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東方市東部山區有一個鮮少人知的黎族村落——白查村,這個村,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有著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風韻。走進白查村,仿佛把自己置身於遠古時代,遠處群山環繞,綠樹成蔭,山腳下一排排整齊的五彩稻田,好似進入了童話世界。
村子裡的茅草屋,遠遠望去,好似一艘艘倒扣的船隻,又像一隻只翹著睫毛的眼睛,簡單中透著幾分靜雅和端莊。白查村船型屋建築,是當地黎族獨有的民族建築,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這些船型屋記錄著黎族先人們生存與發展的軌跡,也承載著歷史文化傳承重要的使命和任務。黎族船型屋現存81間,是海南黎族保存最完整的船型屋建築,也是中國即將消失的最後一座黎族古村落。
相傳,黎族的祖先,當年從大陸沿海乘舟登上海南島時,由於沒有棲身之地,就將木船翻到過來居住,他的後代為了紀念渡海而來的黎族祖先,黎家後裔就仿照船型建起了茅草屋,故稱之為「船形屋」。
這些船型建築既保留了上千年來黎族住宅的營造技藝,又融合了漢族傳統的建築藝術,看似簡單卻有著精緻的營造技藝。地面是用黃泥反覆捶打曬乾過的,堅硬又平整。牆用白藤藤條編織成框,再在上面糊上稻草泥。特別是屋頂,並不是簡單的鋪上茅草,而是在藤或竹編成的屋頂架上,一層層細緻鋪上按一定形制編織的茅草氈,這也是使得茅草屋相較一般房屋冬暖夏涼的關鍵。
現在這個村子,幾乎沒有什麼人居住,多數人家都搬到了3裡開外新建的水泥房裡,只有少數老人,還對此地依依不捨,每隔兩年都要回來對茅草屋翻新一下。
2008年,白查村船型屋,入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也是海南省首個建築類古遺址國家級非遺。白查村除了特色的船型屋建築,黎錦、繡面紋身也是該村落獨有的特色文化。
黎錦在白查村仍然保留著它最獨有的原始風採,據說黎族的小姑娘從很小的時候就要跟著長輩學習織黎錦,不僅要會織,還要會選色,染色。如果你去該地旅遊的時候,有幸趕上白查村舉辦的織錦節,你會看到黎族的女人們三五成群,赤腳席地而坐,雙腿併攏,身體就是織布機,雙足蹬著腰機,將紡好的線織成漂亮的筒裙、搖兜、頭帕。
織好的黎錦,色彩鮮豔,質量厚重,做成衣服穿在身上,也特別親膚,黎錦被稱為是中國紡織史上「活化石」,已經超過3000多年的歷史。2008年黎錦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黎錦被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
繡面紋身也是白查村黎族一大特色,但現在已經非常罕見了,只存在於為數不多,七旬以上的女人身上,這些女人滿臉皺紋,但臉上幾條藍色的紋路卻清晰可見。
根據歷史記載,海南黎族女性繡面紋身的最早記載為《山海經內南經》,「點捏其面,畫體為鱗」,既指當時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這種習慣。紋面中刻滿了歲月和民族的印記,如果你問這些老人。紋面疼不疼?這些老人會笑著告訴你,紋面是一種美的象徵,如果不紋面,就不能嫁人了。
船屋,黎錦,紋面三大特色,讓這個海南即將消失的古村落,充滿古老而迷幻的色彩。
白查村,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走入其中,你會不由自主的忘卻都市裡拼搏的壓力和煩惱,在這裡,物慾似乎得到了另一種消解,精神反而得到了更高層次的補償,讓你忙碌的靈魂在此處裡得到了一個更深度的休憩和洗滌。並且這個白查村,民風非常淳樸,風景也非常秀麗,讓無數遊客流連忘返,白查村成為了遊客眼中最美的詩和遠方。
白查村,好似遺落在銀河間的一顆珠貝,鑲嵌在廣袤的稻浪、黃花、菸草田之間,天空清澈明朗、芳草鮮美、果樹飄香,在這裡,時間好像停止了運動,歲月好似得到了渲染,如果幸運的話,還會遇到美麗善良的黎族姑娘,邀請你去她的家裡做客,品嘗地道的黎族美食。
品嘗完美食,一定要走一走白查村的鄉間小路,走在高低不平的小路上,猶如走上了兒時玩耍的奶奶家,一切是那麼靜謐和耐人回味。
所以,朋友們,如果有時間,一定要去拜訪一下,這個古村落,古樸深幽的原生態,聖潔之美絕對讓您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