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素食主義者是社會中時尚、具有文化修養和經濟實力的一派。食之以素,對於他們而言,最切合實際的是它在健康、生活方面的積極作用,還有對人身心修養潛移默化的影響。
劉心藝:簡衣素食,我的美麗人生
○
素食者——時尚美麗都市女郎
○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
不僅事業做得風生水起,而且渾身上下散發人性光輝
○
樂善好施並非為了追求回報,希望世界多一些歡樂,少一些苦難
有這樣一位女孩,當別人追求燈紅酒綠、豪車名表的生活時,她卻傾盡所有對素昧平生的人施以援手,親自給無依無靠的老人送飯;當別人放任口腹之慾、大快朵頤之時,她卻很早就參透大道至簡的道理,雖簡衣素食,卻助人無數,二十多歲的年紀,不僅事業做得風生水起,而且渾身上下散發出人性的光輝。她是劉心藝,一位美麗與智慧並存、善心與德行雙馨的川妹子。
透過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往往能瞬間洞悉她的性格品質。認識劉心藝的人都說,她小小年紀就有一顆菩薩心腸。早在多年以前,她就自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廣泛閱讀中外名人傳記。她吃驚地發現一條規律:自古聖賢皆素食。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素食文化,從來都不單調、乏味、嚴苛和萬馬齊喑。在對植物性食材的運用上,中國人的花樣百出一直令西方人驚嘆。
在中國,道教和儒家先哲都是素食者。早期道教經典記載「老君五戒」,其中「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葷酒」。直到現在,很多虔誠的道教出家人仍然堅持素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則嚴格要求入門求道的弟子必須先齋戒,然後才能傳道授業解惑。
周作人在《吃菜》一文中寫道,素食主義——「吃菜主義」——可以分作兩類,其中一類是道德的,並不是不吃肉,只是多吃菜,其原因大約是由於崇尚素樸清淡的生活,如孔子所說的「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按照這種分類標準,幾乎每個還保留著傳統飲食習慣的中國人,都可以給自己貼上素食主義者的標籤。
大道至簡 樂善好施
在西方,古希臘的智者柏拉圖、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和安培多克勒也是素食者。而畢達哥拉斯被稱為西方素食主義之父,他主張杜絕肉食,代之以豆類及其它植物。在印度,釋迦牟尼嚴格要求弟子素食,至今,印度仍然是世界上肉食消費最低的國家之一。
當了解到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是素食者後,劉心藝決定吃素,至今已有八九年了。在許多人眼裡,樂善好施已經成了劉心藝的特殊標籤。「我見不得別人受苦受難,就算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人,我看到他生活困難還是想把全部的錢都給他。」多年前,她還只是個學生,只有300元積蓄,給了路邊一位老人50元錢,仍然覺得看不下去了,就回家繼續拿錢給他,全身就留了50元錢,她都沒有為自己考慮明天怎麼過。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劉心藝都在堅持行善。人口稠密的深圳向西村,有位體弱多病的老爺爺,眼睛流血,全身潰爛,沒穿衣服,大家都不敢接近他,但是村民們卻看到一位年輕女孩每天給老人送水送飯。這個女孩就是劉心藝,當時剛參加工作,生活過得很節省,根本拿不出錢來布施。她覺得最好的幫助就是能讓這位老人吃上熱飯,送餐之餘她積極聯繫救助站,最終工作人員將老人接走。老人對她說:「你是個好姑娘,將來一定會有好報。」
但是對劉心藝來說,樂善好施並非為了追求回報,她不像一些人只是說說而已,她是真正的善良醇厚,她希望世界多一些歡樂,少一些苦難。
知行合一 止於至善
「有人罵我傻,即便這樣我還是會堅持,因為我不怕當傻瓜。這條路走下來之後,我發現最傻的人不是我,而是罵我的人。」常言道,看一個人的好壞,不要只顧當下下,要看幾年以後的變化,當下是鑑定不了一個人的傻與不傻的,幾年以後他真的變得好了,證明老天爺沒有虧待他,他的所有的善良都會得到回報。
