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格上研究
2020年已經過去,面對疫情的衝擊,中國資本市場表現出極強的韌性,全年走出結構性行情,指數震蕩上行,其中,創業板指收漲64.96%,位居各指數漲幅榜首。有人說,牛市難以維持3年,2008年、2016年皆是如此,進入2021年,已經連漲2年的資本市場能否打破歷史繼續走牛?
2021年的第一周市場迎來開門紅,上證指數突破3500點,2021牛年會迎來牛市嗎?
在全球大放水背景下,金融資產拔高估值,很多優秀上市公司的估值已經較高,未來的投資機會在哪裡?
格上研究調研了業內9家優質私募機構,包括景林資產、石鋒資產、世誠投資、保銀投資、凱豐投資、正心谷、聚鳴投資、丹羿投資、源樂晟資產,了解他們對未來市場和投資機會的看法。此次調研的核心觀點如下:
1、市場研判
機構普遍對2021年的股市並不悲觀,認為是結構性行情,資金會更加理性,企業業績的盈利增長可以消化估值,但投資難度加大,預期收益率或低於今年。此外,凱豐投資預期明年商品的機會較大。
石鋒資產:2021年市場預計維持震蕩態勢,但估值擴張動力減弱,業績確定性增長將會成為核心因素,預期收益率或將低於今年。
世誠投資:站在中期(2-3年的周期)維度看好A股市場,指數層面已經開啟長牛慢牛的節奏,而結構性行情將一如過去兩年精彩紛呈。
保銀投資:2021年資金會更加理性,回歸基本面。所以普漲行情不會有,主要有一些結構性機會,個別板塊可能會走的較好,市場的龍頭集中效應可能會更加明顯。
正心谷:面向2021年,中國資本市場仍將有較好的結構性投資機會,建議不過多關注指數層面是否大幅上漲,而是真正做好深度產業研究,積極尋找長期投資機會。
丹羿投資:2021,熊市不會有,但預期收益率要降低,結構性行情為主。
源樂晟資產:對明年指數表現並不悲觀,市場不存在大的系統性風險,但高估值背景下要適當降低收益率預期,穿越表觀估值的最好方法就是企業業績的可持續高增長。
凱豐投資:未來一年在國內各品種中,預期商品的機會最大,利率債機會也很大,二者形成有效的互補。股票端我們延續看多港股的看法。
2、投資方向
在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均有結構性投資機會。傳統產業裡,景林看好傳統行業新品牌、生產模式智能化帶來的機遇,聚鳴看好傳統製造業細分龍頭低估值的機會,丹羿則認為過去幾年表現不佳的行業或公司,存在逆境反轉的機會。新興行業裡,關注的機會有短視頻、新消費、醫藥、科技、新能源、安全主題等。
景林資產:產業層面,看到了很多不斷變化演進的機遇。比如很多傳統消費品領域出現嶄新的品牌、表達視頻化的趨勢、人工智慧技術正在改造傳統機械設備與生產模式等。
石鋒資產:堅持尋找有壁壘的能夠形成閉環的盈利模式的上市公司,更加偏重於消費端,遠離投資端。
世誠投資:投資上看好出口產業鏈(包括進口替代鏈)、與需求側管理相關的內需市場、綠色環保新能源、安全主題等投資機會。
正心谷:積極尋找代表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具有戰略發展空間的新消費、創新醫藥、科技製造等領域長期性投資機會,就是積極擁抱年輕人、擁抱科技創新、擁抱生命科學革命。
聚鳴投資:目前的估值分化在傳統行業醞釀了大量的絕對收益機會,相當多製造業細分領域龍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考慮到較低的估值,長期複合收益可觀。
丹羿投資:2021年的機會主要來自:① 景氣仍然向上的新能源,特別是估值並不貴的光伏板塊;② 消費和醫藥,短期估值和長期空間匹配度高的公司;③ 過去幾年表現不佳的行業或公司,存在逆境反轉的機會。
源樂晟資產:微觀層面堅信結構性機會永存,未來一年更加聚焦於可能產生結構性成長和景氣度超預期的領域,適當關注具有經濟復甦(如可持續性的漲價)和長期成長空間疊加的領域。
3、可能風險點
未來風險點主要包括:流動性逆轉及利率的上升、政策收縮、美股潛在調整、疫情的變化、地緣政治等等。
景林資產:通貨膨脹和經濟復甦超預期,一旦這兩點同時發生,很可能會導致股票市場的估值出現回落。
