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是怎樣孩子「摧殘」孩子的?

2021-01-20 孫金龍教育

對於一個兩歲多的孩子來說,什麼最能吸引他?

也許很多爸爸媽媽會認為是動物園或者是超市,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有很多好玩的東西。

事實是什麼呢?請看下面三個案例。

●湖北荊州兩歲多男孩不願意去動物園不願意去超市,只願意去打麻將

可是2020年12月7日,網上一段湖北省荊州市的視頻卻是這樣的,視頻中一位媽媽問自己兩歲多的兒子——

圖片來自網絡

媽媽「你聽媽媽說好不好,小朋友不能老打麻將的,只能打一下。」

沒想到孩子被媽媽批評了以後竟然大哭不止。媽媽想著轉變一下孩子的思路,於是有了下面的對話——

媽媽:「去動物園還是打麻將?」

孩子不假思考的回答:「打麻將。」

媽媽:「去萬達還是打麻將還是打麻將?」

孩子又不假思考的回答:「打麻將。」

媽媽:「去方特還是打麻將還是打麻將?」

孩子再次不假思考的回答:「打麻將。」

●山東東營兩歲多男孩指導外公下象棋

圖片來自網絡

無獨有偶,2020年12月17日,網上也流行了一段山東省東營市一位兩歲多的小朋友兩手插在衣服兜裡看外公下象棋的小視頻,視頻中這位小朋友看到外公該走的一步棋沒有走,於是便出手指揮。

雖然這位小朋友違反了「觀棋不語真君子」的規定,但那畢竟是自己的親外公啊!

●安徽合肥兩歲半女孩識字2500

下面這張圖片中被爸爸抱著的小女孩名叫美奇,兩歲半,住在合肥市定遠路附近一間出租房裡,你能想到她竟然能識字2500多個嗎?據美奇的爸爸何師傅說,美奇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家裡牆上就有一些字,他就順口讀了一下,何師傅一讀那個字,小美奇就往那邊一看。看到女兒有反應,於是何師傅就試著開始教她,而且何師傅抱她出來玩的時候,看到大街或小區圍牆上有什麼字,或者汽車上有什麼字,反正哪裡有字,何師傅都教她。就這樣,小美奇識字越來越多了,隨著識字量的增加,爸爸又開始教一些詩歌,比如《靜夜思》等,結果時間一長,美奇也能背誦。

圖片來自網絡

●案例反思

北京華夏正源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長孫金龍分析認為,上面三個例子中的孩子都是兩歲多,如果讓家長選擇要哪樣孩子,我想絕大多數會選擇要美奇這樣的女孩或幫外公下棋的那位小男孩,沒誰願意要那位動物園不去超市不去只願意去打麻將的男孩。

毫無疑問的是,湖北荊州的那位小男孩之所願意去打麻將不願意去動物園和超市是因為他從開始認東西就被媽媽抱著泡在麻將桌前,他所認識的只有麻將,在他的眼裡,什麼都沒有麻將好玩。山東東營的那個小朋友之所以能看出來外公該哪個棋子,也是長期被外公帶著「耳濡目染」產生的。兩歲半的小女孩美奇之所以識字兩千多,也是她爸爸沒帶著她打麻將也沒有帶著她下棋,美奇只對「字」感興趣。

孫金龍進一步分析,如果湖北荊州的那位媽媽像美奇的爸爸那樣從小教孩子識字,孩子還只選擇打麻將嗎?如果山東東營的那位小男孩從小被外公帶著打麻將,他還會指導外公下象棋嗎?

上面三個案例都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只不過湖北荊州和山東東營的媽媽與外公是在無意識中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而美奇的爸爸是在無意發現然後又在意識進行早期教育的。

這三個例子都說明一個問題——孩子早期的模仿能力或者說接受教育的能力很強。在這個階段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教孩子什麼,孩子就學什麼;同樣作為孩子「第一所學校」的家庭,給孩子什麼的學習環境,孩子就會被這個環境所影響。湖北荊州的那位媽媽沒有刻意教育孩子打麻將,孩子卻愛上了打麻將,山東東營的那位外公沒有刻意教外孫下棋,外孫卻知道怎麼走棋子。這足以說明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現在一說「早期教育」,很多父母包括一些專家都認為是在「摧殘」孩子。

那麼,孩子是怎樣被「摧殘」的呢?

