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仙給大家貼了唐詩群星榜:
>>>每一顆星星,都在努力發出光芒——唐詩群星篇
今天繼續給大家說詩詞。
宋詞和唐詩並立,是古典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全宋詞》收錄兩宋300年間的1300多位詞人的20000多首作品。
這裡面有些詞人和詞作是我們很熟悉的,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等。但是還有更多的詞人,我們可能並不熟悉,但是他們和他們的詞作,也是宋詞中不可或缺的星光。
今天小仙就給大家分享幾首由不出名的詞人所創作的經典宋詞。
離亭燕
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
雲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
這首詞由北宋詞人張昇創作。張昇在歷史上的資料並不多,《全宋詞》中僅收錄其兩首詞作,這首就是其中之一。
金陵是六朝古都,也是歷代詩詞文人常常遊覽的地方,誕生了許許多多的經典詩詞,比如: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金陵五首》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故城;——韋莊《金陵圖》
張昇的這首《離亭燕》就是一首寫景兼懷古的詞作,此詞上片描寫金陵一帶的山水景色,前兩句寫全景,後兩句寫到人文景觀,下片一氣貫下,由純粹的景物描寫轉向帶有人事活動的景物描寫,抒發懷古幽情。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筆法冷峻,格調沉鬱,豪氣內藏,是宋詞中的經典名篇。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被後世諸多引用,比如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裡的「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就是出自這裡。
鷓鴣天
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南宋詞人周紫芝,可能是大家非常陌生的一個名字。
其實他也是南宋的詩詞大家,自號竹坡居士,有《竹坡詞》集傳世,存世150首。不過此人沒什麼氣節,和當時的奸臣如秦檜等多有交往,還曾向秦檜父子獻媚,因此歷史上的評價較低。
不過這首《鷓鴣天》卻寫得相當好。這是一首秋夜懷人詞。起寫夜闌更深、獨守殘燈之苦;接著用溫庭筠《更漏子》詞意,雨聲引起人離別情懷。下片先追憶當年歡聚的情景,最後回筆寫眼前之悲苦,清歌已渺,舊夢難溫,不由得感舊傷懷,垂淚不已。全詞情景相生,清麗婉曲。
之前小仙給大家說過,梧桐是古詩詞中常見的一種意象: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下篇)
這首詞裡就出現了。在這裡,梧桐表示的是一種思念的悽苦與孤獨。相關的詩詞有: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白樸還有一出著名的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簡稱《梧桐雨》),就是根據白居易的《長恨歌》改編的,是元代四大悲劇之一。
清平樂·春晚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可能很少有人會注意,王安石有一個叫王安國的弟弟。和王安石相比,王安國的官位、名氣等都要小得多。不過他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文學家。
王安國的政見和哥哥王安石不同,他是比較保守、反對新法的。可是後來保守派上臺後,他卻受到牽連被罷官,後來平反重新召回京城的時候,他卻去世了。
王安國的才學為當世之人所稱道,不過如今他存留的作品僅三首而已,這首《清平樂》就是其中之一。
此詞上片以倒裝句式描繪暮春蕭條的景色,抒寫惜花惜春的情意,表達了作者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惆悵情懷;下片抒寫暮春傷逝念遠的幽怨,以暮春紛飛的楊花不肯飛入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表達了作者不親權貴的品格。全詞情景交融,清新婉麗,曲折多致,筆法精妙,堪稱傷春詞中的佳作。
沁園春
鬥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約林和靖,與坡仙老,駕勒吾回。坡謂「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鏡臺」。二公者,皆掉頭不顧,只管銜杯。
白雲「天笠飛來。圖畫裡、崢嶸樓觀開。愛東西雙澗,縱橫東西水;兩峰南北,高下雲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動,爭似孤山先探梅。須晴去、訪稼軒未晚,且此徘徊。」
這是一首很特別的炫技詞作,作者是南宋詞人劉過。
公元1203年,辛棄疾在紹興做官,派人請劉過一敘。劉過因為有些事情耽誤了,沒去成,於是他就在杭州西湖仿照辛棄疾的風格,寫了這樣一首詞。這首詞內容並無深意,不過引用了很多名人詩詞典故,想像奇特,豪放清奇。其中引用的典故有:
鬥酒彘肩:《鴻門宴》樊噲的典故;
坡仙老:蘇軾,有寫西湖的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香山居士:白居易,有寫西湖的句子「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林和靖:林逋,曾在杭州西湖孤山隱居,有寫梅花的經典句子「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據記載,辛棄疾收到這首詞後,高興得差點跳起來,「竟邀之去,館宴彌月,酬唱甚歡,臨別並致厚贈」。
另外,劉過還有一首很出名的詞作《唐多令》,裡面有一句經常被少男少女所引用: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意思和辛棄疾的那首《醜奴兒》一樣: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北宋詞人李之儀的這首《卜算子》是網際網路上經常出現的情詩之一。
李之儀在歷史上名氣不大,他早年曾拜師範仲淹的兒子範純仁,後來成為蘇軾的門人,蘇軾很欣賞他的才華,他有四十多首和蘇軾唱和的作品。
在文學方面,他擅長寫小令,注意從民歌和古樂府中吸取營養,講究「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這首《卜算子》就體現了這一特點。明清時期文學評論家認為,李之儀的作品,長調接近柳永,小令接近秦觀。
卜算子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這是北宋詞人王觀的代表作,原題為《送鮑浩然之浙東 》。
作為一首送別詞作,這首作品獨樹一幟,沒有沉湎在離愁別緒之中,而是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設喻巧妙、情趣盎然,又語帶雙關,寫得妙趣橫生。這首詞尋常送別詩詞的消極想法。主要表達了詞人心中對鮑浩然的不舍與留戀,以及對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王觀曾在22歲時考中進士,由於當時的主考官是王安石,所以當時被認為是王安石的門生,高太后對王安石變法不滿,於是找了個藉口將王觀罷官,之後再未出仕。
王觀在歷史上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他把自己的詩詞集子命名為《冠柳詞》,意思是在柳永之上。不過他的很多作品,在後世評論家看來皆格調不高,但是這首《卜算子》卻為後世激賞。
宋朝的詞人和他們的經典作品還有許許多多,限於篇幅,小仙今天暫時和大家說到這裡。明天繼續和大家聊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