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有些年輕父母很喜歡在人多的地方教育孩子?

2021-01-11 小虎牙鬼輝

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父母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我的爸爸就是題目中的這種人,每次我們姐弟出現什麼問題,他絕對不會在家裡私下說我們哪裡錯了,應該怎麼樣。同時他也不會跟媽媽溝通要怎麼教育我們,總之,他在家是很沉默的,在我們看來,有時他是一個好爸爸,話少,不會像媽媽一樣整天嘮叨我們。但你以為這就是全部了嗎?每次親戚聚會吃飯,他都會喝點酒,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假裝是在為我們好,然後說出我們姐弟三人的不是,言語間透露著無奈,透露著對我們的愛,透露著自己的難過。結果就是全部親戚輪流來做我們三的思想工作:你爸爸小時候不容易,現在養你們三也不容易,你們要孝順,不要惹你爸爸生氣,等你們以後做父母了就知道他的不容易了,以後你們三要是對你爸爸不好,我們絕對不同意……我們三互相看了一眼,不能說話,只要開口了,就會迎來更激烈的語言,為了不受到更多的「教訓」,我們只能乖乖聽著,點頭答應。

導致現在不愛親戚聚會,每次去了,同樣的戲碼都逃不掉,然後每次吃飯都如鯁在喉,難以下咽。爸爸意識到這個問題後,不只在親戚聚餐的時候說,只要有人,超過5個人就開始說,每句話都能聽出他是在貶低我們來抬高他自己。現在,我們三都長大了,跟爸爸關係一直都不好,我們從小在眾人的教育下,現在自卑,敏感,不愛去人多的地方,也不愛回家,或許這就是後遺症吧。我爸從沒有想過,他覺得正確的做法,極大的傷害了我們的自尊心,把本是家事,本是小事的事情放在眾人之下,讓我們成為了大家說教的對象,也成了周圍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我們羞愧,卻無法逃。

父母顯示自己的「厲害」爸爸每次在外面說,都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他每次的內心都是得到滿足的,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如此高超,不用費勁,就能讓大家站在他那邊。但他不知道的是,站在他那邊的都是跟他一樣做父母的,而我們小輩都是不贊成這種說教的。但能有什麼辦法,因為我們還小,在家裡是沒有發言權的。他每次回家,都要問我們一句:今天姑姑嬸嬸叔叔阿姨舅舅舅媽……說的話記住了嗎?下次還敢嗎?慢慢的我們意識到,即使我們沒有犯錯,他仍然會採用這一招,目的是想讓大家看到他教子有方,要不是他,怎麼會有現在的我們,隨時隨地都在變著法的誇自己。

孩子的不是,跟自己無關,孩子的優秀,全部是自己的功勞,或許這就是我爸的邏輯。也是跟我爸有同樣做法的父母的邏輯吧。人多不代表有力量後來,我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們都很少回家,只有過年的時候會三姐弟和父母聚在一起,只要聽說會和親戚一起過年,我們就能逃就逃。每次看到父母頭上的白髮,愧疚感就會湧上心頭,好想多陪陪他們,但只要在家時間一長,以上的戲碼就會重演,現在的劇本變成了,他養我們那麼大不容易,要感恩,要回報,要養老。我就奇怪了,即使他不用動用全家人,我們一樣會做這些的,我們的孝順,不需要時時有人在耳邊提起,也不需要大家一起監督。

只要大家一起說這件事,味道就變了,好似我們都是沒有良心的人,我們都是不懂感恩的人。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了一件事,爸爸是老了,但是他的做法還是一樣的延續,他沒有發現其中的問題,或許是不願去看見,他覺得這樣做能讓自己有利。也能立住自己的人設。但,他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我們姐弟三一直想得到的父愛,沒有;想得到的尊重,沒有;想得到的信任感,沒有;想得到的歸屬感,也沒有。我想,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犯錯的時候,關起門來,溫柔堅定的幫助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立下規矩,我們都會照做,而不是聚集眾人,讓我們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對於教育孩子這件事,人多,力量並不大,相反,反作用會很明顯,就如我們對父親的反感和常年的叛逆。因為他的不懂,我們的關係一直很僵硬,他有沒有在某刻,會有點點的遺憾。應該沒有吧,他蒙住了自己的雙眼,儘量讓自己不要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

