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兩歲多的孩子來說,什麼最能吸引他?
也許很多爸爸媽媽會認為是動物園或者是超市,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有很多好玩的東西。
事實是什麼呢?請看下面三個案例。
●湖北荊州兩歲多男孩不願意去動物園不願意去超市,只願意去打麻將
可是2020年12月7日,網上一段湖北省荊州市的視頻卻是這樣的,視頻中一位媽媽問自己兩歲多的兒子——

媽媽「你聽媽媽說好不好,小朋友不能老打麻將的,只能打一下。」
沒想到孩子被媽媽批評了以後竟然大哭不止。媽媽想著轉變一下孩子的思路,於是有了下面的對話——
媽媽:「去動物園還是打麻將?」
孩子不假思考的回答:「打麻將。」
媽媽:「去萬達還是打麻將還是打麻將?」
孩子又不假思考的回答:「打麻將。」
媽媽:「去方特還是打麻將還是打麻將?」
孩子再次不假思考的回答:「打麻將。」
●山東東營兩歲多男孩指導外公下象棋

無獨有偶,2020年12月17日,網上也流行了一段山東省東營市一位兩歲多的小朋友兩手插在衣服兜裡看外公下象棋的小視頻,視頻中這位小朋友看到外公該走的一步棋沒有走,於是便出手指揮。
雖然這位小朋友違反了「觀棋不語真君子」的規定,但那畢竟是自己的親外公啊!
●安徽合肥兩歲半女孩識字2500
下面這張圖片中被爸爸抱著的小女孩名叫美奇,兩歲半,住在合肥市定遠路附近一間出租房裡,你能想到她竟然能識字2500多個嗎?據美奇的爸爸何師傅說,美奇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家裡牆上就有一些字,他就順口讀了一下,何師傅一讀那個字,小美奇就往那邊一看。看到女兒有反應,於是何師傅就試著開始教她,而且何師傅抱她出來玩的時候,看到大街或小區圍牆上有什麼字,或者汽車上有什麼字,反正哪裡有字,何師傅都教她。就這樣,小美奇識字越來越多了,隨著識字量的增加,爸爸又開始教一些詩歌,比如《靜夜思》等,結果時間一長,美奇也能背誦。

●案例反思
北京華夏正源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長孫金龍分析認為,上面三個例子中的孩子都是兩歲多,如果讓家長選擇要哪樣孩子,我想絕大多數會選擇要美奇這樣的女孩或幫外公下棋的那位小男孩,沒誰願意要那位動物園不去超市不去只願意去打麻將的男孩。
毫無疑問的是,湖北荊州的那位小男孩之所願意去打麻將不願意去動物園和超市是因為他從開始認東西就被媽媽抱著泡在麻將桌前,他所認識的只有麻將,在他的眼裡,什麼都沒有麻將好玩。山東東營的那個小朋友之所以能看出來外公該哪個棋子,也是長期被外公帶著「耳濡目染」產生的。兩歲半的小女孩美奇之所以識字兩千多,也是她爸爸沒帶著她打麻將也沒有帶著她下棋,美奇只對「字」感興趣。
孫金龍進一步分析,如果湖北荊州的那位媽媽像美奇的爸爸那樣從小教孩子識字,孩子還只選擇打麻將嗎?如果山東東營的那位小男孩從小被外公帶著打麻將,他還會指導外公下象棋嗎?
上面三個案例都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只不過湖北荊州和山東東營的媽媽與外公是在無意識中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而美奇的爸爸是在無意發現然後又在意識進行早期教育的。
這三個例子都說明一個問題——孩子早期的模仿能力或者說接受教育的能力很強。在這個階段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教孩子什麼,孩子就學什麼;同樣作為孩子「第一所學校」的家庭,給孩子什麼的學習環境,孩子就會被這個環境所影響。湖北荊州的那位媽媽沒有刻意教育孩子打麻將,孩子卻愛上了打麻將,山東東營的那位外公沒有刻意教外孫下棋,外孫卻知道怎麼走棋子。這足以說明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現在一說「早期教育」,很多父母包括一些專家都認為是在「摧殘」孩子。
那麼,孩子是怎樣被「摧殘」的呢?
上面三個案例已經給出了答案,關鍵就看採取什麼樣的「摧殘」方式了。
(聲明:本文為孫金龍原創文章,任何媒體和個人轉發請通過孫金龍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