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習俗:祭祀禮儀,每個子孫都該學習

2020-12-01 我與冬天有個約會

祭的本義,無非是「追養繼孝,君子將以祭之也」。祭禮的本義,則為「報本追遠」。其背後蘊涵著兩層意思:一是此身得自祖父母,又依賴先人之澤,才能享受餘慶,平常朝夕奉養承歡,而一旦故去,無法盡生孝之責,心中悲思無以寄託,所以就藉助祭薦之禮以申子孫孝道之情;

二是做子孫的因為貧賤而不能在生前供菽水,盡孝道,如今自己已經發達鼎食,而親人已不再能享受,心中悲思莫及,所以藉助祭薦以志子孫悔悟之情。

顯然,原始的儒家祭禮並無藉助先人遊魂虛位佑護之心,換言之「求福」並不是祭禮的原始意義。明代祭法,明初納胡秉中之言,採用一種庶人祭三代、士大夫祭四代之法。其法如下:庶人三代牌位,曾祖居中,祖居左,禰居右;士大夫家廟四代牌位,高祖居中左,曾祖居中右,祖居左禰居右。

祀祖先的禮儀按照《家禮》,四時應祭四代。冬至祭始祖,春祭先祖,季秋祭禰,宜隨時舉行。至於像上元、端陽、中秋、重九之類的俗節,則應奉獻「時養」。根據傳統的祭禮,每當祭祀前一日,須齋戒陳設祭器,備具祭饌,預先從子弟或親友中選擇知禮的人為贊祭。

洪武二年(1369)三月,明太祖命朱升定祭祀前的齋戒之期。於是,朱升奉敕撰寫了《齋戒文》,其中對齋戒的含義以及齋戒之期提出了以下看法:「凡祭祀先齋戒而後可以感通神明,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內。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專一其心,嚴畏謹慎,不思他事惟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臾間,此則戒也。大祀齋戒七日,中祀齋戒五日。」此文進獻給明太祖以後,太祖認為帝戒之期日久容易讓人產生懈怠,最後定為不論大、中之祀,一律將齋戒之期定為3天。

祖先的祠堂,必須時常保持凊潔。到了朔望,就要去祠堂參拜,有事則告。出遠門,到祠堂稟告祖先,返回亦同。有了喪事,也不可廢祭,但須易服舉行。祖先的神主,由宗子奉祀,支子只隨班助祭,不得僭祭。當祭祀時,必有篇祭先的祝文。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御製祝文,成為天下祝文的範式,不妨引述如下:

維某年某月某朔某日,孝孫某闔門眷屬,告於高曾祖考妣靈曰:昔者祖宗相繼,鞠育子孫,懷抱提攜,劬勞萬狀。每逢四時交代,隨其寒暖,增堿衣服,撙節飲食。或憂近於水火,或恐傷於蚊蟲,或懼罹於疾病,百計調護,惟恐不安,此心懸懸,未嘗暫息,使子孫成立,至有今日者,皆祖宗劬勞之恩也。雖欲報之,莫之所以為報。茲者節屆春夏秋冬天氣,將溫熱涼寒,追感昔時,不勝永慕。謹備酒餚羹飯,率闔門眷屬以獻。尚享!

這篇御製祭先祝文,當為明代民間普遍使用。玩其文意,追溯祖宗鞠育劬牢之狀,可謂痛切沉止,直通幽冥,很符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心態,當為親自製作,不可以文字工拙加以衡量。

除了家族祭祀,皇族還得祭祀皇陵。明代皇帝陵寢分為兩處,主要是在北京的天壽山,在南京的只有太祖的孝陵與懿文太子的寢園。懿文太子陵園在孝陵之東在明代後期多稱之為東陵。

南京皇帝的陵寢,朝廷也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這種陵寢之祭,相當於民間的墓祭。太祖的孝陵是一歲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此外,如忌辰、萬壽聖節、十月初一,也有行香之禮。祭祀之時,均由百官陪祭,由守備武臣行禮,後例遺司香勳臣行禮。

而懿文太子陵寢卻是一歲九祭,分別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歲暮。究其原因,有兩種說法:一是沿習洪武中的舊禮行之之故;二是建文帝被追祀時,加隆禰廟,才導致有此縟禮。

