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文天祥曾說過一句膾炙人口的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老病死可以說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從古至今有無數王公貴族渴望獲得永生,想要一直享受榮華富貴,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他橫掃天下,統一整個華夏大地後,迫切的希望長生不老,還專門派了一個名叫徐福的術士,去海外求取仙丹。
還有唐太宗李世民,他晚年也曾為了長生不老,吃下許多丹藥。這些人用盡各種辦法,始終沒能達成目標,無法實現長生不老的願望,最終被撒手西去,成了歷史的泡影。按照科學的說法,人類根本沒有機會實現長生不老,只能通過一些相對合理的方式調理身體,儘量延長壽命。
世人都知道早晚會面對死亡,可大家都很忌諱這種事情,不願意提起死這個字,經常用其他的字進行替代,比如古代皇帝死亡時,官方用語是駕崩。皇后和妃子死亡時,會被其他成為薨。普通的老百姓沒有資格使用駕崩和薨這些代詞,所以衍生出了其他的替代詞。比如一個人父母去世的話,會被稱為孤露或棄養。
如果一個人快要死了,會被人稱為行將就木。這個詞語在我國流傳了千百年,它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在古代文化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後來,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說了一個4字成語,此後人們不再避諱說死,老年人常掛在嘴邊。
這個成語出自《曹操集·卷二·軍譙令》。原文中有一句話是:您百年之後,安葬何處?古人的壽命比較短,能夠活到100歲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大家在為其他人祝壽時,經常會說長命百歲這樣的祝福語。百年之後代表著,人的壽命已經完全消耗殆盡。
曹操說的這個成語,既表達了對長命百歲的渴望,又表示了死亡的含義,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其他人或許覺得長命百歲這幾個字比較形象具體,於是大範圍使用,讓它成了我國文化的一部分,一直傳承至今。時至今日,仍有很多老人將百年之後放在嘴邊,用比較樂觀的態度,跟其他人談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