堅持素食的她,畢業以後參加工作,長期蟬聯業務冠軍,成為公司的驕傲。她為何總是屢創佳績?她說營銷之道居然也跟吃素有關。「這些年我一直堅持吃素,廣結善緣,上天都會格外眷顧我。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但如果非要總結定性,那就是一個字:善!」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母親常常教導她要將「善」字貫徹在工作和生活中,並且把修行導入到人生歷練與事業發展中。如果只是吃素,而碌碌無為,這樣的人生恐怕會顯得單調。劉心藝深知這一點,善心善念貫穿生活的每一處,成為一張無形的名片。
她年紀輕輕就簡衣素食,對自己苛刻到極致,卻每個月為藏區孤兒捐錢,為失學兒童定期捐助,甚至為尼泊爾孤兒捐錢捐物。不止於此,她還為一些齋菜館捐獻大米,每月定點免費供齋,組織朋友一起放生。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劉心藝選擇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吃素只是一種表象,行善則是一種品質。她說,每個人都是很平凡的,卻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恆,就能做成一件驚天動地的善事。但是就算做成一件驚天動地的善事,也不必留名,而是到了一個新境界。
對她來說,吃素是一種修行,留住一份善念。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在人類靈魂深處的真善美、美好的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劉心藝,穿梭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遊弋於文化與資本海洋,雖然簡衣素食,人生卻更加精彩。
王文杰:食而為生,生而為愛
○
素食配送——創業者
○
善心善念結善緣,愛心善行素食路
○
素食不能光喊口號,一定要落地,讓大眾接受
○
素食產業並不一定就是純公益、零利潤,素食餐廳需要找到突破點
初見王文杰,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平凡樸素,然而在這樣樸實的外表下,卻藏著一顆推廣素食的理想之心。他,為什麼要走上素食創業之路?又是怎麼與素食結下不解之緣的?
機緣巧合踏上創業路
王文杰起初沒有想過要做素食,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一位老闆,只因與他有著同樣的素食習慣,兩人便一起出資開起了一間素菜館。可惜好景不長,45萬元啟動資金僅僅維持了4個月,便堅持不下去,無奈關門歇業。
「一開始我們是做素食自助餐,但是後來發現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錢很快就花光了!」王文杰說,深圳有類似的素菜館,投資大、風險大、回報小。失敗來得如此突然,讓他備受打擊。他反思創業失敗的根源,決定從頭再來,從素食配送開始。
他說:「如果單單只做素食,局限太多,而且現在素食館也非常多,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點,是很難經營下去的,所以做配送是很好的突破點,而且配送不僅可以做便當,還能做其他素食項目。」
年輕人就是有衝勁,想到了便立刻行,愛心素食就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誕生,王文杰正式踏上了創業之旅。
懷著一顆善心前行
創業之路異常艱辛,所有創業者都深有體會,王文杰也不例外。雖然困難重重,但他懷著一顆善心,在素食配送的路上毅然前行。
起初,由於家人一直反對,王文杰不得不單槍匹馬闖天下。他堅信,經營素食是一種行善,不僅對普及健康有益,而且多吃素少吃肉相當於放生,對環境保護也有幫助,可謂一舉多得。