石鋒資產:2021年的風險主要來自政策端的收縮帶來的風險,國內的信用風險傳導和美聯儲的收水都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
世誠投資:風險層面,需要警惕美股潛在調整對新興市場包括中國股市的溢出效應,以及全球經濟復甦的波折和以中美關係為代表的國際大環境。
保銀投資:2021年市場可能的風險點,主要是兩個:海外疫情的發展和政策的變化。
凱豐投資:在未來一年,關注三個風險:美國換屆之前,川普會否有更大的動作;疫情與疫苗的預期差;地緣政治、能源轉換帶來的財政問題以及天氣導致的自然災害。
聚鳴投資:高估值的核心在於流動性,長期低利率幾乎成為共識,改變這一狀況的最大變量就是全球流動性的逆轉。
以下為各家機構觀點摘錄:
景林資產:宏觀多一份警惕,產業新變化湧現更多機遇
面對已經大幅上漲的市場,顯然,市場的估值水平和情緒都處在均值以上的位置。但是,我們也看到這裡面一部分原因是過低的利率水平導致的,只要假設利率水平沒有顯著的提升,也許目前的高估值就有其合理性。那麼什麼因素會導致利率水平上升呢?是通貨膨脹和經濟復甦超預期,一旦這兩點同時發生,很可能會導致股票市場的估值出現回落。因此,在宏觀層面我們要多一份警惕!
在產業層面,我們又看到了很多不斷變化演進的機遇。比如我們看到在最近幾年很多傳統消費品領域出現嶄新的品牌,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在快速佔領消費者的心智。這背後是渠道平權的力量,及中國高效供應鏈和物流鏈的支撐,還有年輕企業家群體對新消費人群的深刻認知。
我們還看到一些表達視頻化的趨勢,騰訊通過視頻號加入了短視頻領域的競爭。順著一切內容視頻化和生活工作方式數位化的路徑,手機已經不是一件普通的電子產品,而是我們的錢包、身份證、眼睛和耳朵。
在傳統的製造業領域,人工智慧技術正在重新改造很多傳統機械設備與生產模式。從家電到汽車、電子化和智能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越來越多領域在上演蘋果和諾基亞的故事——沒有一直穩固的護城河,最寬的護城河永遠是不停的技術進步。
所以在宏觀層面謹慎的同時,在產業和企業層面,我們依然看到競爭帶來的進步和企業家精神帶來的創新。在年輕一代企業和企業家身上,我們看到了一批中國企業正在努力國際化,正在成為全球某一個領域的龍頭公司。
石鋒資產:牛途致遠,結構蓄勢
市場上很多人對2021年的資本市場充滿了悲觀的觀點,但是我們認為2021年仍然是一個充滿結構性機會的市場。雖然很多優秀的公司的估值都處在了比較高的位置,但是2021年全A市場的業績增長預計仍然還會在10%以上,因此,業績確定性增長將會成為2021年投資的核心因素,當然業績增長的質量會更加重要。整體看,明年市場預計維持震蕩態勢,但估值擴張動力減弱,預期收益率或將低於今年。
我們相信2021年全球資本市場仍然會出現新的主題,但是回顧整個資本市場的歷史,有多少曾經以為很大空間的主題最終又都淪為昨日黃花,因此,如何尋找有壁壘的能夠形成閉環的盈利模式的上市公司才是我們長期投資應該堅持的方法。
此外,明年風險點在於,一是國內信用收縮過程中,信用債違約加劇可能帶來的信用風險,二是海外經濟復甦過程中,美聯儲收縮流動性可能帶來的流動性風險。所以在投資方向上,2021年我們應該更加偏重於消費端,遠離投資端。
世誠投資:2021,強者愈強
進入2021,人們不禁要問,股市能否挑戰「三年魔咒」(A 股歷史上鮮有連漲三年的先例)?世誠投資的答案很直接。A 股市場在指數層面已經開啟長牛慢牛的節奏,而結構性行情將一如過去兩年精彩紛呈,站在中期(2-3年的周期)維度世誠投資看好A股市場。
風險層面,我們需要警惕美股潛在調整對新興市場包括中國股市的溢出效應——至少在心理層面。美國再通脹——美國市場利率上行——高估值科技成長股調整——對其他市場的衝擊,這個邏輯鏈條構成了2021 年的第一個風險。不過通脹和利率不會是中國高科(600730,股吧)技成長股的挑戰,對於國內科技巨頭而言,也不是高枕無憂,挑戰來自於監管的加強,2021年將是監管大年,尤其對於跨界的科技巨頭。第三個不確定性來自於全球經濟復甦的波折。最後一個風險點有點老生常談了:以中美關係為代表的國際大環境,相信未來中國能繼續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下乘風破浪。
