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麥秋小陽春 來感受下各月雅稱裡的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2021-01-08 騰訊網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早在幾千年前,我國中原地帶的先民們就有了時間的觀念,他們將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又根據月亮的運行周期來劃分月份,周而復始,不斷循環。還為每個月份都起了許多雅稱,有的是按季節次序,有的是以植物為象徵,有的根據日月交替規律,有的是來自美好的傳說。(本文所涉及的月份和季節都是以農曆排序來說的。)

以季節順序為名

農曆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月。古時兄弟間的排行,以孟為大,仲為次,季為三,轉而用作每季月份的次序。以正月為始,一年十二個月依次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爾雅》中的月名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訓解詞義的書,保存了先秦時期的大量詞彙和知識,是考證詞義和中國古代名物的重要資料。其中第八卷《釋天》篇中,根據日月交替、陰陽變更的規律對十二個月進行了命名。

一月稱陬月,二月稱如月,三月稱寎月,四月稱餘月,五月稱皋月,六月稱且月,七月稱相月,八月稱壯月,九月稱玄月,十月稱陽月,十一月稱辜月,十二月稱塗月。

夏曆曆法的別稱

春秋戰國時不同區域使用的有夏曆、殷歷和周曆三種曆法制度,主要的區別在於歲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一年十二個月是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其中,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為寅月,其餘類推。

夏曆以寅月為正月(與今農曆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相當於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周曆以子月(相當於今農曆十一月)為正月。在先秦古籍裡,曆法並不統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曆,《楚辭》和《呂氏春秋》用夏曆,《詩經》裡邊周曆和夏曆並用。

以古樂十二律為名

古樂十二律是古樂的十二調,是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是古代的定音方法。以黃鐘為首,各律按半音關係從低向高排列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以律與歷附合,十二律應十二月,又名十二月律。十二月律的對應關係以周曆歲首為準:黃鐘(十一月),大呂(十二月),太簇(一月),夾鍾(二月),姑洗(三月),仲呂(四月),蕤賓(五月),林鐘(六月),夷則(七月),南呂(八月),無射(九月),應鐘(十月)。

十二個月份的其他別稱

除了上面所說,根據動植物萌發活動的規律、重要節日、神話傳說等不同依據,十二個月還有許多其他的別稱。

正月也稱端月,一年的開始為「正」,所以農曆一月稱正月,但據說後來秦始皇當政時,「正」與嬴政的「政」諧音,為避始皇的忌諱,所以秦朝把正月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思。《後漢書·馮衍傳》中說:「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這裡的「開歲」也是指農曆一月。俗話說「正月銀柳插瓶頭」,所以正月也稱柳月。《詩經·七月》中周夏兩歷並用,夏曆正月,為周曆三月,稱一月「三之日」,十一月稱「一之日」,十二月稱「二之日」,二月稱「四之日」。其他的稱呼還有歲首、獻歲、元月、孟陽、肇歲等。

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盛放,所以二月冠以杏月的美稱。因為二月中有傳統節日花朝節(百花生日),所以也稱花朝月。作為春天的二月,還被稱作竹秋,古代一般認為各種植物初生的時候為春,成熟的時候為秋。竹筍二月份從土裡鑽出來之後,就表示它已經長成了,所以二月就叫做竹秋,而竹春就在秋天的農曆八月。二月的雅稱還有麗月、酣春、竹秋、令月、四之日、春半、殷春等。

三月通常又稱桃月、蠶月、綢月、鶯月、末春、桐月、杪春、雩風、小清明等。「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三月暮春季節,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三月也是開始養蠶的月份,所以也叫蠶月。

四月萬物繁茂,槐花掛滿枝,所以稱四月為槐月。四月也是麥子即將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孟夏之月麥秋至。」四月便稱麥月。但此時「冬谷既盡,宿麥未登。」莊稼青黃不接,古人缺糧乏力,所以也叫乏月、荒月。從季節氣候而言,四月為梅雨季,時值梅子黃熟,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又稱清和月、朱月等。

五月榴花盛開,因此又稱榴月。端午節是五月最為重要的節日,舊時家家這天都要用菖蒲葉與艾葉等掛在門口,用以驅邪,因此古人稱五月為蒲月、端陽月。五月起天氣開始熱起來,所以鬱蒸、鬱月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詞,鬱蒸用現代的話解釋就是氣壓低、溼度大、氣溫高。此時體弱的人非常容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所以古人認為五月是一年中的毒月,又稱惡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訓》:「陰生於午,故五月為小刑。」)等。《詩經·七月》有「五月鳴啁」之語,嗚蜩是蟬的一種,但比蟬的個頭要小許多,叫聲響亮,嗚蜩也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詞。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進入初伏,三伏的時間主要在六月,故稱六月為伏月。因伏天氣候非常炎熱,又稱六月為暑月、焦月、溽暑等。六月赤日炎炎,只有荷花開放,亭亭玉立,在暑月為人們帶來涼意,舊時民間就以六月二十四為荷花生日,六月便稱之荷月。此外,還把六月稱為徂暑、遁月、精陽、荔月、天貺、玉繩、杪夏等。

