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妾室獲得誥命有多難?獲得誥命的妾室死後能否從正門出喪?

2021-01-12 子皓新說V

誥命就是誥書,「誥」本身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在古代,誥命是由皇帝任命當朝官員後,授贈給官員家屬的「榮譽證書」。

而古代的妾室地位是非常低的,獲得誥命的機會也很小,傳統的婚喪習俗是,正妻死後可以從家中正門出喪,妾室死後是不能從正門出喪的,那麼獲得了誥命的妾室能不能呢?

圖片:妾室們劇照

一、妾室獲得誥命的情況

1、妾室的地位

眾所周知,古代的家規宗法是非常嚴苛的,對於名分大小也很重視,一般來說,妾室在古代的地位,與正室是沒辦法相提並論的,很多人家的妾室都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在家中料理家事,因此,妾室不僅是地位低,在很多方面的待遇也是跟正室差了很多,被授贈誥命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

2、妾室的依靠

儘管妾室的身份地位和正室相差很遠,但古代女人的命運卻是很相似的,大多數女人一生只能依靠子女來提升或鞏固自己的地位,很多歷史上有名的女性,都是因為兒子或者女兒飛黃騰達,才提高了自己的地位,開始有了權力,「母憑子貴」的這種情況在皇室體現得最明確,而在民間也是非常普遍常見的。

圖片:女兒飛黃騰達劇照

3、妾室獲得誥命的可能

妾室的身份地位,註定了她們不會像男子一樣輕易的獲得誥命,因此,由於古代「母憑子貴」的傳統,妾室獲得誥命的機會就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一是依靠在古代更有地位和權利的兒子,如果兒子能夠爭氣,成為朝廷官員,那麼妾室就可以依靠「母憑子貴」的原則,獲得誥命;二是女兒足夠出色,若是女兒能夠成為皇后或者太后,那麼培養出優秀女兒的妾室,自然也可以榮封誥命。

圖片:榮封誥命劇照

二、妾室獲得誥命後是否可以從正門出喪呢?

由於古代的規矩約束和傳統習慣,妾室死後通常是不能從正門出喪的,平時家族中的一些活動還有獎勵等等,也是沒有資格參加的。但能夠獲得誥命是一項非常大的榮譽,對很多家族來說都是莫大的榮譽,因此,對於榮獲誥命的妾室,是不是同時提高了地位,甚至可以從正門出喪,一直以來都有著很多爭議。

1、尹繼善的生母

古代對於規矩地位看得非常重要,考慮到妾室的兒子或者女兒確實非常優秀,在朝廷或是後宮裡有著一定的地位,那麼儘管生母是妾身,也會給予誥命獎勵。

而在歷史上,也有真實案例可以佐證,清朝的大學士尹繼善的生母就是妾室,尹家家規嚴苛,其生母始終「屏匽者,庰廁也」,像個下人一樣做各種粗活,當尹繼善步步高升,並且獲得了兩江總督的高位,其生母便有了提升地位的機會。

尹繼善把自己家中的情況上報給雍正皇帝,惜才有道的雍正當即為其生母授贈誥命,封為誥命夫人,並且派宮女傳達給家主尹泰:如果不是因為尹繼善,就不會為你加官,如果不是因為妾室,你也不會有這麼優秀的兒子。

另外還有關於鹹豐皇帝的孝貞顯皇后,也就是慈安皇太后的故事,慈安皇太后的生母是穆揚阿的妾室,在慈安成為皇后之後,朝廷下令將其生母和正室一併封為一品夫人,自此便和正室平起平坐了。

根據這兩個實例,妾室確實是可以憑藉子女提升地位,這樣看來地位提升的妾室,是完全有資格在死後從正門出喪的。

圖片:和正妻平起平坐劇照

2、看嫡長子的態度

古代對於家族宗法是非常講究的,無論妾室的子女是怎樣的地位,只要嫡長子不願意妾室死後從正門出喪,那也是沒有辦法的。

比如袁宮保袁世凱,這個人相信很多人都很有所耳聞,當年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不但官位高通,其權勢更是滔天,可是他的母親是家中的妾室,而且沒有獲得誥命,在死後,袁宮保想要讓母親的墳墓放進祖墳,嫡兄不願意,他是也一點辦法都沒有。

但是另外一個清朝的一品大臣,同樣是妾室生母死後,家裡不願意讓她從正門出喪,於是這位大臣當著眾人的面跳到了母親的棺材上,威脅說他也死了,讓眾人把他和母親一起埋葬,於是,他的無賴之舉終究讓其他人允許其生母從正門出喪。