上面三個案例已經給出了答案,關鍵就看採取什麼樣的「摧殘」方式了。

(聲明:本文為孫金龍原創文章,任何媒體和個人轉發請通過孫金龍授權同意)

相關焦點

  • 冷暴力對待孩子對孩子的心靈也不是一般的摧殘
    有父母會教育孩子不要動手打孩子,這不錯,但是對於6歲以上的孩子,如果不能按照事實判斷和好好聊天,遇到事情以毆打孩子的方式疏導,只會起到一個打孩子的行為。而現在家長對孩子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各種的體罰行為卻層出不窮,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但是就孩子的性格是不會改的,會變得更加暴躁。家庭暴力太多的小孩有可能導致暴力發生,所以先做好家庭教育,提升孩子的教養方法和指導思想。
  • 培養兒童早期閱讀興趣,選對適合孩子年齡的繪本是關鍵
    有的媽媽跟我抱怨孩子不愛看書的問題。「怎樣讓寶寶愛上閱讀,孩子快兩歲了,看書總是三分鐘熱度,還沒給她講完,剛讀了兩頁,孩子就跑去玩別的,根本沒法安靜的坐在那把書看完,怎麼辦呢?」是否該制止孩子撕書啃書的行為呢?」「孩子幾歲開始給她看繪本呢,怎樣給孩子挑選適合的繪本,有什麼推薦麼?」小諾從2個多月我們就有意識的開始培養孩子的早期閱讀興趣,到現在3歲半,已經形成了自主閱讀習慣和愛上了閱讀。
  • 教育專家朱慕菊:讓孩子學點什麼,才能贏在「人生起跑線」?
    身為父母,想必大家都為孩子考慮過未來,想讓孩子早早的贏在「人生起跑線」。但什麼才是「人生起跑線」?重視什麼才算是為孩子「計深遠」呢?我從幼兒教育專家朱慕菊老師的多次演講中找到了答案。朱慕菊老師參與過《幼兒園工作規程》等幼兒教育方面的規程、條例的起草,曾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
  • 孩子丟三落四怎麼教育?
    很多時候,教育孩子順應了自己的情緒,在熟悉的心理下去管教孩子。想打就打,想罵就罵,而不會進一步思考,在這種心理舒適區對解決問題是沒有好處。如果孩子丟東西後,心中已經有了痛苦感和愧疚心,就沒有必要用各種方式讓孩子內心更加痛苦。如果孩子有丟三落四的毛病,先保持心態平和,再試試下面的方法:
  • 教育機構說要給孩子全腦開發?別讓偽科學當道!-1
    每次去接孩子的時候,都發現幼兒園門口和小學門口站著很多老人。如果你上去問,才知道原來是孩子的姥姥姥爺或者爺爺奶奶。而再往旁邊看,發現有很多幼兒或少兒教育機構,打著各種廣告招牌,發著各種廣告。其中不乏就關於幼兒大腦開發的課程。
  • 嬰幼兒早期教育對神經心理髮育的效果評價
    如6個月的嬰兒已能獨坐片刻,但不穩,易跌倒,能扶站,保健醫師需向家長說明小兒即將從獨坐到獨自站立、學爬行等大運動的發展規律,讓父母給孩子提供訓練的機會,指導家長訓練孩子穩定獨坐和動作協調性的技巧,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學習。(2)若偏離正常,則判斷偏離的程度及存在的問題,制定適合不同發育狀況的階段性早期幹預指導方案並實施。
  • 怎樣帶孩子看戲、看電影
    怎樣帶孩子看戲、看電影看戲或看電影是孩子們較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但是孩子在看戲或看電影時往往會出現下列不良現象:1、對觀看的內容不感興趣,在影劇院內到處亂跑,或和別人的孩子嬉笑打鬧。2、邊觀看節目或電影,邊不停地吃零食,果皮紙屑隨地扔。3、情緒外現,遇到激動的場面就大聲嚷嚷。
  • 重視孩子教育,教育有方法的星座,能把孩子培養成才
    古代有孟母為了孟子的讀書教育問題,三次搬家的故事。在當代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孩子的教育問題漸漸被家長重視起來,各種補習班紛紛上線,家長也絲毫不會心疼自己的錢包,打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口號,可是卻給孩子帶來無限的負擔。
  • 教育孩子不再流行嚴苛,鬆弛有度是關鍵
    我相信每一位父母管孩子的初衷都是好的,都希望孩子能成為優秀的孩子,但是教育孩子不是說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需要講究方法。一味的暴力對待只會拉大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造成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破裂,嚴重的可能會導致像上面提到的慘劇一樣,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 與過去的孩子相比,現在的孩子很脆弱,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
    第三:來自父母和家庭如果父母僅僅覺得孩子抗壓能力差是因為自己沒教育好那可就太片面了,有的時候孩子是因為家庭因素的影響造成的,這樣的話往往還會改變孩子的性格。比如父母之間的爭吵、打架,父母對生活的抱怨,對工作和事情表現出不耐煩的狀態,還有單親家庭以及其它複雜的家庭關係等因素,這些也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