創業路上他信奉「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認為如果思想不端正,前進路上便會諸事不順。只有懷著一顆善心,困難才能迎刃而解。王文杰深知經營素食困難重重,需要調整心態,回到生意的本質。一個生意做什麼能賺錢,能吸引到顧客?最主要的就是好吃。王文杰說:「提倡素食不能光喊口號,一定要落到實處,讓大眾接受,如果美味又便宜,還怕沒人吃嗎?」他說,唯有先把素食做好,大家才能主動接受,然後再談理念、情懷、發心。
素食產業並不一定就是純公益、零利潤,素食企業和餐廳需要找到突破點,否則,如果生存都成問題,宣傳素食文化又從何談起呢?他說:「一路走來,愛心素食不是我一個人的成就,而是大家的功勞,所以才能延續下去。」
心懷善意便得善助
他將素食當作一項事業,更希望能為推廣素食文化貢獻力量。2014年底,王文杰遇到一位姐姐,兩人聊了很多。他把自己的素食項目告訴了這位姐姐。她一聽就覺得想法非常好,自稱認識一個非常有善心的朋友,同時是一家大企業的負責人,將會給他許多幫助。
機遇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當他鼓起勇氣聯繫了姐姐推薦的那位負責人,並將素食計劃遞給她看時,她當即表示支持。「就在那一刻,我預感到愛心素食的創業之路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接受商道天下採訪時,王文杰滿懷敬意地說,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位貴人——鼎益豐集團總裁馬小秋女士。
所謂「心存善念,天必佑之」,這次會面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讓他的創業之路步入正途。
但是當他告訴朋友,他的創業項目得到貴人相助時,周圍人一時不敢相信世間還有如此大善之人。然而事實勝於雄辯,馬小秋的無私幫助,猶如一場及時雨,不僅讓王文杰的項目順利開展,還一舉消除了所有人的臆測。
王文杰更加堅信,一定要保持初心,才能走得更遠。「起心動念很重要,善心就像汽油,油箱充實,汽車才能前進,如果沒油,車子如何前行?做事業其實也是一樣。」王文杰說。
王文杰始終堅持著善念,因此遇到困難都有貴人相助。他稱自己的創業之路很像唐僧西天取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但是特別慶幸能遇到馬小秋總裁這樣的大善之人,能在關鍵時刻幫助他繼續前行。
素與葷都只是道菜
「有人說,人類花了幾百萬年才爬到生物鏈頂端,吃素真的好嗎?但如果以為吃素等於吃草,那就太OUT了。素食是一種現代的、健康的、有機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拓展開來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文杰說,有人認為吃素可能營養不良,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近來環境汙染日益嚴重,以癌症為首的各種疾病層出不窮,這與現代工業汙染逐漸加重,人們的飲食習慣中肉食比例加重不無關係。而吃素不僅有益身體健康,還可以培養耐力,養成溫和的品性。
他說,素食給人的感覺是輕鬆的、愉悅的。「有願就有緣,由葷食轉素食,對一般人而言只是飲食習慣的改變,就像一個人轉身,其實不算難事。那些吃素人,每天早起晚睡,莫不精神奕奕,究竟原因何在?素食最主要的是長養慈悲之心,淨化心靈減少嗔怒,達到內心的安然祥和。」
時代變遷,飲食習慣也在不斷改變,其實葷素只是一道菜,想要改變沒那麼難。
林穗來:且善且行,清風徐來
○
素食餐廳——新梅園圓通素食
○
如果不是開了這家素食餐廳,我的命都早就沒有了
○
喜歡上簡衣素食、一心向善的生活
○
未來準備推向全世界,用機器做菜統一配送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福田CBD商圈,有一家4000平方米的素食餐廳,吸引白髮蒼蒼的長者聚攏過來,享用美味的素食,分享彼此的快樂。還有商務精英驅車前往,點上一桌素食,少了三分酒氣,卻多了幾分從容和充實。當然還有一家老小選擇在這裡聚餐,少了幾分喧囂,多了一絲溫情。這是林穗來的素食餐廳——新梅園圓通素食,他說經營素食餐廳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分享一種健康的生活觀念,為自己和家人積善行德,幫助他人也幫助自己。林穗來說:如果不是開了這家素食餐廳,命都早就沒有了!
