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垣作為古代天文的核心部分,以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星辰的神仙文化,與紫微垣的關係密不可分。此篇算講解天文的「番外篇」——說說中國神仙文化。
作為一日月星辰等自然崇拜形成的神仙信仰,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化基礎。說起神仙體系,主要以道教神仙為主。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三清四御五老」。三清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和靈寶天尊,天尊者「與天同尊」,在許多道教典籍和後世神仙小說演義中,基本認定他們屬於「創世級別」。比如正一派尊元始天尊、靈寶派尊靈寶天尊、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但這些名號,從目前發現的文字記錄來看,出現卻並不早。雖然東漢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但元始之名,始見於南北朝時期的《元始上真眾仙記》,書中稱為「元始天王」;到南梁陶弘景著《真靈位業圖》,才真正有了元始天尊的說法。其實三清作為道教最高神,或許可以看作三清三位一體,其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視作「道」的化身。具體而言,三清的出現,應該是漢初形成完善的「天地人」三才觀念的體現——從各類相關介紹中可以總結一下,元始天尊(天)代表了「天地未形」的無極狀態,靈寶天尊(地)可看作是「混沌初判,陰陽始分」的太極狀態,而道德天尊(人),自然就是「衝氣為和,萬物化生」的代表。
三清之下,為「天地三界十方萬靈主宰——玉皇大帝」(這裡看作與「昊天上帝」一體),玉帝之下,第一位便是中天北極紫微大帝、接著西極勾陳上宮天皇大帝(西極、太極)、南極長生大帝、后土皇地祇(后土娘娘)」。其中按照星辰崇拜,紫微大帝對應星辰都在紫微垣中,分別為紫微星、勾陳星。紫微大帝是玉帝的首輔天帝——執掌天地經緯、星辰四時運作、世間風雨雷電萬象,以及役使天將、地府鬼神,巡查三界善惡等;總結而說就是「上統諸星,中御萬法,下治酆都」。
勾陳大帝的神職是輔佐玉皇大帝執掌天地人三才,主徵伐兵戈戰事。與紫薇大帝一起成為「四御」之一,對比來說,紫薇大帝輔佐玉帝文事,勾陳大帝輔佐玉帝武事。對於「南極長生大帝」,對應的是哪顆星,從現有資料看,無法確定,一說就是老人星,《史記·封禪書》中說「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還有一說位南極,吸引眾星之力(但從我國地理位置,永遠看不到南天極),「吸引」一詞,很便於理解南極長生大帝的神職和地位。其居於神霄玉府,這是掌管天地刑罰的部門,即統御雷部的「神雷玉府」,這是雷霆神部之根祖,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為其化身。
后土娘娘主江山社稷。除此四位天帝外,還有東極青華大帝,即「太乙救苦天尊」。居「青華長樂世界」妙嚴宮,可引渡受苦亡魂往生,是掌管地府的天帝,其身化身十方救苦天尊,對應十殿閻羅。在神話小說中演繹為太乙真人。紫微垣內有太乙星、太天星,位於紫微右垣,靠近右樞星的地方。按照神仙體系和傳說,東極青華大帝和南極長生大帝是元始天尊的左右御侍;南極大帝統御萬法,法雷懲戒以達教化;太乙天尊以脫困解厄、救苦救難達教化。
說紫微垣內的神仙文化,三清四御之後為「五方五老」,後世配以「五色五帝」之名。其對應的星辰就是「帝座5星」。最主要的就是北鬥九星君(七顯二隱)——貪狼星君、巨門星君、祿存星君、文曲星君、廉貞星君、武曲星君、破軍星君,另左輔星君、右弼星君。在紫微垣外圍靠近文昌六星,《甘石星經》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鬥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記天官書》載:「鬥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將,二日次將,三日貴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祿」。到了神仙文化裡,分別在星名後加「星君」。北鬥勺柄四顆星就是「魁」,如上圖。
我們經常聽到過「步罡踏鬥」的說法。這裡指的就是三十六天罡星和北鬥七星。在《封神演義》八部天神裡,它們都是隨鬥部存在的。因為天罡地煞星,是分布在北鬥七星勺柄周圍的眾星。三十六天罡星離得近,七十二地煞星離得稍遠。最後要說的是紫微大帝手下的北極四聖——靈應佑聖真君(真武大帝)、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又名天佑副帥)、翊聖保德真君(又名黑煞將軍)。
由於紫微大帝被認為是「眾星之主」,狹義的在紫微垣裡搜索相關神仙,大體如以上所列,難免有掛一漏萬之處,還待補充。從廣義的來說,既然為眾星之主,這茫茫星空中,凡與星辰崇拜有關的神仙,都可以認定屬於紫微大帝管轄,這樣一類,諸如二十八星宿、九曜星君等也都算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