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是一個重要的時期,媽媽吃什麼都能通過奶水吃到寶寶的肚子裡。那麼媽媽在哺乳期拉肚子應該吃什麼藥呢?吃藥到底影不影響哺乳呢?在哺乳期有什麼藥物需要慎重服用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哺乳期拉肚子吃什麼藥
1、哺乳期腹瀉可以使用蒙脫石散
因為這個比較有特點,它的惰性的藥物,口服進入胃腸道以後,不會被腸道吸收,也進不了血液循環,更進不了乳汁中,因此,蒙脫石散相對安全。
2.哺乳期間腹瀉可以服用益生菌
因為腹瀉期間腸道菌群可能會失衡,雙歧桿菌是活的有益菌,只能在腸道中發揮作用,也無法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哺乳期可以使用。
3、如果腹瀉依然沒有好轉,建議媽媽做個大便常規
判斷是不是繼發細菌感染導致的拉肚子,如果是,可能需要再使用抗感染藥物,不過敏的前提下,可以使用阿莫西林或頭孢類藥物,哺乳期使用相對安全。
4、抗菌藥+蒙脫石散吸附劑+雙歧桿菌益生菌微生態製劑
聯合使用時侯,根據治療原則,首先使用抗菌藥物,儘快控制病原菌的繼發感染;其次,在間隔1小時後加用吸附劑(蒙脫石)(期間最好空腹);最後,間隔1小時後選用微生態製劑(益生菌類)。
以上三類藥物採用按先後順序的給藥方法,使三者之間互不幹擾互不影響,充分發揮各自的藥理作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但是不是絕對的,只是這樣做效果最佳。
哺乳期這些藥慎吃
母乳是上天賜予寶寶的最珍貴的禮物,是給寶寶最有營養的食物。但是哺乳期媽媽生病了還能給寶寶母乳嗎?當媽媽長期使用藥物或者用量比較大的時候,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副作用,寶寶會間接成為受害者呢。因此,哺乳期媽媽用藥一定要謹慎。
一、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公認的比較安全的常用藥物,如果大量服用,也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久服用可引起腸胃出血及牙齦出血,還能誘發胃潰瘍、缺鐵性貧血,在少數病人中可引起巨幼紅細胞貧血以及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
所以用多了勢必對寶寶有影響,特別是小嬰兒,可能會誘發瑞氏綜合症,造成肝、腦損傷。
又如抗瘧藥超劑量使用可引起巨幼紅細胞貧血,對寶寶來說,也會造成貧血、頭髮稀疏、面色發黃等巨幼紅細胞貧血表現。
二、抗生素
平時最常見的是媽媽感冒或有炎症時使用抗生素,然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目前仍然比較普遍而嚴重,會引起過敏反應、耐藥性等一系列問題。一般傷風感冒很多人就用抗生素治療,這不僅是一種浪費,而且可引起許多不良反應,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增加合併症,延長病程。
哺乳媽媽大量或長期使用光譜抗生素,由於體內敏感細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細菌及真菌即會乘機大量繁殖形成二重感染,其中尤以白色念珠菌感染為多見,這會增加寶寶患鵝口瘡的機會。
哺乳媽媽長期使用抗生素,抑制了腸內有助消化的益生菌,如雙歧桿菌的繁殖,從而導致寶寶消化不良、菌群失調性腹瀉。因此哺乳媽媽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必須引起注意並設法加以制止。
三、維生素
人體對於藥物的需要大都有一定限度,例如維生素,每日需要量並不大,一般從日常膳食中即可得到充分供應。只有需要維生素量較大的兒童、孕乳婦或吸收功能發生障礙的病人如慢性腹瀉者,才需要適當的補充維生素。
不合理使用維生素,不僅造成藥物的浪費,而且還可能引起維生素之間的不平衡,影響機體的正常功能,甚至造成中毒。寶寶吃奶也跟著受害,長期處於維生素不平衡狀態,會導致生長發育不正常。
四、中藥
有些媽媽認為使用中藥比西藥安全。中藥雖然相對比西藥的毒副作用要小些,但是也有毒劇藥,如果服用不當一樣會引起不良反應。
有報告指出因長期輪換服用硃砂安神丸、活絡丹、補心丹等而引起汞中毒的病例,這是由於這些中成藥內都含有硃砂(汞化合物),長期食用引起了蓄積中毒。寶寶長期從母乳中獲得這些毒素,會嚴重影響寶寶的神經系統及造血系統的發育,嚴重的會引起中毒。
五、新藥
一些新藥由於臨床經驗不足,對於其毒副作用觀察及了解不夠,更容易發生嚴重不良後果。所以要先參閱藥物說明書,還要注意對寶寶健康的遠近期影響。
六、補藥
對於中藥補益藥,人們往往認為「有益無損」,多服一點無妨,尤其是在餵奶期間,補補對寶寶有好處。殊不知,是藥三分毒,完全無毒性的藥物是很少的。即使是滋補藥人參,服用過多過濫,也會引起不良後果。
人參雖可益氣健脾,但如長期過量應用亦可引起腹脹、食慾減退,出現失眠、易激動等現象。寶寶是稚陽之體,媽媽可別只顧補自己了,卻害了寶寶哦。
總結:媽媽在照顧好寶寶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哦。因為媽媽的健康也深深的影響著寶寶的健康哦!媽媽要記住,自己吃的每一口都會化為乳汁給寶寶吃的。所以,哺乳期的媽媽更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