又用了2年零8個月,又成功爆炸了氫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又在羅布泊上空爆響。鄧稼先也因此被稱為「兩彈元勳」(核彈、飛彈)。

從1964年到1986年,22年間,鄧稼先又參與了32次核試驗。鄧稼先一心撲在核試驗研究上,他與妻子許鹿希結婚33年,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六年。

因工作需要,鄧稼先經常身臨一線,強烈的射線嚴重損害了他的身體。

1985年7月,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鄧稼先因核輻射患癌症後,他並不後悔。早在接到任務之初,他就對夫人許鹿希說:「做好了這件事情(核試驗),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價值,就是為它死也值得!」

鄧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療期間,楊振寧先後兩次回國,去醫院探望鄧稼先。

楊振寧到醫院看望鄧稼先時,兩人談了許多話。

楊振寧見鄧稼先的口、鼻不斷出血,就十分關心的問他:「稼先,國家到底給了你多少錢啊?值得你把命搭上?」

鄧稼先笑了,笑容是那樣的真實、幸福,他回答說:「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

楊振寧聽後愣住了,他不信,就問:「你不是在開玩笑吧?」

旁邊一位和鄧稼先是同事的人解釋說:「這是事實,不是玩笑。一九八五年頒發原子彈特等獎的獎金是一萬元,單位裡人人有份兒。由於人多,單位還墊上了不少錢。才按十元、五元、三元三個等級發下去。從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85年首次頒獎,21年中,沒有發過獎狀,也沒有發過1分錢獎金。」

楊振寧聽後,心裡五味雜陳,一時語噎,當場落淚了。一九五七年,他獲得諾貝爾獎時,獎金是幾十萬瑞士法郎,折合成人民幣在百萬元以上了。

鄧稼先對楊振寧說:「我雖然受核輻射而得了癌症,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們成功地實現了核爆炸,使國家更加強大了!」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這顆科學巨星隕落了。

聽到噩耗,楊振寧立即從國外發來唁電:「稼先為人忠誠純正,他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他是我最敬愛的摯友。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個世紀的友情,我將永遠珍惜這些記憶。他的無私精神與巨大貢獻是我的永恆的驕傲。」