相關焦點

  • 與過去的孩子相比,現在的孩子很脆弱,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孩子把輕生當做了「偉大」,仿佛覺得自己在厭世的同時,感覺自己已經做得很多了,自己已經努力到不能再努力的地步。難道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都這麼差麼?與過去的孩子相比,現在的孩子心理真的變脆弱了,但是這份「脆弱」可能來自於父母。
  •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從孩子吃飯的狀態就可看出,別不信
    不過,育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會出現許多意外情況,有時父母認為正確的事情,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影響。所以,父母教育的方式是否正確,並不是父母決定的,而是通過外界他人看出來的,從一些簡單的地方就可以看出父母教育方式是否正確。
  • 孩子的抗壓能力弱,遇到事情就喜歡哭鼻子,父母應該如何引導?
    本文/思呈老師(原創)孩子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至關重要,在很多家庭當中,孩子都扮演著小公主,小皇帝的角色,一家人都要圍著這個小不點轉。但往往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孩子受不了一點委屈,遇到困難就喜歡哭鼻子。如果孩子一直這樣下去,以後如何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呢?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成為了很多父母的心病。
  • 教育孩子,口耳相傳是不夠的
    開家長會時,班主任點了幾個孩子的名字,著重批評這些孩子的家長,說他們不配合學校,教育孩子是需要學校與家長共同完成的事業,可是,你們一心只想著賺錢,賺那麼多錢,萬一孩子沒教育好,成了街頭混混,社會蛀蟲,你們那時候後悔就晚了。
  • 孩子「自來熟」好不好?容易被人騙走,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想必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活潑,見到人會主動打招呼,不害羞。通常這樣的孩子很招人喜歡,但是孩子也可能因為「自來熟」,不害怕陌生人,容易被壞人拐騙走。對此,李玫瑾教授認為:「有些家庭給孩子的教育是文明、禮貌、克制和自律的,就像大家閨秀一般,可是如果當她長大了,遇到粗暴、野蠻的人,一點自我保護能力都沒有。」因此,父母除了要保證家庭內部是溫暖、和諧的,還要考慮到孩子將來離開家、走出去。因為社會上什麼人都有,所以在孩子走進社會的過程中,父母教育孩子對人友善,不傷害別人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如何應付壞人,保護好自己。
  • 如何看待家中老人喜歡給孩子穿舊衣服?父母不贊成,要注意這三點
    如何看待家中老人喜歡給孩子穿舊衣服?父母不贊成,要注意這三點有不少老人會覺得,剛出生的寶寶要穿別人舊衣服,因為穿百家衣,吃百家飯,這樣的孩子才能健健康康的長大。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別人小孩穿過的衣服,經過多次清洗,穿在身上已經很不舒服了,還要再讓自己的孩子穿別人家的舊衣服,那對新生兒的皮膚也是造成很大傷害的。其次,在對孩子的自尊心上來說,也是傷害孩子自尊的。稍微長大點的孩子看到自己每天都只能撿別人的舊衣服穿,這會挫傷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到最後會引發他們安全感的缺失。
  • 強迫型人格的父母,如何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這不免使人聯想到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正如這陶瓷工藝一般,經過備孕、出生、餵養、教育,學習,最終走向社會的過程,以及這個人在社會中所具有的價值,所做出的成績或貢獻,都離不開尚未形成完整人格之前的教育和經歷。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十分強調童年期對人的影響,事實證明,許多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的成年人,或罹患某些神經症的患者。
  • 都說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選擇名校,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是父母最為操心的事,很多父母都在糾結,如何把孩子送進優秀的學校!仿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所以現在的父母努力工作,賺錢、就是為了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要進入最優質的學校,所以父母們不惜花費重額資金把孩子送入這些名貴學校。那麼那些沒有上名貴學校的孩子就不會擁有優秀的人生了嗎?現實生活教給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並非是選擇名校,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沒有學歷的母親,卻教出最優秀的孩子。
  • 教育機構說要給孩子全腦開發?別讓偽科學當道!-1