這樣的話從林穗來口中說出,旁人為之一震,他卻波瀾不驚。林穗來有8家餐廳,位於深圳鬧市區的新梅園圓通素食餐廳他看得最重。他的辦公室在餐廳二樓,只有簡單的桌椅和木床,一身棉麻衣服,一雙布鞋,他卻感到富足安心。圈外人不僅疑惑,這樣簡樸的生活似乎與這位餐飲老闆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林穗來已經喜歡上簡衣素食、一心向善的生活。
昔日「土豪」遭遇轉折
接受商道天下專訪時,他不再懷念曾經的奢靡生活,對「財富」二字也看得很淡。然而就在幾年前,他的餐廳並不經營素食,而是主推海鮮水產,在生意最好的時候,新梅園有員工將近6000人,年收入超過1億元。
憑著潮汕人極具天賦的經營頭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從賣魚小販到魚粥鋪老闆,再到海鮮飯店老闆,連開了八家高端海鮮酒樓,且家家生意火爆,日進鬥金。他很快成了別人口中的「土豪」,豪車、別墅、遊艇成了標配,甚至還租了一個小島……
雖然依靠艱苦奮鬥為家人創造了豐厚的物質財富,但是所謂樂極生悲,他的家庭遭遇轉折。他的兒子揮金如土,沉溺賭博,一夜輸掉上千萬。不久,他的遊艇毫無徵兆地沉沒了,他僥倖躲過一劫,開始反思這些年的努力究竟值不值得。他聯想起自己的海鮮酒樓每天大量殺生,決定逐步關停所有酒樓。
愛上打坐 吃素修行
酒樓生意轉型後,林穗來夫婦在朋友介紹下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他和很多人一起住通鋪,不抽菸喝酒,也不沾葷腥,他們竟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舒服,於是夫婦二人開始吃素、修行。
他以前對素食存有偏見,覺得素食很低端,但是酒樓轉做素食後,前來就餐的客人修養和境界很高,他感到素食必將是餐飲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前景不可限量。從2014年開始,他以一年兩家的速度關停了六家海鮮酒樓。另外兩家葷食餐廳也進入「關停」倒計時。
在外人看來,林穗來放棄「搖錢樹」的舉動令人不解。他在深圳的素食餐廳,營業面積4000多平方米,食物品種多達150種,價格卻很接地氣——快餐28元每人,火鍋30多元每人。在深圳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這樣的定價令人詫異。
但林穗來堪稱餐飲界的傳奇,早年白手起家連開8家海鮮酒樓,現在全面轉型一心只做素食,經營狀況基本能夠持平。林穗來並不看重能否盈利,要知道最初他是準備免費供應素食的,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讓他的願望暫時沒有實現。
分享健康生活方式
接受商道天下採訪時,林穗來多次重申:「如果不是開了這家素食餐廳,我的命都早就沒有了!」他說,素食是一種很健康的養生方式,不用擔心營養不良或者吃壞身體。他透露,現在整個餐飲市場,素食餐廳還是一張白紙,沒有太多成功經驗可以借鑑,許多事需要親力親為。
由於素食文化逐漸被市民接受,一些人舉辦婚禮、集體聚餐也會到林穗來的餐廳來。一桌素食婚宴,一眼看去仿佛雞鴨魚肉都有,但是吃進嘴裡卻發現是素菜做的,讓人大開眼界。
對於素食餐廳來說,就餐人群很不固定,營業成本卻不斷增加,生意時好時壞是難免的。林穗來說,目前餐廳裡面出售的食材、水果,絕大部分並非直接從市場採購,而是自己種的。
推廣素食文化之餘,林穗來熱心公益事業。每天早晨會無償施粥,中午則為附近居民和過往行人提供50份素食快餐。他還把自己的海濱大別墅拿出來做公益,吸引社會上的有心人前往培訓學習,吃住全免費。