在南京,還有兩座仁宗妃子之陵,每年也行陵寢山祭之禮。一座在牛首山東的觀音山上,為貞靜順妃張氏之墳;另一座在吉山東的南山上,是悼熙麗妃李氏之墳照例每年祭拜六次。

永樂九年(1411),正值明太祖的忌辰,明成祖親自率領百官恭謁孝陵致祭。這說明明初有皇帝親自祭陵之例。孝陵離皇城不過十多裡。遷都北京以後,山陵建在天壽山,離京城有百裡之遙,所以凡是遇到清明、中元、冬至三節,雖仍有像宣宗於宣德元年、五年(1426、1430)親自至天壽山謁長陵、獻陵的例子,但一般只是令勳舊大臣至皇陵行禮,已再無皇帝親自致祭之例。至嘉靖朝,才重新定皇帝親自至山陵致祭之制並且將其定為清明、霜降兩節致祭。

接下來是民間的祭祀。從具體的表現形式來看祭禮的實施由家廟祠堂來體現。家廟之禮只是祭祀高、曾、祖、考四世,自朱熹的《家禮》以來,直到明代朝廷所定祭禮,大體均是如此。在明代,家廟、祠堂之儀只是行於土大夫或富貴人家。據載,在松江府上海縣,如潘、陸、喬等姓縉紳之家,家必立廟,設祭品,四時致祭。致祭時,主人必穿公服,準備牲牢,奏樂,子孫內外全謁廟,自歲時以迄朔望,均是如此。

在喬氏家祠內,椅桌也按昭穆相分,不加移動,如夫婦二人者一桌二椅相連,三人者一桌三椅相連,左右各分屏障以使「代不相見"。在杭州,張瀚家也設有家廟,歲時伏臘忌日,必衣冠而祭。後又創建宗祠,祀高祖以下神位。每當祭祀時,遍召宗人,聚集在宗祠下。祀畢,在前堂享胙。張氏宗族還有宗約,就祭祀之事作如下規定:「凡我同宗,月輪一人司香。元旦必集,春秋祀必集,毋以事免。"

在明代,死者之忌日,已經清楚地分為「生忌」與「死忌」兩種。死者死亡之日,就是「死忌」,又稱「暗忌";而死者出生之日則為「生忌」,也就是「明忌」。生前生日有做壽之習,那麼,死後遇到生忌之日,也會給死者做壽,稱為「暗壽」。如江西南昌的朱氏宗室,尤其看重「明忌」,「親死者遇十生日,如五十、六十之類,猶追壽焉,族人具禮謁賀,一如存日」。此為暗壽之例。葛祭需要指出的是,在明代,祭禮不過存在於宴貴大族中。至於一般小戶人家,率多樸野,不知節文。

在北京,每當清明節,無論貴賤,都帶酒餚上墳,男女盛服前往,大體就是古時墓祭之意。墓祭並非上古之祭,而是始於漢代。按照傳統的說法,墓乃體魄所藏之處,而非神魄所聚之處。但正如明朝人吳廷翰所言,古人所說「魂則無不之也」,那麼神之所藏固然在廟,但也未必就只在廟。況且廟中僅以木主為神,那麼人們求神於體魄之處,也未嘗不可。

墓祭之禮,行之已久,人情安便,也正好符合「禮以義起」的道理墓祭之俗,最常見的是在清明、重陽兩節上墳掃墓,已成明代普遍的習俗。惟有河南延津,在此兩節之外,正月初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三天也屬上墳之日。十月上墳,稱為「送寒衣」。

一些有官封的家庭,在墓祭時,更是行「焚黃」之禮。此禮始於宋代。在墓旁焚毀者,為一些明器、人馬僕從之類墓祭燒紙錢之俗,在明代也廣泛存在,只是各地稍有差異。在浙江紹興府,一些婦女生前就到廟裡燒紙錠,一燒就是百兩,說:「以是寄之冥司,死得用之也。在福建前田,每當中元節祭祀祖先時,往往也盛行一種給祖先燒銀錠的習俗,冥紙上全印有「京宵花銀」匹字。

明代墓祭之俗,南北稍有不同。北方人頗重墓祭,尤其是山東每當寒食之時,郊外哭聲相連,至不忍聞。當墓祭之時,一些善歌者還唱白居易的《寒食行》,作變徵之聲,旁人聽後,無不落淚。而南方人的墓祭,卻已變為踏青遊戲之日,紙錢未燒成灰,舄履相錯,等到日暮,在荒野問主客無不頹然醉倒。

家禮祭祀既已廢而不行,必然為神道所惑。所以,在民間,每當元旦,必在桌上設天地神牌,用牲果祭祀。家中多設家堂神位,畫儒佛道三教諸神,顯得淫而不雅。即使是稍微知禮之家,也不過是立一木主,上寫「家堂香火之神」,或者稱「天地君親師」,而將祖先的神主置於其旁,並無昭穆祧禰之別。