    於是呢,很多老人回家後與年輕父母一商量,年輕父母也很焦慮,就立刻給孩子報了各種班,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第一:兒童時期是大腦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大腦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這個關鍵時期,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大腦發育,對孩子的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 為什麼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很差?是教育方式出了錯
    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內在矛盾的反映,提醒父母教育出現了錯誤 在教育孩子時,許多父母也是摸石頭過河,因此有必要學習更多以找到適合他們的孩子的教育方法。 許多父母發現,孩子小的時候很喜歡與父母在一起,他們喜歡表達和講話。
  • 李崇建:教育孩子如何成為他自己
    分享TEDx上一位臺灣老師--李崇建的視頻演講《教育孩子如何成為他自己》,孩子需要學習,其實父母也需要學習如何跟孩子更好地相處,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我是一個老師,我經常要和孩子談話,也要和父母談話,偶爾也會和老師談話。
  • 大部分父母為何如此喜歡貶低孩子?
    第一,父母不把孩子當作一個對等的人。一方面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出來的,是自己養的孩子,所以孩子需要完全服從父母,另外父母也認為孩子是自己附屬品,憑藉自己的情緒來把孩子出氣。第二,父母很喜歡面子很重要。孩子如果稍微表現得不好,父母就認為是給自己打臉了,如果表現得非常好,父母就覺得非常有面子,但是私下還是喜歡貶低孩子。
  • 現在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太缺乏「信任」了,需要父母做好榜樣
    父母如何做好孩子榜樣?1)家庭教育:讓孩子從小吃得飽、穿得暖、笑得出來;讓孩子從小健康地成長,不僅要健康,更要健康成長。2)學校教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讓孩子從小知道學習的重要性。3)社會教育:健康是第一的,能力是第二的,情感是第三的,人格是第四的。
  • 如何正確輔導孩子寫作業?父母要懂得一些技巧,方能事半功倍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化,現在的家長對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都有些疑惑,感覺自己孤陋寡聞了已經,有些新穎的詞語沒聽過也沒見過,四字成語有的根本不知道有這個詞,孩子也問家長媽媽你讀過小學嗎?家長只能說讀過呀大學都讀過了,沒聽說過這個詞呀。你們的教科書改版了,內容也新穎了,哎!看樣子是我們這代人老了。
  • 為何有「貶低式教育」?父母讓孩子難堪,就是把自卑和痛苦送給他
    在我國,似乎很少能夠聽到父母對孩子的稱讚,對孩子的所作所為,父母更多的是採取貶低式教育,甚至喜歡在公共場合對孩子進行訓斥。因為父母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到羞愧,才能夠長記性,能夠激勵他們更好的進步。2019年8月1日,懷化鐵路公安處張家界站派出所接到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警務協助,一名12歲少女離家出走。
  • 農村孩子的最好出路,卻被有些人變成了盈利之路?
    孩子的教育,是作為家長的我們,最在意的。尤其是一輩子吃苦,辛苦生活在農村的父母。他們在農閒的時候,經常會談到,「只怪年輕的時候書讀少了」。這句話,深深地反映出,沒有讀書的遺憾。現在鬥大的字,認識不到一籮筐。經濟來源,全靠體力來換。
  • 如何幫孩子化解對父母的「怨恨」
    然而,父母與子女、特別是青春期子女之間的親子衝突,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前不久,一則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的曝光率不斷攀升:北京市曾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56.28%的孩子選擇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對父母態度冷淡,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6.62%的孩子懼怕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可憐天下父母心。
  • 孩子情緒起伏大,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教育?學會「情商管理」是重點
    對於那些情緒起伏大的孩子,需要父母及時給予他們正確的教育,教會他們自我"情商管理"。不久前,去朋友家做客,發現朋友的孩子就是典型的"變臉機",你永遠捉摸不透他的脾氣是怎麼樣的趨勢。跟他玩拼圖遊戲的時候,前一秒都很開心,樂樂呵呵的;後一秒他可能就會給你上演一場哭戲。
  • 家長該如何看待全腦開發?
    家長該如何看待全腦開發? 對於「全腦開發」的聲音特別多,現在的社會只要涉及教育,就極容易陷入各種議論風暴圈裡,這樣造成了說法不一、真假難辨的困境裡,讓家長搖擺不已,林老師希望本篇文章能給一些家長解惑。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為什麼不學習一門心理學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的更舒服一些?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