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徐旭
清風拂面,見之忘俗。兩會現場,全國政協委員楊佳成為眾多媒體採訪的對象,這不僅因為她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唯一一位盲人女委員,更因神採飛揚、落落大方的談吐讓人印象深刻。
15歲上大學,19歲留校當教師,24歲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講師……29歲之前的楊佳光環閃耀。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人生地震,讓她29歲之後的世界一片漆黑——一場眼疾剝奪了她用眼睛感受世界的權利。
「眼睛看不見了,對我來說只是換了另一種方式去學習去生活。」 風雨過後見彩虹,2000年,楊佳考上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攻讀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成為哈佛大學建校300年以來第一位獲MPA學位的外國盲人學生,她還是我國歷史上首位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
在人生的重創面前,如何才能使自己變得堅強?楊佳委員說:「我能走出人生的困境,得益於父母對我的影響。」
楊佳委員有一個愛讀書的家庭,「我家有兩個大大的書架,很小的時候,我夠不著上面的書,就從下面開始讀起。讀書使人充實,使人完美。父母告訴我,應該成為一個充實的人。」這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對書十分鐘情,楊佳委員至今記得,父母早早到新華書店排隊買書的情形。
「我可以告別光明,但決不可以告別閱讀。」為了讓楊佳委員聽書,父母整箱整箱地往家買磁帶。書帶給了楊佳無窮的力量。
書豐富了楊佳的視野,讓她看不見的世界裡重新有了色彩。父母的言傳身教則給了她樂觀生活的態度和面對困難不妥協的毅力。
楊佳委員的父母是學地質的,「那個年代搞勘探是很艱苦的,但是他們心懷祖國,忘我工作,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在楊佳委員心裡,父母不僅在工作方面業務好,在生活方面也很有情趣。
「小時候,父母很喜歡帶我們去爬山,看到五顏六色的植物,他們都能隨口說出植物的名字。」在潛移默化中,父母鍾愛事業的情懷、熱愛生活的態度如同一粒種子,在楊佳委員心裡生根發芽。也讓她在無光的世界裡,活成了一道光。
「在我父母眼裡,我一直是個健全的人。所以,在我的人生字典裡,沒有困難二字。」光源者,先熠熠生輝,後照亮他人。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後,楊佳委員深入調研、認真履職,所提的意見、建議,獲得有關方面的重視和採納。
「好的家教家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是我們的根,我們不僅要把它傳承好,還要廣泛宣傳、發揚光大。」說到這兒,楊佳一臉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