相關焦點

  • 黎族的民族禮儀都有哪些?看黎族人如何祭祀祖先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這種禮儀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所以作為五十六個民族之一的黎族也不例外,黎族對於禮儀也是非常的重視,他們有自己的民族的禮儀,在一些事情上,是大家都墨守成規的一些禮儀,而且禮儀也是在黎族民族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地位,那麼關於黎族的民族禮儀你都了解多少呢?
  • 這5種民間禁忌習俗,你觸犯過幾種?其中一種後果非常嚴重
    在我國各地特別是北方地區,民間的禁忌習俗有很多,如果以現代科學的視角探討,這類習俗大多屬於封建迷信。但個人認為,這些民間傳統能夠流傳幾千年,必定有其合理性。比如有的是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有的屬於傳統禮儀和道德觀念,有的則體現了古代先民獨特的文化觀念。
  • 古代民間祭祀廁神紫姑的習俗
    中國古代有正月十五夜祭祀廁神紫姑的習俗。這一習俗據說是以真人真事為依據的。《顯異錄》記載:「紫姑,萊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卿。壽陽李景納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夜,陰殺於廁間。上帝憫之,命為廁神,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於廁間迎祝,以佔眾事。」
  • 古代風俗禮儀
    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
  • 年俗冷知識:小年為啥要祭祀「灶王爺」?祭祀「祖宗」真正的含義
    民間俗語有云:「三祭灶、四掃屋」,意思就是在每年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祀「灶王」,二十四這天要給家裡大掃除,那為什麼小年的時候要祭祀「灶王爺」呢?關於「灶王」又要從很古老的傳說的說起,「灶王」民間有很多種叫法,有叫「灶神、灶王、灶君、司命真君、灶王爺」等等,傳說在神仙界的全稱是叫:「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其實在我國歷史上對「灶王」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
  • 祭祀先祖的日子—中元節 這些傳統習俗您知道嗎?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 二月二龍抬頭,廣西人掃墓祭祀習俗,二月初一初二初三,都與龍有關
    民間素有「二月二、剃龍頭」說法,在這天剃頭會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還有就是吃「龍」!吃麵條是「扶龍鬚」、春餅又稱「龍鱗餅」等等。但這些,與不才我的家鄉廣西柳州似乎沒什麼關係。    二月二龍抬頭  據我所知,二月初二這一天,八桂各地的習俗,基本都是以掃墓祭祀、探親為主,民間稱之為小清明,但又有別於清明。
  • 正月初十有哪些民間習俗?
    老祖宗很有智慧,每個節日都安排的合情合理,初七「人日」,初八「穀日」,初九「天日」,初十「地日」,真是滴水不漏,首先要給我們人自己過生日;民以食為天,又要給五穀過生日;老天爺如果不照顧,五穀也長不好,於是又給玉皇大帝過生日;那大地更離不開呀,所以接著就給大地過生日。地日,是我們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傳說正月初十是石頭神的生日,也叫「石頭節」、「石磨日」、「石不動」等等。
  • 卜筮與禮儀
    但本文要討論的,是與禮儀相關的佔卜。有人認為卜筮是問於鬼神,有人認為是數理的運算。但不論怎樣理解,極少有人將禮儀與佔卜聯想在一起。但一些完備的傳統禮儀,卜筮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並不是所有禮儀都要佔卜,比如日常禮儀及相見禮、宴飲之禮、射禮等,這些人與人間、交接的禮儀,時間不受季節和時令的限制,隨宜而定,就不需要佔卜。
  • 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等.
  • 著漢服沐蘭湯 祈午時水重溫端午習俗
    著漢服沐蘭湯 祈午時水重溫端午習俗"祈午時水"是中國古代民間過端午節時的儀式之一,人們祈求午時之水,認為午時水的陽氣最旺,能夠趨吉避兇,用之沐蘭湯,或沏午時茶、調雄黃酒,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節日習俗。福建漢服天下協會會長鄭煒:以古禮的形式來取午時水,祭屈原,把午時水通過艾草艾葉灑在每個參加活動者的身上,這叫做沐蘭湯,在他們的頭上或身上點雄黃來闢邪,左傳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穿著漂亮的傳統服飾,來開展傳統的禮儀活動,做個真真正正的華夏子孫。
  • 處暑時節拜土地爺,這些民間習俗您知道嗎?
