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與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獲得者、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鄧稼先先生的友誼長達半個世紀,在科學界傳為美談。
楊振寧生於1922年,鄧稼先生於1924年。楊振寧的父親名叫楊武之,鄧稼先的父親是鄧以蟄。
楊武之從美國留學回國後,在清華大學任教。鄧以蟄曾留學日本、美國,歸國後,先後受聘於北大、清華,任哲學系教授。鄧以蟄和楊武之既是同鄉又是同事,兩人交情甚篤,常來常往。
因父輩的關係,楊振寧與鄧稼先自小就是好朋友。二人在祟德中學讀書時,是最要好的同學和朋友。楊振寧的學習成績在班裡總是名列前茅,鄧稼先很佩服他。楊振寧常以大哥的身份關照鄧稼先。
二人在西南聯合大學讀書期間,鄧稼先在數學、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楊振寧的具體指導。鄧稼先曾對其姐鄧仲先說:「振寧兄是我的課外老師。」
在學校,楊振寧與鄧稼先幾乎形影不離。一起切磋學業、交流心得。這兩位志趣相投的同鄉、校友,自少年時代就樹立起了遠大理想,他們立誓:將來事業有成,一定報效祖國!
抗日戰爭勝利,蔣介石密令研製原子彈,召見了當時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吳大猷。
吳大猷建言:「發展原子彈,錢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才。」
蔣介石當即向吳大猷承諾:「美退還清朝賠償八國聯軍的庚子賠款,可以撥用作為獎助人才赴美國深造的經費,至於人才名單,則請吳教授選拔開具。」
於是,在吳大猷帶領下,包括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這批研習物理學的年輕學子,踏上了留學美國的旅途。
楊振寧赴美後,就讀於芝加哥大學,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之後,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64年,楊振寧加入美籍。
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鄧稼先也考取了留美博士研究生。出發前,鄧稼先徵求在美國就讀的楊振寧的意見,問:「我到哪所大學就讀較為合適。」
楊振寧回信說:「我建議你到普渡大學去,普渡大學收費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此校離芝加哥很近,我們兩人可以經常見面。」
1948年10月,鄧稼先與楊振寧的弟弟楊振平結伴,從淞滬乘船前往美國。
赴美後,鄧稼先順利地進入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研究院,讀物理系。在美國留學期間,鄧稼先與楊振寧住同一宿舍,親如兄弟。
1950年8月,鄧稼先獲得了博士學位。那一年他只有26歲。
1950年8月29日,鄧稼先與留學美國的一百多名學者一起,衝破重重阻撓,歷盡千辛萬苦,乘船回國,奔向新中國的懷抱。從此,鄧稼先和在美國的楊振寧天各一方,長時間失去了聯繫。
鄧稼先回國後,二機部負責人、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找到他,讓他秘密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從此,鄧稼先全心投入到原子彈研究工作中來。他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 和研究的第一線,與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一起研製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
在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上,鄧稼先全然投身到研製「兩彈」的任務之中。因工作需要,他經常主動身臨一線。
有一次,在一次爆炸失敗後,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會受核輻射汙染。」鄧稼先一個人走進了那片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捧著,走了出來。最後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上空出現了一朵巨大的蘑菇雲,中國研發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後,又用了2年零8個月,又成功爆炸了氫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又在羅布泊上空爆響。鄧稼先也因此被稱為「兩彈元勳」(核彈、飛彈)。
從1964年到1986年,22年間,鄧稼先又參與了32次核試驗。鄧稼先一心撲在核試驗研究上,他與妻子許鹿希結婚33年,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六年。
因工作需要,鄧稼先經常身臨一線,強烈的射線嚴重損害了他的身體。
1985年7月,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鄧稼先因核輻射患癌症後,他並不後悔。早在接到任務之初,他就對夫人許鹿希說:「做好了這件事情(核試驗),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價值,就是為它死也值得!」
鄧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療期間,楊振寧先後兩次回國,去醫院探望鄧稼先。
楊振寧到醫院看望鄧稼先時,兩人談了許多話。
楊振寧見鄧稼先的口、鼻不斷出血,就十分關心的問他:「稼先,國家到底給了你多少錢啊?值得你把命搭上?」
鄧稼先笑了,笑容是那樣的真實、幸福,他回答說:「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
楊振寧聽後愣住了,他不信,就問:「你不是在開玩笑吧?」
旁邊一位和鄧稼先是同事的人解釋說:「這是事實,不是玩笑。一九八五年頒發原子彈特等獎的獎金是一萬元,單位裡人人有份兒。由於人多,單位還墊上了不少錢。才按十元、五元、三元三個等級發下去。從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85年首次頒獎,21年中,沒有發過獎狀,也沒有發過1分錢獎金。」
楊振寧聽後,心裡五味雜陳,一時語噎,當場落淚了。一九五七年,他獲得諾貝爾獎時,獎金是幾十萬瑞士法郎,折合成人民幣在百萬元以上了。
鄧稼先對楊振寧說:「我雖然受核輻射而得了癌症,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們成功地實現了核爆炸,使國家更加強大了!」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這顆科學巨星隕落了。
聽到噩耗,楊振寧立即從國外發來唁電:「稼先為人忠誠純正,他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他是我最敬愛的摯友。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個世紀的友情,我將永遠珍惜這些記憶。他的無私精神與巨大貢獻是我的永恆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