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重磅發聲,5000字長文詳解「雙循環」新格局!大力提高直接融資...

2020-11-26 手機鳳凰網

為什麼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涵是什麼?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金融方面有什麼重大改革方向?權威解釋來了......

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主任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劉鶴表示,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顯現,「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複雜性上升。解決這一矛盾,要求發展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大國經濟發展的關口,我們要主動適應變化,努力攻堅克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劉鶴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衝擊,風險加大。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在努力打通國際循環的同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增強韌性,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內需,可以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推動全球經濟穩步復甦和增長。

劉鶴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而做到這一點,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要以實現國民經濟體系高水平的完整性為目標,突出重點,抓住主要矛盾,著力打通堵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實現供求動態均衡。

就如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劉鶴分別從科技創新、供需互動、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提高收入水平、高水平對外開放六個方面詳解實施路徑。

其中金融支持方面,劉鶴強調,金融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發揮資本市場對於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流通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要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結算體系建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

值得注意的是,對金融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不僅是新發展格局的需要,也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央行行長易綱近日撰文指出,最近十多年來,我國銀行貸款在各項融資之中的佔比明顯提高。風險向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集中,容易扭曲激勵約束機制,影響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還會扭曲風險定價,導致金融資產總量過快膨脹和部分資產質量下降,放大金融風險。只有發展好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才能夠減少對銀行債權融資的過度依賴,從而實現在穩住槓桿率的同時,保持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不減的目標。未來十年我國金融發展的最佳路徑是市場的雙向開放。

此外對於房地產也有表態,劉鶴特別指出,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民生和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租購併舉、因城施策,完善長租房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等。

附上原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是著眼於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對於促進世界經濟繁榮,都會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思想在《建議》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要深入理解、準確把握、全面貫徹。

一、充分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們遇到的諸多問題是中長期的,不少問題以前未曾經歷,需要從戰略角度深化認識和有效應對。從某種意義上說,化解挑戰就是機遇。《建議》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新歷史任務、新環境條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

第一,這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經濟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技術體系和關聯方式,要求發展方式與時俱進。改革開放以後相當時間內,我國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我們發揮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抓住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機會,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發展模式,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顯現,「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複雜性上升。解決這一矛盾,要求發展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大國經濟發展的關口,我們要主動適應變化,努力攻堅克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第二,這是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世界貿易和產業分工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國際力量對比呈現趨勢性變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市場收縮,世界經濟陷入持續低迷,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弱化。近年來,西方主要國家民粹主義盛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衝擊,風險加大。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在努力打通國際循環的同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增強韌性,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第三,這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的內在要求。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徵,就是必須實現內部可循環,並且提供巨大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並帶動外循環。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發展,我國經濟快速成長,國內大循環的條件和基礎日益完善。從需求潛力看,我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最大最有潛力市場,隨著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不斷擴張。從供給能力看,我國儲蓄率仍然較高,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3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從供求雙方看,我們具備實現內部大循環、促進內外雙循環的諸多條件,必須利用好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勢,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充分發揮。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內需,可以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推動全球經濟穩步復甦和增長。

經濟發展戰略的導向,是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順應經濟全球化態勢,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取得經濟發展的重大成就。面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兩次大衝擊,我們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效應對了外部風險,推動經濟發展向國內需求主導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基於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黨中央及時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性思路,按照「三去一降一補」和「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關係。面對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出現的重大變化,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性新特徵,黨中央準確研判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這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遞進深化,也是我國以往發展戰略的整合提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二、準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而做到這一點,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要以實現國民經濟體系高水平的完整性為目標,突出重點,抓住主要矛盾,著力打通堵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實現供求動態均衡。

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科學指導實踐,需要把握好幾個重大關係。

從供給和需求的關係看,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滿足能力,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始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從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係看,國內循環是基礎,兩者是統一體。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國內大循環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堅實基礎。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依託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打造我國新的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國內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更不可能什麼都自己做,放棄國際分工與合作。要堅持開放合作的雙循環,通過強化開放合作,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繫互動,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可以說,推動雙循環必須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