七月七日是古代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所以,七月就叫巧月。瓜果成熟也在秋天,古人也把七月叫做瓜月。有許多品種的蘭花都在初秋七月吐芳,馨香無比,故又把七月稱為蘭秋和蘭月。商為五音之一,屬秋,所以七月又稱初商、孟商。此外,七月還有肇秋、新秋、首秋、涼月、中元、火逝等。

八月時「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民歌也裡唱:「八月裡來桂花香」,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獲月、大清明、竹小春。

到了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菊花傲秋霜,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因而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淮南子·天文訓》中說:「至秋三月,地氣不藏,乃收其殺。百蟲蟄伏,靜居閉戶。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後以「青女月」借指秋月。而把九月稱為朽月,雖無處考證,或許是草木入冬後衰老枯落的原因。除了朽月外,九月的別稱還有暮秋、杪秋、季商、授衣月、剝月、霜序、窮秋(秋盡之時)等。

十月因秋去冬來、露水多生而得名露月。十月又稱小春月、小陽春(謂十月不寒,有如初春)、良月、孟冬、坤月、吉月、開冬、首冬、始冬。

古有「十冬臘月」之說,所以冬月是十一月。葭月也是十一月的美稱,此外還有幸月、一之日、龍潛月(《抱樸子》:十一月為龍潛之月。)、暢月(《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暢月。)之說。

古代把合祭眾神叫做臘,以狩獵禽獸祭先祖。從周代開始,便把陰曆十二月作為臘祭的日子,到了秦朝時將十二月定為臘月,後世就沿襲了下來。自古以來,十二月即代表了冰天雪地的日子,故又稱之為冰月、嚴月。《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記載:「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十二月時各星宿回復原位,一年將終,故用星回稱十二月。十二月的別稱還有清祀(臘祭的別稱)、嘉平月、二之日、除月、殷正(殷歷的正月)等。

古人基於長期的生活經驗和對自然的觀察,賦予了月份諸多別名。有了這些動聽的名字,月份便不再是曆法上枯燥無聊的數字,而變成了一幅幅展現自然和生活風貌的畫卷。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來源:新華號 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相關焦點