圖片:清朝妾室的棺材劇照

3、家主的態度

除了道德的約束,歷代以來一般都是只有正妻才能獲得誥命,因此很多人對於獲得誥命的妾室,也是毫不重視的。

明朝魏國公徐鵬舉的正妻死的早,他十分寵愛自己的妾室,用盡手段終於給妾室拿到了誥命,但是被朝廷發現了,最終還是把誥命收回了。

這些事情當然不能一口咬定結果,而事實上,除此之外也有特殊的情況,有的妾室即使在獲得誥命之後,也不被允許從正門出喪。

古代的言行是有著極其嚴苛的規矩的,如果男子太過寵愛妾室,會被指責寵妾滅妻,著名的皇帝隋文帝,他的兒子楊勇,就是因為太過寵愛妾室,不但被母親指責,在正妻死後更是被廢除了太子之位。

還是清朝尹繼泰的例子,雖然在雍正的幫助下,尹繼泰的生母得到了誥命,但是她死後,尹繼善的父親也沒有讓其生母從正門出喪。

圖片:給生母操辦葬禮劇照

另外還有一種極少數的情況是,即便沒有獲得誥命,家族中的人也願意讓妾室從正門出喪,像這樣的情況當然不會是尋常,一般是已經沒落或者在沒落邊緣的家族,家中出現了當大官的子孫,和其有關係的人都會受到重視,更何況是生母。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圖文由子皓影視製作工作室原創製作!

