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是一個讓人感到很「暖」的節日。它不像春節(有社交任務),不像元旦有明確的時間概念(從而造成你的焦慮感)。在中國人眼裡,它就是一個西方消費主義的符號。聖誕帽,鐵杉樹,星巴克特飲,打折季,爐火和熱巧克力......這些都是讓人愉悅的東西。
「聖誕節」背後的消費邏輯
「聖誕節」的瘋狂購物,並不是虛無縹緲的拍腦袋想像,而是經得起數據驗證的真實存在。背後的邏輯亦是很簡單直接的,畢竟為了迎接甜蜜的聖誕節,節日消費的力量總是巨大的,銷售額的增長自然是情理之中。
特別是,男性朋友們通常會在這個時期準備冬日的暖心禮物,以贏得另一半的歡心;女性同胞們則會用一系列新貨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當然,少女心的「她」們,也會購入一系列的飾物,煞費苦心地把家裡裝扮出濃厚的節日氣氛,滿足所謂的「儀式感」。
節日只是一個溫柔的提醒,提醒我們疲憊生活裡需要那麼一點儀式感,來打破一成不變的日常。而在商業世界裡,節日的意義遠遠不止於「儀式感」。
聖誕節臨近之際,節日的元素已經呼之欲出。聖誕樹,聖誕限量版,戴上小紅帽的App圖標......所有這一切,都在赤裸裸卻又故作隱晦地告訴人們:聖誕節要到了,不消費一下嗎?不搞點事情嗎?
雖然國家禁止黨、團員過宗教節目,還是擋不住大家的消費熱情。消費主義對宗教情操的消解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消費主義對意識形態的影響之大,出乎人們的意料。消費主義不僅打敗了宗教,還擊敗了其他的多數主義,成為強大的無形的手。
在網際網路時代下,網際網路公司提供了我們「吃喝住行」的一切服務,包括商品,更包括娛樂。他們推送的商品和資訊充斥了我們的眼球,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想。
更關鍵的是,網際網路掌握了我們最多的數據,數據是一種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資料。這些數據可以預測個人的消費行為、出行行為;也可以幫助政府制定決策,判斷形勢;可以做無窮無盡的事情......
「聖誕節」已漢化成中國商業節日
聖誕節是歷史悠久的西方宗教節日,被當做耶穌的誕辰來慶祝,現在已成為全球化的節日。一個在經濟上強勢的國家,連同文化輸出也頗具話語權。就好比「最近幾年中國強大的奢侈品消費能力帶動起疲軟的歐洲經濟」一樣,外國人也開始重視中國的春節。
一線奢侈品牌推出的生肖紀念版和紐約時代廣場上慶祝春節的短視頻,向世人昭告了不可忽視的中國力量,它們連同中國節節攀升的GDP一起震驚世界,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一部分。
然而,節日的本源早已被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所淡化。如果說過聖誕節就是「崇洋媚外」的表現,那未免將我們的「民族認同感」看得太不堪一擊。
其實中國的聖誕節,從來就不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更合理的理解應該是,我們把耶穌誕生的這一天,造成了一個消費狂歡節,除了形式上的裝飾,它早已漢化成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節日。
這一天,店鋪在打折,你的好友在等你歡聚——這就是年輕人對一個洋節日所表現的最優雅的慶祝方式。我們不做彌撒,我們不吃火雞,可能我們只是喜歡被聖誕花環和被可愛的麋鹿裝點得漂漂亮亮的商場。
畢竟,本源是「光棍節」的「雙十一」,也能被強勢的電商硬生生造成了一個你不「買買買」就無法證明存在感的節日。
那些擔心傳統民族文化會在洋節日的衝擊下走向消亡的人們,可能你們的擔心不在點上;那些在聖誕節面前表現得冷靜而克制的人們,如果不是沒人約,就是你根本不屑在指定節日做指定動作的集體無意識行為。
星巴克每年都會推出聖誕節特別包裝,人們將其拍照上傳到社交網絡的熱情卻有增無減。當科技優化了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連接方式的時候,人們的享樂欲沒有所謂的峰值,它會被滋養,進而膨脹。
各大彩妝品牌推出了「聖誕限量版」化妝品,在包裝上打動人心,狠賺了一把「品牌+節日」的溢價。消費者也往往難以不被這「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節日營銷所誘惑,畢竟一年就一次聖誕,畢竟包裝這麼美,還是限量版呢!
營銷是一門商業藝術,更是強調「消費者洞察」的藝術。如果沒有產品思維,沒有站在用戶的角度上想問題,那再華麗的營銷行為都只是商家的「自嗨」。
借節日的名義,商家可以打情感牌,讓在大城市裡面「朝九晚五」的你毫無防備,蠢蠢欲動。似乎沒有一個節日像聖誕節一樣,在一年將要結束的時候,趁春運之前,將三五好友聚集在一起。而剛好,我們也需要藉以節日之名,尋找一個情感的宣洩口。
購物和消費,也是快樂心情的體現
每年聖誕臨近的時候,看城市火樹銀花,看白雪覆蓋的城市,想到年末臨近,就會特別開心。那麼我們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會覺得比平時開心?
小時候的我們,一定特別喜歡過春節。家裡的長輩們喜歡從除夕前幾日就開始準備:春聯、貼紙、醃製食材、購買年貨、安排年夜飯食譜,也會做一些平時不做的、比較繁瑣的、美味的家鄉小吃。
而小朋友們最快樂的時候,大概不是除夕那天晚上,反而是除夕將要來臨之前的臘月二十三「小年」。
為什麼呢?我想這是「期待感」在產生作用。人類的共同心理特性是:真正讓我們快樂的有時候不是事實本身,而是事實將要來臨前我們那種充滿期待的狀態。
《小王子》裡,小狐狸對小王子說了這麼一段話:「如果你說你下午四點鐘來,從三點鐘開始,我就開始感覺很快樂,時間越臨近,我就越來越感到快樂」。
有了期待,我們就有了設想(當然很多時候是幻想),我們開始憧憬將要到來的美好未來。這,有時候比「未來」本身更讓人快樂。這就是每年小年夜令人最快樂的原因:對除夕的期待與設想,甚至還有對新一年的期待。
同理我們也能解釋,人為什麼每周五晚上比周日晚上開心得多;為什麼party前的準備和採購這麼吸引人;為什麼放假的前一天我們心浮氣躁,旅行的前一晚我們睡不著......這一切都是「期待」在起作用。
為什麼聖誕節讓人快樂?
聖誕節是12月25日,平安夜是12月24日晚。聖誕的到來,意味著一年的末尾:忙碌的一年將要過去,回首一年,感覺收穫良多;元旦假期馬上來臨,對三四天的短期旅行充滿期待;新一年來臨了,同樣充滿了計劃和期待;年末有很多聚會,可以看到很多老朋友,冬日裡圍爐夜話寒暄敘舊,也讓我們感到特別期待。
我們許多節日大多追求喜慶熱鬧,卻沒有「聖誕節」這般閒適溫暖。聖誕節的歌,聖誕節的裝飾,聖誕節的故事,都透露著它的迷人情懷。沒有煙花,鞭炮,沒有超標的PM2.5,沒有擁擠的熱鬧,而是靜謐的聖誕樹,安逸的沙發,經典的聖誕歌,溫暖人心的壁爐。
聖誕是一個標誌,它標誌著年末來了,而年末,從聖誕一直到正月十五春節過去,這段時間對很多人來講,都是單調的工作生活中一段「相對不一樣」的生活。
而我們,總是對不一樣的生活充滿期待,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