  • 12個月的雅稱,原來可以這麼美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為每一個月都起了許多雅稱,而不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的書畫作品中,書法家、畫家在落款時,常會用到這些月份的雅稱,今天就帶您一起了解一下吧!:仲春、卯月、如月、夾鍾、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 這一年的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戲劇教育步履未停
    第二屆上海市中小學生戲劇節閉幕式特邀嘉賓導演、演員、監製徐崢 彩蛋 來了!最後衷心感謝上話戲劇教育全年項目背後所有的幕後工作者、志願者及社會愛心人士,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願和你們一同攜手,期待明年的感動與收穫。原標題:《這一年的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戲劇教育步履未停》閱讀原文
  • 【薦讀】十二個月的雅稱,原來這麼美
    我們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 為每一個月都起了許多雅稱, 今天就來介紹十二月份的雅稱, 你更喜歡哪一個月的稱呼呢?
  • 十二地支代表地相的一次圓滿輪迴,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時間流轉衍生的幻像在修行者的睛幕裡如電影般放過,但每部電影能最後印入心靈的往往只有幾個珍貴的鏡頭,幾個人物,幾首歌,甚至幾句對白,它們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日月這兩大天象以其精準的運轉穿梭標記著人世的時間化現,但卻遮掩不住每一個生命個體獨有的心靈頻率振動,從而成為相對的幻像。
  • 月份的雅稱,美到極致,你知道多少
    一年四季,十二月份,每個月的雅稱都很多很美,這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珍貴遺產,知道的越多,想像的空間就會越大;知道得太少,可能就太可惜了。花五六分錢時間沐浴古人的智慧,充實一下自己,愉悅的不僅僅是心情。總之,非常值得,也有這個必要。一月的雅稱有:孟春、正月、端月、元月、新正、開歲、嘉月、瑞月、陬月、孟陬、柳月、初月等。「孟春」稱呼是將一年新歲首月看作春季之始。
  • 關於「春天」的雅稱,你知道多少?
    在古代春天還有各種各樣的雅稱,這些雅稱從不同角度生動地傳達了人們對於春天的感受、憧憬和希望,記載了春天的文化意義。三春:古時以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簡稱「三春」。詩人孟郊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九春:春季三個月共九十天,十天一春,故稱「九春」。阮籍《詠懷》云:「悅懌若九春,馨折似秋霜。」
  • 12個月的雅稱,原來這麼美
    我們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為每一個月都起了許多雅稱,今天,詩詞君來介紹十二月份的雅稱,你更喜歡哪一個月的稱呼呢?一月孟春、柳月、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歲始、肇春、初陽。——韓愈《和崔舍人詠月》二 月仲春、卯月、如月、夾鍾、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人葉紹翁詩句中的紅杏,花開二月故稱杏月。 《爾雅-釋天》說:「二月為如。」又據郝懿行義疏云: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
  • 十二個月的雅稱,原來這麼美
    我們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為每一個月都起了許多雅稱,今天,給大家介紹介紹十二月份的雅稱,你更喜歡哪一個月的稱呼呢? 二 月 仲春、卯月、如月、夾鍾、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 漲知識:十二個月的雅稱,原來這麼美
    我們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 為每一個月都起了許多雅稱, 今天,詩詞君來介紹十二月份的雅稱, 你更喜歡哪一個月的稱呼呢?
  • 十二月份的雅稱,原來這麼美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為每一個月都起了許多雅稱,今天介紹下十二月份的美稱,看看你更喜歡哪一個月的稱呼呢?二 月仲春、卯月、如月、夾鍾、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爾雅·釋天》說:「二月為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遊園不值》
  • 一年最好是青春:古人給春天起了多少個別稱、雅稱和代稱
    公曆四月,農曆三月,已經到了春天的尾聲,頗有些留戀,恰好看到一些寫春天別稱的資料,很是有趣,想不到古人真不嫌麻煩,居然給春天起了那麼的名字,現在讓我們來分享一下春天的別稱、雅稱和代稱。人們常說「三春」,這「三春」指的就是春天。
  • 一年初始,親啟四季雅稱
    一年初始,親啟四季雅稱 鬥轉星移,四季輪換
  • 古人真會起名字,單一個春天竟然有這麼多雅稱,知道一半就很厲害
    春天是一年四季裡的第一個季節,是一個萬物復甦的時期。春天的陽光和煦溫暖,處處鳥語花香裡透露著勃勃的生機。相信大多數人最喜歡的季節就是春天,從那些有關春天的詩詞就可以看出來,傷春惜時的只是少數,讚嘆美好的還是多數。那麼,這個詩意的春天馬上又要過去,而那些春天的雅稱你知道多少呢?蠢:什麼?「蠢」。可能大家看到這個都會很覺得奇怪,春天還可以用「蠢」來形容嗎?
  • 書法落款月份日期雅稱別名大全
    夏曆紀日的雅稱別名大全讀古文、詩詞,常常遇到古人對季、月、日的異稱雅名,增加了對文意理解的難度,成了閱讀時的「攔路虎」。現將平時閱讀時檢索的積累匯集於下,供書友共享。如有遺漏,望請各同仁給予補充。不勝感激之至!
  • 《春之懷古》:春天的命名和雅稱
    《春之懷古》中,寫道:而關於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隻小羊在吃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隻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活,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紗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量來為季節命名
  • 這些別稱、雅稱,很美!
    甘露雅稱:天酒。 霜也叫:青女。 古琴又名:鶴軫。 雪的雅稱:瓊芳、瓊花、玉蝶、玉鸞、寒酥、凝雨。 牽牛花雅稱:朝顏 太陽的別稱:丹靈、皦日、乾曜、寶鏡 夕陽的別稱:落暉、西景、夕暉、夕暾 蟋蟀又叫:促織。 茶的雅稱:不夜侯。 收信又可以叫:青鳥飛來。
  • 國漫《歷師》之花朝節篇,那些被遺忘的節日,其實是溫柔的存在
    #《歷師》之花朝節篇 #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彩嫋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你知道花朝節嗎,或許答案和我一樣,第一次聽說。是的,《歷師》又為我補上了花朝節這一課。
  • 人參的雅稱有哪些?
    人參的雅稱 人參是五加科植物的根部,自古就被譽為「百草之王」。古人稱呼人參的雅稱有很多,如:黃參、神草、土精、地精、人銜、鬼蓋、血參、海腴、皺面還丹等近十類,近些年因為人參產業的逐漸興旺,對於以上幾種古老稱呼基本廢棄,目前大多依照生產栽培技術分類,或者生產地及品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