相關焦點

  • 周瑩被慈禧親封「一品誥命夫人」,誥命夫人到底是什麼官銜?
    古代女子不能入仕為官,而所謂誥命夫人,就是唐宋明清各朝對於高官的母親、妻子進行的榮譽冊封,算是一種爵位,不是官銜,擁有誥命之女就稱作「命婦」,一般誥命夫人的品階與其丈夫的職位有關,誥命夫人有俸祿與地位,但沒有實際職權。
  • 古代的「誥命夫人」是什麼職位?地位有多高?
    古代的「誥命夫人」是什麼職位?地位有多高?每當那些影視劇上出現某位「一品誥命夫人」的時候,總是能給人一種這個女性很「威武」的感覺,讓他人不由得畏懼三分。其實,所謂「誥命夫人」,就是舊時對一些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之後的稱呼,也是唐、宋、明、清各朝等官方稱呼的「命婦」。古代男人的世界有三六九等,而女人也因為身邊的男人分出了三六九等,妻以夫貴,母以子貴。誥命夫人,是歷史上皇室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
  • 《知否》明蘭得了誥命,驚的忘了謝恩,這「誥命夫人」到底是什麼
    這樣的榮譽稱號在等級森嚴的古代可了不得,要搞慶祝儀式,寫進家譜,載入地方志的,家族會仔細小心謹慎的保存好「誥命」,原件由大兒子保存,其他兒子只能COPY一份。真是蓬蓽生輝、光耀門楣、光宗耀祖、普天同慶的一大事件。明蘭:「我怎麼能得誥命呢?
  • 中國古代,「小老婆」想上位當正妻幾乎不可能,一朝為妾終身為奴
    《禮記·曲禮》:「男女無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但是,婚姻締結情況也有例外,如儒家禮制規定,父母死後子女應服喪三年,在此期間不得嫁娶,以示孝道。說起古代的婚姻制度,大家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三妻四妾」一詞。實際上,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朝代中,古代的妻妾制度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 歷史上的一品誥命夫人是什麼意思?這個封號有多大權力?
    作為女主角的明蘭,從一個普通出身的少女一路奮鬥到一品誥命夫人,經歷了諸多坎坷與挫折。然而很多人看完電視劇後都有一個疑問:到底什麼是一品誥命夫人?這個封號有多大權力?一品誥命夫人在古代,大部分人都是可以用三種人來概括的,第一自然是皇族,第二是大臣,第三是百姓。而且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重男輕女,大部分的官都是男的,基本沒有女的,而在大臣裡也是分為九種,一到九品。
  • 母親為妾多年,死後親戚不準走大門出殯,兒子一舉挽回母親尊嚴
    母親為妾多年,死後親戚不準走大門出殯,兒子一舉挽回母親尊嚴在封建社會抑或是民國時代,大家族都定有嚴格的宗法制。是嫡是庶,是妻是妾,這些身份必須明確劃定,不同的身份享有不同的對待。因此,給人當了妾室的女人實際上非常可憐。她們不能像正牌妻子那樣受到尊重,她們常常不得不看其他人的臉色,有苦也難言。
  • 古代小妾下場有多慘?河北出土一宋朝名將墓,墓志銘揭開了真相
    俗話說:「寧做貧民妻,不做富人妾。」古往今來,有多少女子因為貧瘠而斷送了自己的一生,有的甚至難以善終。在奉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封建時代,正妻的地位不可撼動,達官顯貴們為了和時代相契合,只能用納妾來彰顯其地位。小妾在當時是沒有人權的,除了要伺候男主人,也要伺候女主人,地位稍微比奴婢好一點,但還是封建社會的糟粕。
  • 古代吃絕戶:女子要三從四德,但如果沒有兒子,誥命夫人也沒用!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都會出現重男輕女的出現,認為只有兒子才可以繼承家業贍養父母,女兒就是賠錢貨給別人家養的孩子,有男人這麼想,可為何女人也要這樣想呢,同樣都是女人,何必互相為難呢?這一切都要從古時候說起。
  • 古代男人的「小妾」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說「一招為妾終身為奴」?
    古代男人的「小妾」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說「一招為妾終身為奴」?大家都知道,現如今,大多數的國家都是實行的一夫一妻制,這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體現。只不過,相對於現代人來說,古人就不一樣了。在古代的中國,一個成年男人,往往可以有三妻四妾。
  • 女命逢二德,貴為誥命夫人!
    我昨天說了,「清」的女性八字為「貴婦」之命,這個貴婦是指嫁給「貴人」,而今天要說的這個「貴婦」則不同一般,是自己為貴,可以當作「誥命夫人」或「封贈公主」等來看。所謂誥命夫人,就是指古代受皇封的女人。誥命夫人不同於一般女人,她們是朝廷直接加封,是有品級有俸祿的,比如《紅樓夢》中的賈母就是「一品誥命夫人」。所謂封贈公主,就是本非公主,但是朝廷因為某種原因封為公主、郡主等榮譽稱號的女性。
  • 古代小妾地位很低,但獨有一項「特權」,令正妻也羨慕不已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上,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雖然看上去像是一夫多妻,但是實際上,妻子和妾,地位上天差地別。妻子和丈夫,屬於相對的平等關係,在漢唐,如果夫妻之間有矛盾,可以和離,如果妻子的娘家勢力強大的話,丈夫在家中的話語權可能還不如妻子。
  • 古代一夫多妾,會不會造成很多男人沒老婆?
    古代一夫多妾,會不會有很多男人沒老婆?答案是肯定的,但不至於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古代的一夫多妾制度,正確的叫法應該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始於黃帝、堯、舜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明文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但沒有具體措施,民間仍然延續慣例。
  • 古代女性地位卑微,小妾待遇更是不堪,可其有一特權令正妻都羨慕
    古代女性地位卑微,小妾待遇更是不堪,可其有一特權令正妻都羨慕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們甚至是毫無權力可言,古代最厲害的男人就是皇帝了,皇帝的後宮更是佳麗三千,所有的人都是要圍著皇帝轉的,有的妃子因為家世顯赫或者是長得漂亮就會被皇帝寵愛,但是有的妃子可能這一輩子的年華都要耗在冰冷的宮牆之中
  • ...妻子與妾有何不同?這待遇簡直天差地別嘛,看來在古代還是做男人...
    中國古代的妻妾制度,堪稱世界奇觀。此一制度,打從母系氏族消失那天起,便開始萌芽,然後茁壯成長、勢不可擋。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中國式的「姬妾制度」,是一種極度沒有人性、極度殘忍無情的制度。妻妾制度中最重要的關係當然是丈夫與妻妾之間的關係了,那麼古代妻妾之間有何不同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首先我們先來了解古代的娶妻制度。古時娶妻不僅是為了延續血脈,更是處於顯示倫理綱常,而且為合兩家之好,所以禮制在娶妻過程中極為明顯,按儒家《禮記》記載這一過程可以分為六步,即六禮。是哪六禮呢?一 :納採,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得到允許後送上禮物。
  • 丫鬟一部位特殊被少爺納為妾,婚後生三子一女,次子大名無人不知
    2021-01-11 04:03:09 來源: 寶兒花 舉報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
  • 古代不是「一妻多妾」嗎,為啥總說「三妻四妾」,三妻四妾指的啥
    導言「一夫多妾制「自母系中心社會進入父系中心社會以後,名義上是「一夫一妻」,實是嬪妾成群。從天子,諸侯,以至大夫、士庶皆然。《曲禮》上說周天子是:「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安。」而古時候往往有這樣的規章制度,最關鍵的還是體現了男和女不公平的狀況。設想,假如男人地位較為太低,也許就會有「三夫四公」了吧。次之,說古時候「三妻四妾」究竟指的是哪三妻?哪四妾?實際上這個詞分離看來,在其中「三妻」指的是一位正妻,和倆位平妻。
  • 滕妾有啥作用
    滕妾有啥作用?  文/姜子說書  青埂峰下一頑石,曾記幻相併篆文,月旨石見《石頭記》!  榮即華兮華即榮,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紅樓夢》!  聲能兩歌手兩牘,兩鑑風月兩生花!以詩傳史石上墨,誰識畫眉昭風流?  女兒未嫁將未降,末世忠義明閨閣!先時名號通靈玉,來時姓氏原是秦。
  • 北方玄武-室宿(室火豬)【相天】
    又名「清廟」、「玄宮」,古代認為此宿的出現,代表要修造房屋,面對嚴寒的冬天。室宿(室火豬)的財運分析財運佳,豪爽的性格喜歡交際應酬,而揮霍無度,但也會因交際應酬而得財,喜歡過高尚的生活享受,古董,金銀財寶以喜收集貴重東西而得財。但亦有外表闊氣,實際上卻靠借貸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