「我把全部的東西都拿出來做公益,包括店鋪、別墅、一百多畝地、一個小島,我做公益不是口頭承諾,而是身體力行去做。」林穗來認準了方向,誰也動搖不了他的理想。
傳統文化路上的信徒
在推廣素食文化的道路上,林穗來認為,吃素的人是有信仰的人,選擇素食就是走進傳統文化,為自己的信仰找到一個入口。每天誦經、打坐、做菜、吃素,這樣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他說:「現在整個世界,希望人人吃素,這是我的想法。」他認為,世間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些宰殺動物的恐懼、悽慘無助的叫聲,跟人類被槍斃時的感覺是一樣的。
吃素以後,林穗來的身體好了,老伴、父母、孩子的身體也好了,如今兒孫滿堂,盡享天倫之樂。他感嘆轉型經營素食餐廳,是非常有意義的正確選擇。他同時認為,開素食餐廳是需要大境界的,否則開不起來,很難維持下去。
從「海鮮酒樓」到「圓通素食」,林穗來的人生傳奇仍在繼續,他的理想是將素食文化推向世界,將來實現自動化,用機器做好統一配送。
林穗來的素食餐廳人來人往,員工們一句句「感恩吃素」的歡迎語,如一縷春風喚醒早春天氣,前方的路卻漸漸明朗。
李燕:歸來,我只是廚娘
○
綠色生活館——雨花三素
○
從繁複到簡單生活
○
綠色生活,觸摸澄淨素心的有滋有味,這裡瀰漫的是媽媽的味道
○
不知前路,還有多遠,只為在繁華中守得嫻靜,為人心得以自在的棲息
「到了80歲,我還會繼續做包子。」時光可以老去,初心依然繼續。從專注做好當下每一個包子出發,她對素食的偏愛,擲地有聲,堅定不移。
她是李燕,雨花三素的創建者,素食文化的推廣者。從投資者到素食者的轉變,她在逆境中從容淡定,堅守初心,凝神專注,用愛做調料,將一家沒有菜譜的綠色生活館營造成家的感覺。一年多的時間裡,這個「家」吸引了眾多素友歡聚一起,他們都喜歡稱呼這個「家」的女主人一聲「李媽媽」。
聽見心裡的聲音
曾經,她與丈夫身處投資與實業的事業車輪戰,每天都在「錢」的包圍圈中。三言兩語離不開錢,「李媽媽」一度質疑「自己與丈夫的關係是夫妻還是同事?」身邊的人找來想方設法要錢,甚至騙錢,種種情況使得自己日日深陷焦慮、疲憊之中。
雖然投資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李媽媽」漸漸厭倦了整日圈在錢裡的生活,便於2012年轉型做傳統文化,以此尋求心靈的寄託。在承辦一次傳統文化藝術展上,她看到前來做義工、學習傳統文化的人,每天都會帶著同一個一次性水杯喝水,在擁擠的場地依然會井然有序地排隊,安靜地吃完素食,不會浪費一點飯菜。幾天的時間,每每看到這種場景,她深感震撼,就在那一剎那,她發心要做素食。
2014年初,她將自己會所外包的素食餐廳收購回來,繼而啟動了一個傳統文化的素食推廣平臺。憑著一個發心,在沒有經驗、沒去考察的情況下,她毅然決定將投資上千萬的三千平米會所改為素食館,用以推廣素食和傳統文化。
她是大膽的,更是用心的。在素食館裡,她帶領員工學習傳統文化,排在頭陣給就餐的人打素食。每日裡,看到排隊的人群,尤其比自己年長的人以一顆恭敬之心彎腰表達謝意之時,心中不由得也變得恭敬、溫暖起來。當年輕人喝著她盛的那一碗粥,笑著說道這裡有媽媽的味道的時候,她想起這些年的忙碌與拼搏,未曾靜心給家人做過飯,也未曾讓自己慢下來享受親情之間的瑣碎幸福。直到經營素食館之後,自在放下,從繁複到簡單生活,她這才聽見心裡的聲音。
素食讓「李媽媽」的生活有了180度大轉變,更讓自己那顆動蕩的心找到了居所。然而,在素食館經營了七八個月時候,由於丈夫生意失敗,無力再填補素食館的虧損,終因房租的壓力讓她最終將素食館關閉。
