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父母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我的爸爸就是題目中的這種人,每次我們姐弟出現什麼問題,他絕對不會在家裡私下說我們哪裡錯了,應該怎麼樣。同時他也不會跟媽媽溝通要怎麼教育我們,總之,他在家是很沉默的,在我們看來,有時他是一個好爸爸,話少,不會像媽媽一樣整天嘮叨我們。但你以為這就是全部了嗎?每次親戚聚會吃飯,他都會喝點酒,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假裝是在為我們好,然後說出我們姐弟三人的不是,言語間透露著無奈,透露著對我們的愛,透露著自己的難過。結果就是全部親戚輪流來做我們三的思想工作:你爸爸小時候不容易,現在養你們三也不容易,你們要孝順,不要惹你爸爸生氣,等你們以後做父母了就知道他的不容易了,以後你們三要是對你爸爸不好,我們絕對不同意……我們三互相看了一眼,不能說話,只要開口了,就會迎來更激烈的語言,為了不受到更多的「教訓」,我們只能乖乖聽著,點頭答應。
導致現在不愛親戚聚會,每次去了,同樣的戲碼都逃不掉,然後每次吃飯都如鯁在喉,難以下咽。爸爸意識到這個問題後,不只在親戚聚餐的時候說,只要有人,超過5個人就開始說,每句話都能聽出他是在貶低我們來抬高他自己。現在,我們三都長大了,跟爸爸關係一直都不好,我們從小在眾人的教育下,現在自卑,敏感,不愛去人多的地方,也不愛回家,或許這就是後遺症吧。我爸從沒有想過,他覺得正確的做法,極大的傷害了我們的自尊心,把本是家事,本是小事的事情放在眾人之下,讓我們成為了大家說教的對象,也成了周圍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我們羞愧,卻無法逃。
父母顯示自己的「厲害」爸爸每次在外面說,都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他每次的內心都是得到滿足的,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如此高超,不用費勁,就能讓大家站在他那邊。但他不知道的是,站在他那邊的都是跟他一樣做父母的,而我們小輩都是不贊成這種說教的。但能有什麼辦法,因為我們還小,在家裡是沒有發言權的。他每次回家,都要問我們一句:今天姑姑嬸嬸叔叔阿姨舅舅舅媽……說的話記住了嗎?下次還敢嗎?慢慢的我們意識到,即使我們沒有犯錯,他仍然會採用這一招,目的是想讓大家看到他教子有方,要不是他,怎麼會有現在的我們,隨時隨地都在變著法的誇自己。
孩子的不是,跟自己無關,孩子的優秀,全部是自己的功勞,或許這就是我爸的邏輯。也是跟我爸有同樣做法的父母的邏輯吧。人多不代表有力量後來,我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們都很少回家,只有過年的時候會三姐弟和父母聚在一起,只要聽說會和親戚一起過年,我們就能逃就逃。每次看到父母頭上的白髮,愧疚感就會湧上心頭,好想多陪陪他們,但只要在家時間一長,以上的戲碼就會重演,現在的劇本變成了,他養我們那麼大不容易,要感恩,要回報,要養老。我就奇怪了,即使他不用動用全家人,我們一樣會做這些的,我們的孝順,不需要時時有人在耳邊提起,也不需要大家一起監督。
只要大家一起說這件事,味道就變了,好似我們都是沒有良心的人,我們都是不懂感恩的人。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了一件事,爸爸是老了,但是他的做法還是一樣的延續,他沒有發現其中的問題,或許是不願去看見,他覺得這樣做能讓自己有利。也能立住自己的人設。但,他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我們姐弟三一直想得到的父愛,沒有;想得到的尊重,沒有;想得到的信任感,沒有;想得到的歸屬感,也沒有。我想,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犯錯的時候,關起門來,溫柔堅定的幫助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立下規矩,我們都會照做,而不是聚集眾人,讓我們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對於教育孩子這件事,人多,力量並不大,相反,反作用會很明顯,就如我們對父親的反感和常年的叛逆。因為他的不懂,我們的關係一直很僵硬,他有沒有在某刻,會有點點的遺憾。應該沒有吧,他蒙住了自己的雙眼,儘量讓自己不要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