投資上,強者愈強還體現在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抬升上,這也是我們投資布局的重點方向——出口產業鏈(包括進口替代鏈),從領先的醫療設備公司到工程機械龍頭。第二是與需求側管理相關的內需市場。具體,看好收入分配機制改革帶來的必選消費及低線城市消費市場,也看好減少行政幹預、提升消費活力帶來的機遇,比如汽車相關。另外,與消費相關的新基建,從5G 到醫療資源補短板等。最後,比如製造業投資相關的機會,包括工業機器人(300024,股吧)、工業控制等領域。第三個方向是綠色環保新能源,集中在兩大領域,新能源車和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儲能)。最後一個是基於平安中國的安全主題,比如新能源車產業鏈上遊礦產資源的自給安全性。
保銀投資:回歸基本面,有一些結構性機會
跟2020年相比,保銀投資對2021年股市的看法會相對謹慎一些,既不是很樂觀,也不是很悲觀。隨著2021年貨幣政策逐步收緊,像2020年市場普漲,估值大幅上升的情況可能不會再有。2021年資金會更加理性,回歸基本面。所以普漲行情不會有,主要有一些結構性機會,個別板塊可能會走的較好,市場的龍頭集中效應可能會更加明顯。
2021年市場可能的風險點,主要是兩個:一個是海外疫情的發展,在疫苗推出後,海外疫情能否被控制住,居民工作、旅行是否會正常化;另外一個風險點是政策的變化,2021年政策如果從寬鬆逐漸收緊,是否會發生急轉彎仍有比較大的不確定性。
凱豐投資:預期商品機會最大,股票端看好港股
未來一年在國內各品種中,預期商品的機會最大,利率債機會也很大,二者形成有效的互補。股票端我們延續看多港股的看法,結構上看多新能源、銀行與周期。
具體來看,展望2021年,在經濟略微過熱與三大轉換全部傾向於商品的背景下,會集中關注商品作為影響整體投資策略的核心矛盾,同時商品本身的上漲概率也比較高。與商品形成互補,利率債價值明顯。港股方面,今年港股科技股表現優異,指數主要受銀行股拖累。預期今年拖累銀行的負面因素將會在明年消失,所以明年看好港股銀行股與周期股。
此外,在未來一年,我們認為需要關注的風險主要有三個:1、極短期內關注美國換屆之前,川普會否有更大的動作;2、下個季度關注嚴重疫情與樂觀疫苗的預期差、疫情會否失控、疫苗會失效(接種、大規模鋪開的副作用、病毒變異等等);3、全年來看,市場上現在不太關注的中東問題會比較大,地緣政治、能源轉換帶來的財政問題以及天氣導致的自然災害風險都比較高。
正心谷:有結構性投資機會,「強者恆強」將會長期持續
中國資本市場已經開始發生重大的結構性變化,長期投資機會仍然在中國,短期部分板塊存在估值風險,但整體市場的估值仍較低,特別是核心藍籌的估值仍然處於歷史低位。面向2021年,中國資本市場仍將有較好的結構性投資機會,各行業「強者恆強」將會長期持續,建議不過多關注指數層面是否大幅上漲,而是真正做好深度產業研究,積極尋找代表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具有戰略發展空間的新消費、創新醫藥、科技製造等領域長期性投資機會。
面向未來,投資上就是積極擁抱年輕人、擁抱科技創新、擁抱生命科學革命。
擁抱年輕人,就是深度研究理解新消費人群結構變化、新一代年輕人的不同,關注年輕人的文化和消費,思考年輕人的消費習慣,研究年輕人對品牌及產品的認知,投資新興消費領域機會。擁抱科技創新,就是研究和發掘底層技術進步與終端消費品革新帶來系統性投資機會,例如新一代通訊技術、能源技術、材料技術、數據處理技術等領域。擁抱生命科學革命,就是關注中國的老齡化浪潮,投資於有著巨大的未被滿足的臨床治療需求的領域,例如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感染和抗病毒治療等。
