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來熟」好不好?容易被人騙走,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

2021-01-09 文竹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想必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活潑,見到人會主動打招呼,不害羞。通常這樣的孩子很招人喜歡,但是孩子也可能因為「自來熟」,不害怕陌生人,容易被壞人拐騙走。

01孩子「自來熟」好不好?容易被人騙走

在《孩子成長公開課》裡,主持人月亮姐姐聊起自己的育兒煩惱,她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教導孩子對人友善。比如進電梯的時候,孩子會有禮貌地跟人打招呼「叔叔阿姨好」;如果有人來送快遞,孩子就會主動跑到家門口說:「快遞叔叔好,媽媽有快遞!」

但發生了「杭州失聯女孩」的事件之後,孩子自來熟的性格,也令月亮很擔憂:孩子跟誰都能玩得來,別人一對他好,留下一句「拜拜,媽媽,我去玩一會兒。」就跟著別人去玩了,如果遇上壞人可怎麼辦?

作為家長,這樣的擔心是合理的,孩子的安全問題值得重視。

對此,李玫瑾教授認為:「有些家庭給孩子的教育是文明、禮貌、克制和自律的,就像大家閨秀一般,可是如果當她長大了,遇到粗暴、野蠻的人,一點自我保護能力都沒有。」

因此,父母除了要保證家庭內部是溫暖、和諧的,還要考慮到孩子將來離開家、走出去。因為社會上什麼人都有,所以在孩子走進社會的過程中,父母教育孩子對人友善,不傷害別人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如何應付壞人,保護好自己。

02父母怎樣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識呢?

李玫瑾教授說自己經常會接一些電話的案件詢問,並且從不避諱女兒。有一次,女兒告訴她說:「媽媽,因為我老聽你談案件,我覺得我在班裡比同學們都懂得很多這方面的知識。」

這令李玫瑾感到很驚訝,因為很少有家長會在孩子面前談及社會或者新聞事件。通常,家長擔心孩子過早接觸到社會的陰暗面,可能會學壞。但是,孩子不可能永遠活在父母打造的童話世界裡,要明確告訴孩子:「這個社會就是會存在壞人。」

父母和孩子談社會的真實一面是很有必要的,李玫瑾建議應該從孩子六、七歲就開始講社會的故事。通常,學校在一年級,或者每逢開學的時候會做一個安全教育,但在學校之外,父母也要負起自己教育孩子的責任。

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最近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例如「一個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父母可以借著這件事問孩子:「如果你遇到這種事情會怎麼辦?」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孩子的安全意識,並且讓他學會思考解決辦法。

父母還可以給孩子看一些安全教育的宣傳短片,購買一些兒童安全教育相關的繪本。比如這套《寶寶自我保護自我管理繪本》,不少寶媽都買來給孩子看,尤其是要給那些上幼兒園、一年級的孩子進行安全啟蒙。

這套繪本共有8個主題,比如防止身體受侵害、學會愛自己和拒絕、兒童防拐防騙,遠離校園暴力等等。

故事形象生動,貼近生活場景,讓孩子有代入感。大字拼音幫助孩子識字,有聲伴讀給孩子輕鬆的閱讀體驗,全彩大圖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還有親子小遊戲,讓父母可以一邊和孩子互動,一邊進行安全啟蒙。

