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欽蘆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有兩句廣為流傳的五絕詩: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我注意到現在有一種與前不同的解讀,認為不是褒義而是貶義。不過我還是欣賞褒義,因為一提起徽州,腦子裡浮現出的就是影視作品裡看到的青山綠水、黛瓦粉牆,以及包含著歷史滄桑的老宅子、玲瓏剔透的磚雕和木雕。我去過那裡一次,但僅僅是匆匆地爬了趟黃山。當乘車趕往杭州轉飛機時,看到綠色的山林和田野間隱現的黑白色的美麗建築群,我立即明白,自己早晚還要來這裡。
這不,今年10月裡,和幾個朋友一道,不是在夢裡,而是真真兒地來到了徽州。哦不,現在改叫黃山了。似乎有些彆扭,不僅讓那座山和行政區劃的名稱很容易混淆,還產生一個尷尬的問題:大到安徽省名的來源,小至徽商徽派建築徽劇徽菜徽餅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不過,雖說徽州的稱謂沒了,但是徽州文化卻生在那裡改不去。在歙縣,我們去了徽州古城,那裡相當完整地保留著城牆、甕城、城門、縣衙、古街古巷和大學士許國的八面石牌坊,還有黃賓虹、陶行知以及徽班紀念館。唐模村,是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依唐朝風格、沿溪而建的古村落,有省級文物4處,清代祠堂4處,清代民居100多幢,以及古橋古井和參天古木。棠樾村,這裡有全國最大的石牌坊群。讓人有些吃驚的是,封建皇帝旌表的對象都是這個村裡的鮑氏家族成員(據說是春秋名臣鮑叔牙的後人)。七座牌坊中,受旌表者有慈孝卓著的,有貞節守志的,有樂善好施的,有建功立業的,鮮明地體現了程朱理學的「忠孝節義」的倫理觀念。
都說徽州人傑地靈。真的地靈嗎?這裡有句說法:「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我從中讀出的分明是對生在徽州的無奈。因為對於過去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山高阻絕了交通來往,田少難養眾多村民。於是,徽州男人稍稍長大就要往外發展。他們被稱為「徽駱駝」,肩挑背扛地將山裡的東西運出去,拼死拼活地在外面的世界裡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男人外出經商或打工後,家裡只剩下了婦孺和老人。這就要求留守家中的妻子不僅要勤快,還要智慧和足夠強悍。
此行期間看了部情景劇《阿菊》,藝術地濃縮了徽州女人的一生。她們要下地勞作,侍奉公婆,教子讀書,還要抗擊盜匪。在被稱為「水墨之鄉」的宏村,汪家祠堂裡供奉著一幅老太太的畫像,導遊解釋說正是這個阿菊似的「留守婦女」主持了修建流經家家戶戶的水循環系統。
不過人傑倒是真的。看著這些充滿了歷史感的一座座舊宅子、牌坊、祠堂、楹聯、牌匾,想著從這些村落中走出的畢昇、方臘、朱熹、詹天佑、胡雪巖、胡適、陶行知和黃賓虹等人,一個疑問在我腦子裡轉悠:既然這個地方在地理上並沒有優勢,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生意上、學術上和仕途上的成功人士?
在參觀徽州古城裡的鬥山古街時,朋友軍民看到小街上一扇開著的門戶,便踏上石階往院子裡探望、拍照。這時,一輛電動自行車倏然而至,開車的母親剛停住車,她的孩子立即跳躍著跑向院門口。他母親喝住了他:讓人家拍完照再進去!我和軍民對視了一下,都留意到了這個母親的家教。前行不遠走到一戶石門緊閉的人家門口,正觀望間,一個手裡端著玩具槍的五六歲男孩在我們背後高喊:「朱元璋來過這裡!」嘖嘖,這裡的孩子怎麼能沒文化嘛!
陽產土樓是一處絕佳的鄉村遊目的地。民居依山而建,鱗次櫛比,高低錯落,遠望壯觀而美麗,任誰第一次來都忍不住要驚呼一聲「哇!」當我們經過一所村民的土房時,我注意到在和村裡其他人家沒有兩樣的門口,居然掛著一個木牌,白漆隸書字寫著「鄭小河宅」。這是一個什麼神秘人物呢,心中好生詫異。愛好書法的軍民則對牆上的幾個書法字「拇指街」發生了興趣。正當他要我以此書法為背景為他照相時,走出來一位老者,欣喜而自豪地衝著我們嚷嚷:「這是我寫的字!」我猜出來了,他就是鄭小河!他把我們邀請進他的堆滿了秋收瓜果的家,給我們看他寫的作品和別人寫他的作品。
原來,鑑於這裡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且可耕地少,若干年前當地政府準備拆掉這些多為土坯壘成的村落,將村民們整體遷出山區。在外面的世界見識過,頗有些眼光的鄭小河提筆給市領導寫了封信,明確反對這個做法。他邀請領導們親自到村裡來看看,因為他覺得這裡是開展鄉村旅遊的理想之地。領導們真來了,而且從善如流,很快把這裡變成了現在全國有名的旅遊打卡地。
事實上,我在來這裡前,早就被網上發表的這裡的幾張曬秋圖饞得痒痒的。現在大爺大娘們當上了導遊,村子也脫了貧,而這一切變化,不得不感嘆七十多歲的鄉村老漢鄭老爺子的眼光。
晚間,當地同學汪君做東款待我們。我帶給他一本我譯的美國漢學家寫的書,記錄了中國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江南大地上的所聞所見。其中作者對黃山風景區的管理給予了難得的讚揚,而汪君在此期間就主持黃山景區的管理工作。汪君則把他為一本名叫《流風遺澤》的書所作的序發給我。這是一本關於徽州經典家風家訓家範的書。他寫道:「中國歷史上西晉、隋唐五代及明清時期,大批來自中原的著姓望族為避戰亂或求發展遷徙至此。這些世家大族在帶來財富與先進生產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中華傳統文化和受此薰陶涵養的門第家風,並在這裡發揚光大,凝結升華。先賢們經世傳家的族規家訓與篤行垂範,為徽文化注入了厚重的精神內涵……」猛然間,我覺得自己找到了開啟心裡疑問的鑰匙!
走出餐館,又嗅到這個季節裡此地處處都能聞到的桂花味兒,又甜又香,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