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曾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真正為自己著想的人,都懂得節制。懂得節制,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不懂節制,才是痛苦的根源
曾有個關於「現在的年輕人,正在榨乾自己」的採訪,在採訪的最後,有這麼一句話,令人深思:
「未來社會,有部分人會由於過度放縱慾望,
而沉醉在短暫的快感中,直至喪失自己。」
現代社會,各種各樣的誘惑眼花繚亂,一個不懂節制的人,只會迷失在欲望的森林中。
但很多人卻往往疏忽了,毫無節制就成了一件壞事,多少人每天口中所謂的「忙」,其實是瞎忙;所感到的「累」,其實是內心的空虛正在吞噬你。
很多人都覺得人一旦有所求,有想要的東西,滿足他,我們便能獲得滿足感與快樂,殊不知在滿足欲望的過程中,如果不懂得節制欲望,那他就會變成痛苦的根源。
正如康德所說:
「如果我們像動物一樣,聽從欲望,逃避痛苦,
我們就成了欲望和衝動的奴隸。」
所以你要知道,人生好在適度,誤在失度,壞在過度。
節制,是一種智慧
王陽明家訓中有一條:「節飲食,戒遊戲」。
《論語》雲,「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黃帝內經》講, 「飲食有節」。節飲食,方得健康,方得自在。
戒遊戲,則是為了立志。如過分沉迷於遊戲,日子長了,志氣會消磨殆盡,如何成就事業。
真正的智者,更懂得節制脾氣。
王陽明因軍功卓著,遭小人記恨。他們散播各種謠言,對王陽明百般侮辱。
王陽明卻全當沒聽見,一點火氣沒有。他說:「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節制脾氣,是往寬處想,往好處想,不把芝麻小事放在心上。
節制脾氣,是有了情緒不積累,及時疏解。
節制脾氣,是一旦無法控制情緒,能夠想到先平復情緒再處理問題。
日子久了,人便擁有了紓解怒氣的修養和智慧,人也會慢慢有了平和安靜的氣質。
節制,是一種自由
有人說,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懂得節制。
的確,節制,作為一個主觀的行為,最能充分表現一個人的涵養和自控力。
很多人覺得,節制是對人慾的一種束縛,是對人性的一種壓抑,禁錮了我們的自由,其實不然。
「節制」和「自由」,看似是兩個相對立的詞語。但其實,只有學會節制,才懂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節制」不同於「限制」,限制來自於外界的約束。而節制,則是內心的自我約束,是對自由的成全。
很多時候,節制意味著對自身的一種合理控制,意味著我們對事情的發展有長遠且清晰的規劃。
欲望總是會迫使我們想要擁有一切,以致讓我們做出很多急功近利的事情,真正高級的人生,不在乎是否在合適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而是控制自己在不合適的時機不做不該做的事。
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研究,他們把200隻猴子分為兩組,一組猴子不控制飲食,頓頓管飽,另一組控制飲食,每天都只吃七八分飽。
10年後,敞開吃的100隻猴子中,很多體胖多病的猴子,有得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壓的,100隻猴子死了50隻,而控制飲食的100個猴子中,只有12隻死亡。
15年後,頓頓吃飽的猴子都死光了,高壽的猴子都在七八分飽的猴群中。
一時的口腹自由導致了我們健康不自由,身材不自由,壽命不自由,這樣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嗎?
高級的人生,是懂得節制
想起陳道明之前說:「我覺得節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所以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
也正是因為長期的克制,偶爾的放縱才會顯得彌足珍貴。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個故事:
一天,作家劉墉和梁實秋一起用餐。燻魚端上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有甜味的魚;
「冰糖肘子」端上來,他又說不能碰,因為裡面有冰糖;
炒飯端上來,還是不能吃,因為他說澱粉會轉化成糖。
最後端上來一份八寶飯,劉墉覺得梁實秋肯定也不會碰,因為又有飯又有糖,結果梁先生說:「這個我要,因為知道有喜歡吃的八寶飯,所以前面才會特別節制。」
前面的節制,是為了把今日份的配額,留給後面最大的甜。
是啊,節制並不是對幸福的一種抹殺,很多時候,一時的克制是為了更多的甜。
我們都想要肆意放縱人生,殊不知放縱的前提是要學會收斂和節制。
從每一件小事,比如控制熬夜,控制體重,控制消費,節制飲食開始,到控制內心各種欲望和妄念。
只有學會自我節制,才能真正駕馭自我,不受內心欲望的控制和擺布,真正控制和主宰自己的人生。
節制,才是最高級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