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每一個人是依據環境、因緣而成長,所以他的善根也和環境因緣相關。
善導大師就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意思是:你能成善成惡,和你家庭的環境、社會的環境、出生的時代背景都有很大的關係。
《大經》也說「轉相承受,父餘教令。先人祖父,素不為善,不識道德。身愚神暗,心塞意閉」,也明確說到了一個人的先輩、祖先不行善積德,從小都沒有生活在一個好的家庭,當然從小就「身愚神暗,心塞意閉」,就是心不開通,對佛法不能理解,愚痴。
打個比喻,這就像土地過於貧瘠,就不能長出好莊稼,不能長出大樹。如果一個人生在一個邪見很重的家庭,當然,要想靠他個人宿世的善根來突破家庭的限礙,這個有困難。再說,如果宿世善根很厚的話,他也會自然投生到相對跟他相應的、善根深厚的家庭當中。
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就能看到,父輩積德,心地善軟,甚至祖先信佛,後代子孫相對地也就具有信佛念佛的善根。所以從現象上可以這麼說,要歷代祖宗都善良,有行善積德,才能出一個念佛人。但從本質來講,還是他個人的善根業力。
另外,說到「五輩祖宗」,這都是中國人大致的說法。有說「七輩祖宗」,有說「九輩祖宗」,有說「八代祖宗」,大約就是說祖上要有德。大凡有德、有福——除非別有邪見的阻擋——一般來說比較傾向於正向、正面的事物,佛法當然是正中之正。
所以,我們每個人如果自己能夠這樣穩定踏實地專修念佛,那為你感到自豪,感到光榮;也可以逆推,你是一個善根深厚的人,甚至你幾輩祖宗都是有福報的。反過來說,你要讓自己的幾輩祖宗都蒙受有福的好名望,那你只要念佛就可以了。
因為念佛是超越世間的,所以它還不同於世間作官啦,考取狀元郎啦,讀多少書啦。這個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念佛的功德利益超過這些無量無邊倍。我們應該以此而感到歡喜,感到慶幸。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