全套書8本只需要24.8元,相當於幾包零食的價格,零食會吃完,但是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習慣,能儘可能地避免各種意外和人身傷害。安全教育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課!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今日話題:你家的孩子是自來熟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就像小鳥總要離開巢穴才會越飛越高,父母過度的封閉庇護,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傷害。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 孩子走失了6個小時,頭髮被剪,衣服被換,孩子的安全一定要重視
    相信對於每一位父母來說,自己孩子的安全與健康,是必須要放在首位的。畢竟只有一個健康的人才能夠擁有美好光明的人生,否則餘生總會在生活中投下一些陰影,影響一家人的幸福。但是現在有不少父母對孩子的安全與健康並不重視,常常導致悲劇發生後才追悔莫及。
  • 與過去的孩子相比,現在的孩子很脆弱,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
    不管是父母笑著說還是嚴肅著說「你可以」「你必須」「爸爸媽媽相信你」等,如果超過了孩子的能力範圍,孩子仍會想著我必須要做到,但是現實是無能為力。到了這個時候孩子的心理就會發生從激情到被打擊的變化,如果父母還是一味嚴格要求的話,那麼將會讓孩子產生我不行了,我很弱小等消極情緒,嚴重的話就將會發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情。
  • 父母靠譜,不給孩子壓力,不對孩子發脾氣,孩子會感恩你們一輩子
    ,所以為人父母要靠譜,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夫妻之間互敬互愛,多包容,多多控制脾氣,收住說話的音量,給孩子少些壓力,少些驚嚇,少些成長的傷害,多些愛的呵護,多些快樂和理解。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孩子一生的福氣,能享父母福氣的孩子,將來對父母當感激不盡。原生家庭,不好的氛圍,說話相衝,不懂包容的家庭,孩子會極度壓抑,尤其是看到任何小事情,都會忍不住發脾氣,指使他人去做的父母,孩子會心生叛逆,對父母反感,又如何懂得回報父母。
  • 父母要做好這四件事,讓孩子很容易擺脫急躁情緒
    渴望成功,興趣一結束就拋開;2.遇到困難時煩躁不安;3.處理矛盾和問題容易衝動;4.沒有目標的盲目行動。這樣的孩子通常在學習上雄心勃勃,渴望成功。一點點的努力沒有效果,他們馬上就會抑鬱,形成越來越差的惡性循環。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這種急躁的性格通常是如何形成的。1、父母溺愛。
  • 想培養個樂觀、抗壓能力強的孩子,父母要做好以下幾點
    其實,世界著名發明家史蒂夫.賈伯斯就是抗挫折教育的一個例子,他在研究蘋果手機的時候,曾經歷過很多失敗,最終才研究出了年輕人們喜歡的蘋果手機,也正因為他抗挫折能力強,所以才沒半途而廢,最終走向成功。父母想要培養出一個積極樂觀,抗壓能力強的孩子,父母要做好以下幾點一、對孩子施行這4原則(1)對孩子不要指責和批評,更不要過多的打擊;(2)不要總是強制孩子去做事兒,要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3)不要總是拿孩子和更優秀的人做比較,容易導致孩子自卑;(4)多給孩子鼓勵,不要總是否定孩子;父母若能把上面這4點做好,不僅能讓孩子變得積極樂觀,更會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 曾子殺豬: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做誠信父母,別讓承諾傷害孩子
    曾子殺豬是一個流傳千古的文化故事,其中所講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的事情,而我們從中也看到了誠信的重要性,一個承諾對孩子的內心是有多麼重要。我們知道曾子是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弟子,也是我國的一位很有名的思想家。
  • 孩子在幼兒園上課坐不住,走來走去,是不是得了多動症?
    導讀:孩子在幼兒園上課坐不住,走來走去,是不是得了多動症?孩子上了幼兒園,如果在課上走來走去,不僅會擾亂課堂秩序,影響其他小朋友的學習,也會給幼兒園的老師帶來一些維持課堂秩序的麻煩,孩子自己本身也學不到東西,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利的。
  • 孩子丟三落四怎麼教育?
    公園裡,一個十一二歲的女生皺著眉頭,眼淚奪眶而出,腳似乎要把地蹬穿地吼道:「不回家,我就是不回家。「一名中年婦女拽著女生往前走。「我就是不回家,回去了你們還會罵我!」女生大聲說,帶著滿滿的委屈。中年婦女:「你又丟東西了!上次說東西落到學校,我們去給你找,怎麼也找不到。你怎麼總保管不好自己的東西?!」
  • 孩子一不順心就哭鬧發脾氣,爸爸媽媽別恐嚇哄騙,訓練孩子掌握...
    孩子脾氣很大、一不順心就哭鬧怎麼辦?看到孩子哭鬧、發脾氣,不少父母出於怕麻煩、心情煩躁,或想迅速平息孩子情緒、阻止孩子的行為,往往這樣做:1.語言阻止。2.語言恐嚇。3.轉移孩子注意力。4.連哄帶騙安撫情緒。日常生活中有60%的父母有壓制孩子憤怒的習慣。
  • 現在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太缺乏「信任」了,需要父母做好榜樣