聚鳴投資:估值分化在傳統行業醞釀了大量機會
時至今日,新冠的影響並沒有減弱。最直接的,假如明年上半年海外疫苗大規模接種,西方國家國門打開,經濟逐漸正常化,而我們的疫苗因為進度較慢,那時候對於我們反而開始不利,我們的國門要不要打開呢?所以可以預見,新冠仍然是明年投資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大的方向上,隨著疫苗逐步成熟,希望疫情能夠在明年走過高峰,逐步回落,能夠在2022年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
當下,在流動性泛濫之下,其高估值的維持就可以理解了。所以,歸根結底,這一切的核心還是流動性。當下,流動性泛濫,長期低利率幾乎成為共識,那麼改變這一狀況的最大變量就是全球流動性的逆轉。
目前的估值分化在傳統行業醞釀了大量的絕對收益機會。核心在於,我們和美國是不一樣的經濟體,美國經濟已經成熟,且製造業總體收縮,而中國目前擁有全球最強的製造業群體,而相當多的製造業細分領域並沒有完成集中度提升,龍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長期看,增長5-10倍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考慮到較低的估值,長期複合收益可觀。目前A股映射美股給了網際網路平臺公司、消費、醫藥很高的估值溢價,而對傳統行業避之不及,未來有糾偏的機會。同時,類似於航空、機場、博彩這些疫情極度受損的行業,在21年的下半年會不會迎來大周期的配置機會,在我看來概率不低,當然同樣,今年受益於疫情的行業可能會有所回落,尤其是對於出口,可能會有負向效應。
丹羿投資:2021,熊市不會有,但預期收益率要降低,結構性行情為主
丹羿投資認為熊市的可能性較小,一方面,全球疫情仍在肆虐,經濟復甦仍是斷斷續續。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難以快速緊縮。最近的中央經濟會議對明年宏觀政策也提出,「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另一方面,A股這兩年的賺錢效應已經使老百姓(603883,股吧)充分認識到權益市場的吸引力,資金搬家仍在路上。在流動性比較寬裕的背景下,A股市場一般不會出現大熊市。況且,銀行地產建築、煤炭鋼鐵等周期板塊的估值仍在歷史比較低的位置,也不具備出現大熊市的必要條件。
明年以結構性行情為主,未來空間大的消費科技醫藥板塊仍然是市場的主流。只不過經過兩年的上漲,我們的預期收益率要降低。2021年的機會,我們認為主要來自:① 景氣仍然向上的新能源,特別是估值並不貴的光伏板塊;② 消費和醫藥,短期估值和長期空間匹配度高的公司;③ 過去幾年表現不佳的行業或公司,存在逆境反轉的機會。
源樂晟資產:明年指數不悲觀,適當降低收益率預期
站在這一時點,我們對 2021 年的整體投資思路是,市場不存在大的系統性風險,結構性因素均利於市場的中長期發展,隨著經濟復甦帶來的盈利恢復,以及居民財富和海外資金持續加大中國權益資產的配置,我們對明年的指數表現並不悲觀。
而必須要承認,很多優質賽道和「頭部俱樂部」作為一個整體的表觀估值確實不便宜了,這是其自身基本面和流動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流動性邊際不繼續擴張的潛在背景下,此類公司亦需要用自身的 Alpha 穿越估值的 Beta,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認為未來一段時間需要適當降低收益率預期,讓腳步跟上靈魂。
微觀層面,我們依然堅信結構性機會永存,穿越表觀估值的最好方法就是企業業績的可持續高增長,那麼未來一年我們的任務就是更加聚焦於可能產生結構性成長和景氣度超預期的領域,適當關注具有經濟復甦(如可持續性的漲價)和長期成長空間疊加的領域。
(責任編輯:任剛 H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