從深化改革和推動發展的關係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我們必須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形成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營造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掃除阻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的制度、觀念和利益羈絆,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高標準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社會生產力大發展。

三、全面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決策部署

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各地區各部門必須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找準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制定具體的規劃、政策和措施,使新發展格局變為現實、落到實處。

(一)推動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揚科學家精神,鼓勵大膽探索和合理質疑,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要堅持問題導向,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加強應用研究。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要發揮我國市場優勢,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發展先進適用技術,實現技術沿著從可用到好用的路徑發展。創新驅動最終取決於人才和教育。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全社會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要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在開放條件下促進科技能力提升。

(二)推動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實現供需良性互動。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著力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優先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微觀市場主體活力在優化供給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要依法平等保護產權,為企業家捕捉新需求、發展新技術、研發新產品、創造新模式提供良好環境,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全面促進消費,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拓展投資空間,優化投資結構,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進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民生和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租購併舉、因城施策,完善長租房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三)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健全現代流通體系。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方向,對金融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完善金融支持創新的政策,發揮資本市場對於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流通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要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要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結算體系建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這個過程既創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給。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長極。城鄉區域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將經濟發展的底盤牢牢託住。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釋放農村農民的需求。要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要推動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提供優勢產品。要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等機制,優化區域分工,深化區域合作,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

(五)推動擴大就業和提高收入水平。要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更充分就業。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對於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拉動結構升級具有基礎作用。要堅持共同富裕方向,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精準度,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支撐投資和消費。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機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營商環境,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健康發展。

(六)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經濟。要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在更高水平上引進外資。要加快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提升出口質量,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要用順暢聯通的國內國際循環,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更加緊密穩定的全球經濟循環體系,促進各國共享全球化深入發展機遇和成果。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位處「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要面向未來,主動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創新,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的戰略機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輯|程鵬 杜恆峰 肖勇

