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精緻生活 來源:物道(ID:wudaoone)
物道君語:
話到七分,酒至微醺,言辭婉約,古樸殘破,就是不完而美的最高境界。
有一回跟朋友吃飯去晚了,到的時候看見他埋著頭在紙上劃划算算。
還沒開口問他,他就炫耀了起來:「今天先用A銀行的卡還了X唄,15號出工資先還B銀行的款,C銀行的分了6期還暫時不著急,D銀行的就可以補上了。看來下個月還能再去E銀行再開一張卡。」
看著這位朋友無節制的消費,很是懷疑他真的享受到自由的快感嗎?
「欲」以前寫作「慾」。真的很形象,欲望過大,把心都壓垮了。
就如康德說,「如果我們像動物一樣,聽從欲望、逃避痛苦,我們就成了欲望和衝動的奴隸。」
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做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節制,最能充分表現一個人的涵養。
節制≠禁慾
而是懂得選擇最好的
節制聽起來讓人不好受。但換個角度去想,節制不過是做出一些小放棄,選擇自己最想要的。
有次梁實秋和劉墉一起吃飯。
梁實秋說自己有糖尿病,冷盤的甜味燻魚沒舉筷,冰糖肘子又說放了冰糖碰不得,就是什錦炒飯,他也說米的澱粉會轉化成葡萄糖。
最後八寶飯上桌,這八寶飯又是糖又是澱粉,劉墉甚至沒開口問,自己先吃了起來。沒想到梁秋實一句話打斷了他:「這個我要,這個我要!」
劉墉很不解,他得意說到:「我早知道後面有自己最愛的八寶飯,計劃著把『配額』留給摯愛。」
節制沒有我們想像中難。只要心中有最愛,其他所有就都無趣無味,可有可無。
蔡瀾曾經被小朋友問:「你為什麼吃那麼少?是不是老了?還是說吃了那麼多年什麼東西都吃膩了?」
蔡瀾搓了搓手、舔了舔唇回答他:「都不對。就算是最美味的食物,淺嘗一下就夠了。這樣才能保持對味道的好奇心,保持對吃的熱情。」
英國科學家發現,人的幸福感不是一條永遠高升的直線,而是一座山坡,幸福感爬到頂峰就會往下走。這就像中國人常說的「度」,凡事過了度,享受也會變成煎熬。
生活也要學會淺嘗,多少與得失不重要,一次嘗鮮是一個驚喜,最終找到心中摯愛,熱情從未散去。
節制≠冷淡
恰到好處的深情
年輕的人難明白什麼是「熱情褪去」。他們愛一定要轟轟烈烈,分手也要痛徹心扉。
但往時的我們並不這樣,愛是要掖掖藏藏地說。就如汪曾祺說寫散文最怕過度抒情,不知節制。
記得賈平凹的《祭父》有一段寫到自己來不及見父親最後一面。他沒有說「我再也見不到父親了」,也沒有痛哭流涕,只是平靜地說著:
「一下班車,看見戴著孝帽接我的堂兄,才知道我回來得太晚了。」
人心最痛時,往往流於表面的都是平靜的,像水流深了,就沒了聲音。
還記得夏目漱石那段最美的告白嗎?西方人的一句「I love you」,他翻譯成了「今晚月色真美」。今晚月色之所以美,因為有我愛的人在身邊。
世上的道理,原都是這麼簡單,無論是愛物,還是愛人,都要有節制。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有時,太多的愛不是愛,而是巨大的傷害。
細水長流才是最舒服的,從紅顏愛到白髮,從花開愛到花殘,一切剛剛好。
節制≠限制
找回做自己的自由
許多人都認為節制就是限制享受欲望的自由。但「節制」跟「自由」一點都不衝突。
真正的自由,不是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我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已經很少露面的樸樹,前不久到《樂隊的夏天》做嘉賓。節目錄到一半,他突然站起來,轉身向著觀眾席,雙手合十、微微鞠躬:「到點了,我得回家睡覺了……」
對他陌生的年輕人說他沒禮貌耍大牌,但熟悉他的歌迷都知道:40歲的樸樹沒有變,還是從前那個少年。
2003年的他,在最紅火的時候突然宣布退出歌壇。因為害怕接受採訪,因為討厭宣傳自己,他只想隱居市郊,自己躲在家裡的錄音棚緩緩地寫歌。
他還是不用智慧型手機,還是除了體育新聞就不問世事。他還是會因為不滿意自己寫的歌,在回家路上生自己氣,一路沉默。
他還是那個願意為一張專輯、把自己封閉起來14年的少年。
所以又見到樸樹拿著吉他站在臺上唱歌時,我們老淚縱橫,仿佛被他帶回了那個青春振奮、熱淚盈眶的年代。
陳道明說了,「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所以我享受這種節制,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釋放是很容易,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
這個時代評判一個人能力高低,不是看他能得到多少,而是敢於拒絕多少。
《人的一生》有句話是這麼說:
「人的一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每一件事情,
沒有足夠的空間去容納每一個欲望。」
餘下的人生當然可以繼續拿來滿足各種欲望,
但試著七分心去享受,
節制出三分心來做自己。
作者簡介:物道,使物有悅人之美,人有惜物之心。每天早上8:00,用文字訴說美好生活方式,為你搜羅全世界匠心好物。在這裡,找回你想要的精緻生活。微博@物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