在逆境中堅守初心
在原來的素食館關閉之後,當初的念頭依然縈繞不散。「李媽媽」依然惦念著相遇相識的素友們,她懷念那種坐在素食館裡,傻傻發笑的時刻。好不容易找回真正的自己,她深知素食給自己內心帶來的愉悅是別人無法體會的。為此,她在原來的素食館附近,再次租了房子,二度開起了素食生活館,於是便有了現在的「雨花三素」。
這一次,她決心親自動手來做。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女兒在家做包子,忽然心頭一亮,為何不自己做素餡包子呢?不曾做飯,不會做包點,沒關係,一切從基礎學習開始。「李媽媽」跟著一點點學,從打下手到自己和面、研發素餡,將切成細如髮絲的香菇包成包子,把美味素食繼續分享給身邊的人。就這樣,雨花三素綠色餐點,從她手裡的一個素餡包子開始。
「現代人的生活,大都處於欲望的追逐之中。我想分享素食,讓健康有味的素生活讓他們的心能夠靜下來,放慢腳步感受生活的美好。」不為錢,只為安心,「李媽媽」這番話,說出了做素食的緣由,道出了內心深處想要傳達的善意。然而,在這一次堅持之際,丈夫為事業邀她一同前往國外再奮鬥,她以一句「哪兒都不去,自己就在這做素食」堅守初心,除了素食,她發願不再參與其他與素食無關的任何行業,使得家人紛紛表示不理解。
選擇之後,再度起航,全部身心,只為專注做好一件事。而她專注的對象,就是將手裡那團從麵粉化成品種多樣、色香味俱全的面點。每每沉浸此事,她仿佛能感覺面前的包子能與自己交流,整個身心融入其中,怡然自得、快樂無窮。看似平常的事情,在急躁、快速的節奏生活裡不曾有過,因而當下更加顯得彌足珍貴。而她深深地明白,帶來這一切的,正是素食。
讓素香飄進千家萬戶
今年三八婦女節,她像往常一樣忙碌。從早上起來就前往雨花三素,除了擀麵做素食,這一次還來了一些新的朋友,大家共同為以旗袍、DIY手工面點為主題的約會準備。
在雨花三素,素食麵點DIY是這裡的常態。以素結緣,「李媽媽」希望更多的女性朋友,能通過在雨花三素做素食找到自己的本位,讓自己的心靈平和安穩。與此同時,她自己也有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就在近日,整天的忙碌,對素食的專注,看到原先素食館的員工忽然出現,手裡提著生日蛋糕之時,她這才想起了自己的生日。而那一刻,「李媽媽」忙碌的心瞬間被融化了。因為素食,大家朝夕相處,彼此關懷,這種生活是快樂的,也讓自己感動。
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一種方式,讓內在的美、心中的善意流向這個世界。當下,「李媽媽」已經找到了這個窗口,那就是綠色素食。
雨花三素不同於其他的門麵店,它卻如一家靜謐之地被束之高閣。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通過活動、微信傳播,以及口碑的相傳,雨花三素在她的朋友圈迅速傳開。每天準時將網絡私人定製的能量素包、如意素餃派送到家,純素餐點的配送在長沙這座城一點點湧動,滿懷善意,分享健康,傳遞對生命的熱愛。
「推廣素食,是我的終極使命,我會一直做下去。」此時,品味一壺茶,親自調製點心,她於素食傾心,讓素香飄進千家萬戶,也為自己鑄就了一方優雅的生活。
曾經繁華,如今歸來,我只是廚娘。雨花三素,於「李媽媽」而言,是將內心的聲音化作實際的行動,不為風雅,只為清心;不知前路,還有多遠,只為在繁華中守得嫻靜,為人心得以自在的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