    原標題:處暑時節拜土地爺,這些民間習俗您知道嗎?處暑是每年的第14個節氣,它的到來,就說明炎熱的高溫酷暑就要離我們漸行漸遠了。而在處暑到來之際,很多地方就要會開始一些習俗活動。你知道這些關於處暑的民間習俗嗎?
  • 農曆7月15是中元節,都有哪些習俗禁忌,看完後了解中國文化!
    大家知道中元節都有哪些習俗嗎?1 中元祭祖中元節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民間俗稱為鬼節、七月半,中元節在佛教中也叫盂蘭盆節。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期,初秋夏末之時,農作物開始漸漸成熟,民間早就有祀祖的習俗,大家用新下來的新糧食作供品,向祖先報喜秋天的好收成。
  • 道教的禁忌和習俗 忌用"合十"禮儀要用"拱手"禮儀
    北京白雲觀《道教禮儀》視頻截圖,樓嘉詠道長示範「抱拳禮」(資料圖 圖源網絡)參訪宮觀時也有一些禮儀應該注意。一是和道士「招呼」的禮儀。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禮儀,而要用「拱手」禮儀。拱手就是兩手抱拳。二是見了道士不得問壽。即不得問道士的年齡。三是燒香的禮儀。
  • 立春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民間習俗要注意躲春!
    立春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民間習俗要注意躲春!時間:2020-02-04 12:5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立春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民間習俗要注意躲春!躲春,又稱打春,是中國的一種民間習俗.中國命理學認為,立春這一天,由於磁場和氣場的緣故,通常會比較亂,無論是家中還是辦公室,容易招惹口舌事非.因此要進行躲春,否則一年內可能都非常不順利. 立春日是太歲的交接時間.最   原標題:立春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民間習俗要注意躲春!
  • 民間習俗眾多,說完你可能不信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日被稱為中元節,它和除夕,清明,重陽並稱為我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中元節這個名字最早來源於道教,在《修行記》中記載到農曆七月初一這一天,陰間的亡魂就會放出來,可以享受家人子孫的供奉香火,如果是孤魂野鬼就只能到處遊蕩,而到七月最後一天鬼門關關上,所有鬼魂都要重返陰間。
  • 農曆三月三的傳統習俗你了解多少?
    農曆三月三的傳統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19-04-07 12:56   來源: 中原文化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農曆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農曆三月三的傳統習俗你了解多少? 三月三相傳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農曆三月三期間,民間有踏春、交友、宴賓、祭祀、歡慶、農耕的傳統習俗。
  • 人生禮儀之美|福壽禮「上篇」
    人生禮儀之福壽禮人生中有四次重大的人生禮儀,即婚、誕、壽、升,其中福壽禮儀在中國古代的人生禮儀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植根於民間嚮往的「五福「即「福祿壽喜財」的人生理想,《尚書·洪苑》:「五福,一日壽,二日福,三日康寧,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終命」,壽居五福之首,可見古人對壽是非常重視的。祈福求祥,盼望壽運長久,祖祖輩輩已約定俗成,由此也帶來了隆重的祝壽風尚。所以,壽禮的禮儀規定,與婚禮相比也不相遜色。
  • 民間習俗:不能撿回家的東西,否則容易破財不吉利
    但是並不是什麼都可以帶回去的,比如路邊別人掉的一些東西,父母常常告誡不要撿回去。特別是下面這十件東西不能撿回家,還有這八種東西少往家裡買,否則容易破財不吉利。    民間習俗:不能撿回家的十件東西  1.別人祭祀的食物:祭祀過的食物雖然還能吃,但是不能撿來吃,因為是對祭祀的不尊重,會導致失魂、生病
  • 菜餚擺放有講究 學習餐桌擺設的禮儀
    而且在餐桌的擺設上也有許多禮儀,一般每個座位面前都擺有筷子、湯匙、取菜盤子、調味盤、湯碗、茶杯、酒杯等,有時也會備有放置骨頭的器皿或餐巾。此外,根據傳統禮俗和民間飲宴習俗,筵席上的整雞、整鴨、整魚擺放時須遵循「雞不獻頭、鴨不獻尾、魚不獻脊」風俗,即上菜時不要把雞頭、鴨尾、魚脊朝向主賓。尤其是上整魚時,應將魚腹而不是魚脊朝向主賓。因魚腹刺少,腴嫩味美,朝向主賓,表示尊敬。而且比較高檔的菜,有特殊風味的菜,或每上一道新菜,要先擺到主賓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