相關焦點

  • 6月25日是中國兩彈元勳鄧稼先的生日,祝福天堂的您,生日快樂!
    畢業後的他,先在北京大學教學,但他思考的是要掌握學習更先進的科學知識,到科學水平更高的美國去深造,學成後報效祖國。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第二年秋天,鄧稼先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他學習成績突出,兩年不到就讀滿全部學分,博士論文答辯也順利通過。這一年他才26歲,由於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也被該校稱為「娃娃博士」。
  • 鄧稼先最令人心痛的一張照片:雖笑容滿面,但嘴角卻殘留一抹血跡
    因此,快速彌補裝備上的差距已經迫在眉睫,尤其在核武器這一塊,只有順利造出核武器,才會握有壓箱底的王牌,從而讓那些西方國家不敢再肆意窺伺。 1958年6月21日,我國偉大領袖在會議上強調:「原子彈就是那麼大的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
  • 他是楊振寧世交卻隱名埋姓離家28載,巨蟹座男人的家國大愛
    楊振寧機智靈巧,同學們稱他是「機靈鬼」。鄧稼先忠厚老實,綽號叫「鄧老憨」。下課後,楊振寧與鄧稼先幾乎形影不離。這兩位志趣相投的同鄉、校友,自青少年時代便樹立起了遠大的理想:將來事業有成,一定報效祖國!後來,也有很多人對比兩彈一星其他科學家時,也曾提到鄧稼先性格低調、平和,包括其與其愛人的情感經歷描述時,他是個溫暖的巨蟹座居家好男人。
  • 鄧稼先:用6年造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背後經歷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正在手指間把玩著一支筆的鄧稼先突然愣住了,原本斜靠在藤椅裡的身體瞬間繃直。「大炮仗,原子彈」,他低著頭喃喃自語,「我行嗎?」錢三強微笑地望向他,眼中滿是「我看好你」的神色。1958年8月18日,這一天成為我國原子彈事業偉大徵程的歷史爆破點。當時,中國第二代核物理專家鄧稼先在第一代核物理專家錢三強的辦公桌前,堅定地回答了一句:「我願意。」
  • 核輻射的恐怖超乎你的想像!遭遇過核打擊的國家有多慘?
    人類發明核武器已經有大半個世紀了,在這大半個世紀裡,核輻射一直是人類永恆的恐懼。那核輻射到底有多恐怖呢?或許這個世界上唯一遭遇過核打擊的國家會給予大家一點點啟示與啟發。
  • 「兩彈元勳」鄧稼先逝世已34年,2個子女現狀如何?結局讓人敬佩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格外重視發展,其中最為主要的便包括科研發展。在祖國最需要人才的時候,總有那麼一群人,他們寧願放棄優厚的待遇和舒適的工作環境,不為任何虛名,只希望祖國能夠強大起來。比如錢學森、梁思禮、朱光亞、錢三強、鄧稼先等。
  • 這個科學家徒手掰開了原子彈,阻止了一場核爆炸,因核輻射而死
    核武器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熟知的威力最大的武器,他的存在可以使一個國家迅速的提升國際地位,正因為有了這威力巨大的武器,如今的世界才能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各國之間相互牽制,二戰後,
  • 92歲許鹿希:苦等鄧稼先28年,卻天人永隔,今仍住60平舊房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更為國家在該領域培養多名碩士、博士、博士後。 青梅出馬,新婚燕爾 如果愛情是一種緣分,當緣分到了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如果說愛情是一彎新月,那陪伴一生的終究是身邊最近的那顆星星。
  • 共和國記憶丨鄧稼先妻子許鹿希33年不願搬家,因為……
    1950年8月,攝於美國普渡大學,26歲的鄧稼先獲得博士學位1924年,鄧稼先出生在書香門第,父親鄧以蟄是國學大師。」來形容鄧稼先從事原子彈研製後的家庭生活,這並不準確。作為科學家,他當然知道彈頭裡裝的鈽239的輻射有多厲害,但他也知道,這一顆核彈頭花了國家多少錢!作為理論設計負責人,他心裡沒有自己,只有責任。許鹿希:「當時是防化兵沒找著(彈頭),鄧稼先親自去找。到今天你去問別人,人家還在反對,說是鄧稼先根本不該去找,說科學家自己去趟那個彈坑是不明智的,可是鄧稼先這個人,必定會去!」
  • 日本能在一個星期內造出原子彈?此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因被核武器轟炸而投降,但可以看見的是日本即便是被原子彈轟炸過,但是隨後其國家的發展依舊是非常的迅速,再加上日本的核原料儲備,以及核技術,可以說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甚至有人表示:如果給日本一點時間,日本說不定能在一個星期以內造出原子彈,其實關於日本製造核武器,這個話題在國際上一直是一個飽受詬病的話題
  • 我和我的祖國:在被核輻射後,張譯飾演的高遠為何要被水衝?
    但是大家也知道,在相遇篇中,張譯飾演的高遠跟任素汐飾演的方敏讓很多人覺得遺憾,兩個人兩情相悅,可高遠卻為了國家的富強選擇了隱姓埋名的去研究原子彈。 聽著方敏說兩人在一起初次遇見的情景,後來公交突然一停,很多的人都很高興,因為原子彈爆炸成功了,我們國家終於擁有了原子彈,高遠最大的心願也完成了。方敏後來在人來人往的人潮中指著報紙問這是你嗎?高遠點了點頭,闊別數年後,高遠已經離開了人世,方敏的結局其實存在爭議,有人說沒結婚有人說結婚了。
