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言: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十四鬼亂竄。
因此,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也俗稱「鬼節」。但,中元節,真的有鬼嗎?
中元節逢農曆七月十五,又名「七月半」,最早要追溯到上古時期。因為農曆七月正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的時節,人們用新米祭供,酬謝大地,並向先祖報告秋成。因此,七月半是人們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日子。
中元之名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道教中的中元之日,是地官的誕辰,地宮打開地獄之門,眾鬼都要離開冥界,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界,這便是「鬼節」一說的由來。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三大祭祀先祖、感懷古今的節日。而中元節,除了「鬼節」一說,你還知道其他習俗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節日風俗
中元節有放河燈的民俗,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親人的亡故,常常讓我們不忍別離。內心的不舍讓我們仿佛覺得他們只是到了一個無法觸及的陌生世界,於是濃濃的惦念化成點點河燈,希望給他們未知的旅途送去溫暖和光亮。
民間也有在這一天焚燒冥幣的習俗,通過燃燒的紙幣來寄託對故人的哀思。
歡喜中元
農曆七月十五雖然因「鬼節」被人們所熟知,但在佛教裡面卻是一個吉祥殊勝的日子,叫「佛歡喜日」。這要從佛教裡面的結夏安居說起。
佛教起源於印度,四月到七月這段時間是印度的雨季,天氣炎熱、潮溼多雨,蟲蛇鼠蟻等生物活動頻繁。因此,佛陀規定在這三個月裡,出家人就安心待在一個地方專心修道,避免外出踩踏殺生。直到七月十五才出來接受眾生的供奉,宣講佛法。這一天在佛教是非常隆重的日子,大家經過了結夏認真修行之後都有成就,會在這天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分享給大家。各大寺院也會舉辦法會,行法布施。
「佛歡喜日」便由此而來。
中元之孝
農曆七月十五,又名「盂蘭盆節」,在佛經中還有一個關於「孝道」的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陀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陀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陀的指點去做,救母親脫離了餓鬼道。
於是,盂蘭盆節又是一個「盡孝」的日子。人們在這天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既希望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為報答已逝父母的養育之恩。
人們的感懷之情,從遙遠的上古時期漫溯而來,讓中元節在我們心中的分量格外沉甸甸。慎終追遠是中國文化中孝道的底色,中元節,也讓人們在對祖先的敬重和對逝者的追思中,重新定義生命的價值、重新學習真切的關懷與尊重,以及對生命時間的考量。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我們應當心懷感恩,步履堅定,上下求索,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