校對|趙雲

相關焦點

  • 重磅!劉鶴5000字長文,信息量巨大,詳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點題...
    為什麼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涵是什麼?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權威解釋來了......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 「雙循環」新格局之下,中國企業如何備考答卷?
    9月2日,北大國發院牽手「SAP成長型企業社區」,共同推出「國際風雲與『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中國企業如何備考答卷」線上直播,不僅為眾多企業家解讀了大變局和大戰略中的企業突圍發展新路徑,更分享了企業和管理者如何通過釋放數位化轉型的新動能,構築「雙循環」新格局之下的企業數位化生存之道。
  • 中國人保總裁王廷科:形成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相契合的發展定位...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裁王廷科就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金融保險業發展問題做了介紹。王廷科表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成立於1949年10月,作為共和國保險業的長子,長期以來都是堅持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高度重視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發揮社會穩定器、風險減震器和經濟助推器的功能作用。
  • 重磅!金融委重磅發聲;倫銅一天暴漲2.4%,有色股還能漲多久?能否...
    這個周末,重磅消息不多,但是卻可能對市場有明顯影響。近期,多隻信用債出現違約,華晨、永煤、紫光接連爆雷。目前來看,這不僅牽連到海通證券等承銷商,且也拖累了華泰資管旗下公募基金。信用債爆雷不僅影響到「牛市旗手」,而且還讓投資者變得謹慎起來。牛眼君注意到,這個周末的一大重磅消息是,金融委重磅發聲,嚴厲處罰各種「逃廢債」行為,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
  • 【地評線】金羊網評: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育新機開新局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現。準確把握新發展格局的四梁八柱。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在於創新驅動,這包括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新發展格局的實質,是推動國民經濟均衡發展,既包括總量均衡,也包括結構均衡。
  • 義大利經濟學家: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義大利企業提供重要機遇
    日前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繼續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義大利馬切拉塔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弗朗切斯卡·斯皮加萊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構建經濟新發展格局,不斷擴大內需將給義大利企業帶來重要機遇。 在中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後,國際輿論紛紛聚焦如何解讀這一政策變化。
  • 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戰略布局
    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企業家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國際市場動向和需求特點的能力,提高把握國際規則能力,提高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提高防範國際市場風險能力,帶動企業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 巴曙松:在促進中國經濟雙循環的過程中,資產管理行業如何定位和創新
    在這樣的歷史機遇下,中國政府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僅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將長遠改變國內乃至全球產業鏈結構。書名:《2020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報告》作者:巴曙松 楊倞 周冠南等出版方:湛廬文化在逐步構建中國經濟「雙循環」格局的過程中,作為金融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資產管理行業的助力不可缺席。如何在「雙循環」格局下明確自身定位與創新,對於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意義巨大。
  • 石化行業企業如何適應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短期看,油價還沒有出現向上趨勢,並可能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探討產業布局,分析市場形勢,預測價格趨勢,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應對疫情衝擊和低油價挑戰。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是暢通國內大循環,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 證監會9天4談直接融資說明了什麼
    11月14日至22日,短短9天時間,證監會高層在多個場合4次提及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釋放了重要積極信號。  11月14日,證監會主席劉士餘指出,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對資本市場提出的目標任務,著力增強資本市場融入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11月17日,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在第八屆財新峰會上講話時指出,著眼於提升直接融資比重,繼續穩步推進股票發行制度改革,拓展多層次、多元化、互補型股權融資渠道;11月22日,證監會主席助理張慎峰在新浪金麒麟論壇上表示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確立 中國企業面臨的四大風險和兩大機遇
    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正從粗放型向精細化轉型,伴隨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確立和中國資本市場「三十而立」,嶄新開啟的2021年,中國企業將迎來關鍵變革。中國企業的未來增長之路在何方?需要重點警惕哪些風險?
  • 【高端訪談】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當好領頭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格局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在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進程中,浙江如何完善和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構築現代化經濟體系?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餘淼傑。
  •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國立足自身發展需求的重大戰略選擇,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
  • 江小涓兩萬字深剖雙循環
    該文提出,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雙循環暢通,是我們今後階段的發展模式和時代特徵。促進兩種循環更高水平、更加協調、更可持續,是國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長期目標和戰略任務。與此同時,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和創新鏈中的地位,增強我國數字產業全球競爭力,繼續擴大開放促進更高水平雙循環。以下為全文內容,刊發於《管理世界》2021年第1期。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與更高水平雙循環——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文 | 江小涓 孟麗君今年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要構建新發展格局。
  • 江小涓最新20000字論文:雙循環40餘年演變史(全文)
    以下為全文:摘要:黨和國家提出新發展格局,是從國內外形勢判斷出發做出的長期重大戰略部署。本文著重從學術理論角度,分析雙循環的決定因素、中國經驗和國際趨勢。關鍵詞: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  內循環  外循環  全球產業鏈  高水平開放全文共計23104字。今年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 五中全會系列解讀之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心中有盤「棋」
    全會公報中多次提及「構建新發展格局」。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部署,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以來多次強調的重要問題,對於「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 經濟雙循環深度解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全球視野
    1、 近年來,全球供應鏈出現收縮、產業布局加快重構1.1、 1980 年代以來,全球供應鏈隨分工延長,沿經濟梯度自發調整1980 年代以來,新一輪國際分工體系逐漸形成,各國依託自身稟賦加入分工、 推動供應鏈不斷延長。1980 年代以來,新的分工格局快速形成,分工界限從產品變 為要素、貿易對象從產品變為增加值。
  • 中金王晟:資本市場走向「雙循環」,新經濟企業該怎麼辦?
    雖然A股市場的新經濟公司佔比較低,但IPO比例正大幅增加。 在第二上市、同股不同權、多元減持等新規和改革的影響下,王晟認為,資本市場正走向 「雙循環」,一方面A股的新經濟指數2009年以來上漲逾6倍,大幅跑贏「老經濟」指數,機構投資者佔比在逐漸提高;另一方面香港及海外市場形成了細分領域的聚集效應,如美股新能源汽車行業、港股生物科技行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