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不久的「超長黃金周」讓9月被評為「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嶽池縣白廟鎮鄭家村火了一把,不少村民在這期間賺了一筆。
村民吳明貴家的「吳家鋪子」便利店生意火爆,每天上千元的收入讓他笑得合不攏嘴;開辦農家樂的汪永明,從早忙到晚,口味獨特的「八大碗」讓遊客讚不絕口;賣小吃的周玉華8天收入近萬元,連連稱讚脫貧攻堅政策好。
「以前我們村是白廟鎮出了名的鄉溝溝、窮溝溝,現在,我們村是農業農村部確定的『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是廣安唯一入選的鄉村,名氣越來越大了,我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了!」土生土長的鄭家村人吳明貴今年72歲,他帶頭自主創業,在家門口房梁上掛上了「吳家鋪子」的招牌,一樓開闢成便民小賣部,生意好時,一天能賺上千元。
從貧困發生率達19%的貧困村,到現在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美麗休閒鄉村,鄭家村經歷了怎樣的蛻變?
2017年,嶽池縣建設以「農家文化」為主題的嶽池農家生態文化旅遊區,作為旅遊區核心的白廟鎮鄭家村抓住這一發展機遇,以鄉村振興為突破口,藉助悠久的農家文化,規劃建設了竹山曲苑、東鄰西舍等,重現陸遊《嶽池農家》中的農家山水,讓鄭家村成為村民的致富寶地、遊客的「詩和遠方」。
還原「嶽池農家」
打造鄉村旅遊示範帶
「春深農家耕未足,源頭叱叱兩黃犢……」南宋詩人陸遊在800多年前寫下的《嶽池農家》,如今成為鄭家村的「點金之筆」。
鄭家村位於白廟鎮北,距嶽池縣城區9公裡。2017年底,鄭家村旅遊示範帶開始建設,總體理念就是按照《嶽池農家》所載進行一一還原。
按照「買花西舍喜成婚,持酒東鄰賀生子」的詩句,建設西舍婚俗園、東鄰賀子園,展示川東農家婚俗、生子文化。東鄰賀子園分為賀生子民俗展示區、農家酒文化展示區等四區,配套建設旅遊服務綜合體、遊客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西舍婚俗園分為喜成婚民俗展示區、西舍新居等四區,配套建設月色咖啡慢生活館、鄭家村黨群活動中心等。
依託村裡的老院落,打造「繅絲文化博覽館」,再現「一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繅絲」的場景。老院落是鄭家村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舊景,由湖北蔡氏兄弟建於1920年,主要用於養蠶繅絲。2017年,鄭家村對整個老院落進行了保護性修繕,生動再現了農家栽桑養蠶的場景和傳統絲織工藝流程。在這裡,遊客可以了解和體驗博大精深的絲綢文化。
同時,合理利用特色集鎮建設項目,加快推進鄭家村道路、河道治理和汙水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條件。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旅遊要素完善軟硬體設施,推出「帳篷啤酒篝火晚會之旅」「夢幻湖島遊」「房車親子派對」「稻田花海」等精品旅遊項目,形成了一路可看可玩的鄉村旅遊示範帶,帶動更多農戶吃上了「旅遊飯」,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從貧困村到旅遊區,群眾得到的實惠最多。周邊的貧困戶,被優先招聘到景區,從事保潔、保安等工作,過上了新生活。「平時景區裡有栽花、除草的活兒,都會優先考慮我們。」家住景區內的昔日貧困群眾何懷城說,他打算把自家房前屋後整理乾淨,再種上花草,讓家人和遊客看著都舒心。
不斷開發新業態
走好「產業興旺」發展路
從高處俯瞰鄭家村,最吸引眼球的,還是貫穿村落的一灣碧水。
除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外,鄭家村還有豐富的水資源。村內有大力湖,湖面水域面積550畝,庫容246萬立方米,水岸線9公裡,共7個半島。
鄭家村在「水文化」上做文章,充分利用區域內水資源條件,以水文化為載體,打造農家生態文化旅遊樣板。在保護改造原有的百年古井、古堰等水文化載體的基礎上,依託大力水庫庫區和「朝門老院」「竹林潺溪」等自然文化要素,實施水景觀工程,生態打造河道,將文化發展和產業發展充分融合,打造精品農家文化體驗區。
「大力湖有水上遊玩項目,可以坐船體驗碧波蕩漾的景色,也可漫步湖邊,感受舒心、愜意。其中,風日美房車露營公園和桃花島就分布在大力湖邊。」鄭家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李江說,景區正在大力發展水上運動和娛樂,同時針對夜遊經濟,規劃打造夜遊桃花島項目,讓更多的遊客留下來。
鄭家村還不斷開發新業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推出一些新開發的項目,相繼修建了房車營地、稻田酒店和星空帳篷酒店,火爆廣安朋友圈,成為新的「網紅」打卡景點。
此外,鄭家村正在大力實施中國曲藝百花園項目,項目建成後,將形成九曲十八坊的格局,並建設曲藝小鎮和曲藝學校等。屆時,全國60多種地方戲曲表演都有望在這裡的戲臺上得到集中展現。
同時,充分利用水資源的保障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在平壩地區布置「稻魚、稻蝦、稻鱔」共生的糧食增產項目,建成千畝桃園、藤椒園、中藥材和苗木種植示範園,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2個,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18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53萬元,人均增收1500元,徹底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2019年底,鄭家村人均年收入1.2萬元,向小康生活邁進。」李江說。
「村裡有桃園基地、藤椒基地,我在這裡上班,一年能賺好幾千元,現在兜裡有錢了,日子越過越舒心。」村民張華秀說,在基地幹活輕鬆、時間自由,這就是她滿意的生活。(廣安日報記者 陳玲)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