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很多有關臨終關懷的書籍,人在病中或者將要死亡的時候往往有很多遺憾。但是我們的文化對死亡的話題比較忌諱;而西方對於這個話題相對比較開放,比如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名畫「馬拉之死」等毫不迴避地出現在公眾場合。
但是我們的文化對於長壽的話題卻是很開放。傳說,在秦朝就有徐福渡海求仙,當然也成為很多神話故事的源頭。後來的很多年,士官大儒也都有參與求仙問道的故事。
在古人眼裡,道教、佛教都有其積極的一面。被貶謫在黃州的蘇東坡就有研讀佛經和問道的經歷,「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由此可知他花了很多時間練習打坐。
後來他又在道觀深居不出,而且服用丹藥,他寫給王鞏的信裡說「安道軟硃砂膏,某在湖親服數兩,甚覺有益利,可久服」。這是說明蘇軾自己服用硃砂之後感覺還不錯。可是,我們現在都知道所謂硃砂其實是硫化汞(HgS),我們都知道汞是劇毒,那麼蘇軾為何沒有中毒呢?
現在有人認為是因為對於硃砂的處理方式。因為硫化汞是比較難以溶解的,而古人用研磨和洗滌的方法可以把易溶解的汞鹽(比如HgCl)和單質汞去除掉。進入人體的硫化汞不好被吸收,之後排出體外;這樣他的毒性就被大大地降低。
所以硃砂直接內服尤其是過量還是很容易中毒的,比如歷史上不少追求長生不老的皇帝因為服用丹藥而喪生。唐太宗李世民曾召來大批道士煉丹;李治剛當上皇帝便廣徵天下奇人合煉「黃白仙丹"。後來還真有「大還丹」被練出來,這就是被還原的硃砂。最後,李治因為服食過量丹藥,導致急性中毒而亡。
但是在低溫或者常溫環境下硫化汞不分解,倒還是安全。比如硃砂這個東西,在古代可是大有用途的。在中醫裡硃砂具有鎮靜、安神和殺菌的功效;在繪畫上它也是顏料;在風水學裡,它還能闢邪;在一些玩家眼裡,收藏品材料;在古代皇帝那裡,硃砂是印章用的紅泥。
硃砂的產地在南方地區頗多,蘇軾也記錄「而丹材多在南荒」。硃砂做首飾比較困難,但如果成色好也是比較受歡迎。晶瑩剔透的長在石英或者其他礦物上的硃砂往往是地質博物館的寵兒。
另外,由紫水晶、硫黃、雄黃、 褚石和綠松石五種礦物合成的「五色藥石」也是古代皇帝眼裡的 大「補藥」 ;就如1983 年發現於南越王趙眜墓中的「五色藥石」一樣。現代人,尤其是學過化學的人估計都會嗤笑,這簡直就是飲毒嘛——各種二氧化矽、銅、砷、鐵。
但如果你坐上那個位置,在那個時代依舊會去追求長生不老嗎?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或許是肯定的。即便到了現代,不是還有人對於某些明顯不可靠的東西堅持不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