  • V觀中核丨兩彈元勳鄧稼先:一生一心為國
    在國難深重的抗日時期鄧稼先度過了少年時光,北平淪陷時,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十三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為了保住他的性命,鄧稼先的父親無奈之下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你以後一定要學科學,科學對國家有用」。
  •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九十歲生日,楊振寧李政道為他賀壽
    本文圖片均來自「科學網」微信公號 97歲高齡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親臨現場,回憶了他與周光召半個多世紀的交往史。下面是楊振寧先生的簡明講話實錄:第一次聽到周光召的名字是在上世紀50年代。50年代是高能物理火紅的時代。
  • 75年前,美軍投下原子彈後,廣島和長崎死亡的真實數據是多少?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戰場上正面使用過原子彈的國家,而且相信大家對於這場戰爭也頗為熟悉,75年前,美國先後在廣島與長崎投放了原子彈,這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正式使用原子彈,雖然在最後也發生過原子彈爆炸,但這都是各國在試驗過程中所進行的操作,那麼為什麼在這之後,各國都爭相的研發核武器卻再也沒有在戰場上使用過呢?
  • 核輻射到底有多可怕?日本核輻射地點到處可見變異生物
    核輻射危害巨大,它的恐怖形象在大家心中由來已久。被核輻射汙染後,是很難消散的。而我們現在的醫療手段根本就無法控制核輻射造成的病變。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一下核輻射是有多麼可怕和危險。提到核輻射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日本二戰時期原子彈和輻射造成的危害。
  • 最嚴重核洩漏事件,釋放核輻射是廣島爆炸的400倍,15年死亡8萬人
    很多人都知道二戰時期日本被美國投放原子彈之後悲慘的結局,原子彈的威力確實是相當的大的,特別是釋放出的核輻射會對人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普及的是直到現在都是最嚴重的核洩漏事件,這個核洩漏事件所釋放出來的核輻射已經達到了日本廣島爆炸時的400倍,其影響不言而喻,是可怕甚至是恐怖的。這件事發生在蘇聯,卻很少有人知道——車諾比核電站洩露事故。之所以很少有人知道,是因為對於這方面的報導,當時蘇聯是瞞著國內子民的,報導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這個事故造成人員傷害的數字和官方所公布的數字誤差了20倍。
  • 了解核輻射症狀、 我們如何防護?(圖)
    截至昨天下午,當地有190名民眾和醫護人員遭受核輻射,最高時輻射達到1015微西弗/小時。根據日本政府目前披露的信息,只是有民眾和醫護人員遭受核輻射,未造成對人體的急性放射性傷害。  廣東放射醫學專家表示,遭遇核輻射要儘可能縮短被照射時間,遠離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進出核汙染地區時,要穿防護服,並及時淋浴,清除核汙染。
  • 原子彈爆炸後一百年不能住人是真的嗎?廣島、長崎現狀說明一切!
    日本廣島目前常住人口大約是110多萬,長崎的人口大約是40多萬,而且目前廣島和長期的核輻射處於正常水平,在這兩個地區生活的居民也都處於正常的健康狀態,所以這兩個在二戰時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城市現在是適合人類居住的。被原子彈轟炸後一百年不能住人?
  • 廣島被原子彈轟炸後,百年內不能入住,為何現在才過去75年就住滿了人?
    原子彈是一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它具有強大的衝擊波,能在瞬間清掃掉城市中的建築物、車輛、行人等等。接著一股熾熱的力量便會卷土而來,產生的高溫幾乎能讓一切物體汽化掉。在當時的長崎和廣島,原子彈給它們帶來的殺傷力也是不可避免的,高溫直接吞噬掉了一切,而後帶來的輻射也對這兩座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 「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你!」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為了祖國  多少優秀年輕人為此隱姓埋名  近日,在央視《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  鄧稼先生前的警衛員遊澤華回憶  在西南聯大,我遇見了你  鄧稼先,出身書香門第  畢業於西南聯大,後來赴美留學  在西南聯合大學這段時間  他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兩個人  一位是北大醫學院學生許鹿希  在許鹿希從醫學院畢業後  兩人結為夫妻,相伴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