    父母如何做好孩子榜樣?1)家庭教育:讓孩子從小吃得飽、穿得暖、笑得出來;讓孩子從小健康地成長,不僅要健康,更要健康成長。2)學校教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讓孩子從小知道學習的重要性。3)社會教育:健康是第一的,能力是第二的,情感是第三的,人格是第四的。
  • 李玫瑾:孩子當街撒潑打滾,父母不能袖手旁觀,要維護他的自尊
    孩子當街發脾氣,父母袖手旁觀2020年12月份,四川成都,一個小孩子和父母出去逛街,不知為什麼,孩子趴在地上哭鬧起來。父母大約是90後,教育孩子很有一套。看到孩子哭,並沒有去安撫。而是站在一旁,保持一定距離,冷眼旁觀。這一幕被網友拍下來發到網上,引起了廣泛熱議。
  • 父母好脾氣,孩子好福氣
    然後,她關了燈沒再理孩子,小孩也哭著哭著睡著了。閨蜜嘆氣地說,雖然醒來給孩子道歉了,可心裡特別挫敗,覺得做個情緒穩定的父母好難。這種心理落差,當家長的都有體會。【1】態度平和,才能做到對事不對人演員黃磊在微博中分享了處理小女兒起床氣的方法,獲得廣大網友怒贊。當孩子情緒不好時,黃爸什麼都沒多說,而是在中午孩子緩和後,問她:「早上誰發脾氣了呀?」
  • 陰晴不定的孩子,容易形成3種不良性格,家長要注重「情緒教育」
    3.被誤解當孩子被父母誤解後,孩子通常都不會輕易忘記,他們會在心中一直惦記,想要向父母證明自己是對的。不服氣的寶寶們總是用自己的情緒向父母做出抵抗,好像要告訴父母自己的不滿意似的。03三、當孩子難以控制情緒,家長如何進行「情緒教育」1.父母應當在冷靜的時候進行談話在孩子情緒波動的時候,父母最好冷靜,等待孩子的情緒變得平穩時,和孩子坐在一起在進行聊天,問清孩子情緒波動的原因,了解孩子生氣的根源,只有這樣父母才能夠真正的幫孩子解決問題
  • 孩子社交恐懼會有哪些影響?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恐懼?
    尤其是不少父母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或有很多同齡人的地方時,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內向和害羞,有的孩子還會在生人面前非常不自在,會出現強行拉著家長要離開的行為。如果此時父母鼓勵孩子參加社交活動,有可能還會引起孩子的負面情緒。以上種種行為其實都是由於孩子對於社交抱有抗拒的心理,因此對於正常的人際交往非常牴觸。導致社交恐懼的很大原因其實與家庭因素有關,想要糾正孩子的社交方式,也必須從家庭方式下手。
  • 別讓胸懷太小害了孩子,做好這四點孩子的心胸自然寬廣
    你的問題在於你媽脾氣不好,你從小老是挨打罵,感受到太多的冷酷,雖然也學了不少知識,但沒人開導你,所以胸懷就一直小『』。小薔的問題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講過,她從小就生活在家庭暴力環境中,雖然也讀了大學,但脾氣暴躁,心胸狹隘,對父母懷有仇恨,因為父母從來沒給過她好臉色,不是打就是罵的,天天挑毛病,只要一開口就說她不好,太缺乏溫暖了。
  • 為什麼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很差?是教育方式出了錯
    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內在矛盾的反映,提醒父母教育出現了錯誤 在教育孩子時,許多父母也是摸石頭過河,因此有必要學習更多以找到適合他們的孩子的教育方法。 許多父母發現,孩子小的時候很喜歡與父母在一起,他們喜歡表達和講話。
  • 父母說話的語氣影響孩子性格,這四句話常說,教育孩子更有效
    哈佛心理學家丹尼爾華格納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如果越是不讓人在腦子裡想白熊的樣子在他的腦子中,越是會想白熊的樣子。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白熊效應,在實際生活中就和家長對孩子的心理暗示一樣。家長說是讓孩子不要怎樣做,孩子越容易產生叛逆的心裡,做出一些不對的行為。所以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很難管教。
  • 如何看待現在有些年輕父母很喜歡在人多的地方教育孩子?
    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父母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我的爸爸就是題目中的這種人,每次我們姐弟出現什麼問題,他絕對不會在家裡私下說我們哪裡錯了,應該怎麼樣。同時他也不會跟媽媽溝通要怎麼教育我們,總之,他在家是很沉默的,在我們看來,有時他是一個好爸爸,話少,不會像媽媽一樣整天嘮叨我們。
  • 都說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選擇名校,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所以現在的父母努力工作,賺錢、就是為了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要進入最優質的學校,所以父母們不惜花費重額資金把孩子送入這些名貴學校。那麼那些沒有上名貴學校的孩子就不會擁有優秀的人生了嗎?現實生活教給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並非是選擇名校,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沒有學歷的母親,卻教出最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