  • 教育孩子,口耳相傳是不夠的
    開家長會時,班主任點了幾個孩子的名字,著重批評這些孩子的家長,說他們不配合學校,教育孩子是需要學校與家長共同完成的事業,可是,你們一心只想著賺錢,賺那麼多錢,萬一孩子沒教育好,成了街頭混混,社會蛀蟲,你們那時候後悔就晚了。
  • 孩子血型不同,教育培養方式也不同
    他們很少去關心別人做得怎樣,只做他自己的事,給人以各顧各的印象。他們不論與什麼人交往,始終能以理性的眼光測定對方的信任度。幾乎所有AB型孩子都有著強烈的怯生意識。  各血型孩子的教育方式  因材施教是要針對孩子個體的差異,專家研究發現,其實,孩子血型不同,是造成性格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
  • 遇見幸福 讓教育擁抱每一個孩子
    孩子的教育問題總是牽動人心,其中殘疾兒童的上學難題更是很多家庭無法承受之痛。家住萬福苑的許曉雲家庭就是其中之一,過去的6年,他們為家中的孩子殫精竭慮,今年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一家人終於等來了幸福的聲音。今年7歲的嚴紫桐看上去和其他同學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實際上,她是一名聽障殘疾一級的孩子。
  • 「我只讓我家孩子看教育類的電視節目」教育專家:越看孩子越落後
    前兩天在一個媽媽群裡聊到孩子看電視的話題,很多媽媽吐槽自己家孩子回家就抱著電視看動畫片,不讓看就哭鬧。其中有一個媽媽用頗帶驕傲的語氣說:「我只讓我家孩子看教育類的電視節目,從不讓孩子看沒營養的動畫片」。稍微留意一下我們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定位「嬰幼兒」,以「開發嬰幼兒智力」為宣傳語。
  • 孩子「軟硬不吃」難教育,何不嘗試「五指大法」,讓孩子乖乖聽話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教育瓶頸的時候,和孩子溝通有障礙,面對孩子的不聽話,不配合而束手無策。當孩子到了3歲的時候,不聽話的表現變得很明顯,此後,孩子越發的有主見,家長們的教育障礙也就越發的明顯。家長們感到焦慮的同時,其實不妨思考一下,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聽話,這其中家長們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可調整的空間呢?
  • 金錢觀教育如何造就孩子一生的窘困
  • 父母說話的語氣影響孩子性格,這四句話常說,教育孩子更有效
    家長說是讓孩子不要怎樣做,孩子越容易產生叛逆的心裡,做出一些不對的行為。所以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很難管教。因為家長不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需求,總在否定孩子,約束孩子,孩子的內心肯定會不舒服,相反,會對家長反對的事情感到新鮮,好奇,更會做出錯誤的舉動。
  • 張海濤:傳統文化數字易經的教育智慧 讀懂孩子因材施教
    「這兩個月因為子女教育的問題,來報名數字易經『子女教育讀心術』的家長數量激增。」張海濤老師對這個現象哭笑不得,「現在許多家長一種情況是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開來,甚至淡化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認為教育都是學校的任務。還有更多的一種情況是,家長越努力,孩子越痛苦。家長照顧好了孩子的衣食住行,時間安排到了每半小時應該做什麼,但是不僅事倍功半,而且孩子完全不領情,甚至天天吵架。」
  • 孩子「自來熟」好不好?容易被人騙走,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
    對此,李玫瑾教授認為:「有些家庭給孩子的教育是文明、禮貌、克制和自律的,就像大家閨秀一般,可是如果當她長大了,遇到粗暴、野蠻的人,一點自我保護能力都沒有。」因此,父母除了要保證家庭內部是溫暖、和諧的,還要考慮到孩子將來離開家、走出去。因為社會上什麼人都有,所以在孩子走進社會的過程中,父母教育孩子對人友善,不傷害別人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如何應付壞人,保護好自己。
  • 把孩子教育成功需要有個前提,否則費勁千辛萬苦最終前功盡棄
    說實話,學校教育是有缺陷的,老師也不是那麼好當的,都說教育學生要因材施教,可是不是一句話的事,老師教的學生太多,語數英按標準一個老師最少要帶兩個班,這兩個班至少100人,物理化學一般要帶四個班,政史地一般要帶六個班。那麼多學生,老師把他們都教好不是那麼容易,老師的時間也就那麼點,學生又那麼多,學生的問題又千差萬別,老師一個一個把他們都教育好,這基本辦不到,怎麼教都是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