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張紅萍
有關先秦女性的生活自由度以及先秦對待女性貞操的態度,《左傳》有許多記載。
《左傳》記載的國君與大夫的夫人們,有為無謂的守貞而死的,有荒淫無度到不可思議的,這些貞淫並存的故事讓人疑惑:先秦時期對女性的貞操要求到底嚴還是不嚴?女性的生活到底自由還是不自由?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先秦女性的貞操觀?中國女性的生活是從歷史的開端就暗無天日?還是隨著時代的推移逐步失去自由的天空?還是每個時代的女性生活有不一樣的風景?每個時代的女性群體對於男權統治與正統儒家給出的道德貞操規範又是怎樣應對的?
是夏姬淫亂還是國君和大夫荒淫?
如果說先秦時對待女性的貞操要求是嚴格的,為什麼會有夏姬這樣淫亂無度的女性存在?夏姬大約出生於公元前640年左右的春秋時代,她是鄭國國君鄭穆公的女兒,生的美豔無比。未出嫁時,便與自己的庶兄公子蠻私通。
隨後,夏姬遠嫁給食採邑於株邑(今河南柘城縣)的陳國大夫夏御叔為妻,生下兒子夏徵舒。夏徵舒12歲時,正值壯年的夏御叔因病死亡,夏姬成了寡婦。丈夫死後夏姬先後和大夫孔寧和儀行父私通,後又被引薦給荒淫輕佻的陳靈公,於是就有了這3個男人同時展示夏姬送給他們的貼身內衣的荒唐一幕。
夏姬的兒子夏徵舒長大之後,羞於母親的行為,也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殺死了陳靈公。趁陳國形勢混亂,楚國侵佔陳國,將夏徵舒處死,將夏姬捕捉。楚莊王見夏姬美豔絕倫,欲納夏姬為妃,大臣巫臣勸楚莊王不要納此淫亂不祥的女人,說天下的美女那麼多,何必要她。
楚莊王一聽也就作罷,將夏姬賜給喪偶的楚國貴族連尹襄老。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連尹襄老戰死沙場,他的兒子黑又與夏姬私通。後來,那個到處勸阻別人不要娶淫亂不詳夏姬的楚國大夫屈巫久慕夏姬的美豔,與夏姬私奔到晉國,娶夏姬為妻,並生下一個同樣美豔的女兒。
夏姬的故事確實令人稱奇,但我們會提出一個問題:是夏姬淫亂?還是國君和大夫荒淫?從夏姬婚前即與庶兄公子蠻私通看,夏姬並非一個貞操觀念強的女子,但從《詩經》的《國風》中的《鄭風》中有關男女愛情的詩歌來看,鄭國是一個男歡女愛非常自然普遍的國家,這種男女的你情我願是在儒家貞操觀念還沒有受到重視的先民的生活常態,如果人人戀愛自由隨便,也就談不上夏姬淫亂了。
而且《左傳》記載,齊國諸姜嫁到魯國、衛國的國君夫人幾乎個個都有淫亂行為,那麼夏姬的行為只能說明春秋時期貞操觀念在人們心中十分淡薄。而且從男人們從不計較夏姬淫亂的生活歷史,據說有3個國君7個大夫願意娶她為夫人的行為來看,春秋確實是一個貞操觀念十分淡薄的時代。
如果說這些國君和大夫的夫人們淫亂,那麼國君與貴族男子們的淫亂更是常事。那時的國君與大夫男子們,長輩可以霸佔兒媳,晚輩也常「烝」「報」於庶母、嬸母等,甚至兄妹長期公開私通,這只能說明男女之事的隨便是當時普遍的社會風氣,或反映了國君、貴族男子們利用自己的權力滿足自己淫慾的盛行,一方面女性也受風氣的薰染。
但更重要的,恐怕是這些女子只不過是男子淫慾的對象或犧牲品罷了。比如說,夏姬的淫亂,既有可能是出於鄭、陳、楚地男女戀愛風氣更加自由的影響,更可能是男人們將她(美豔的女子)視為滿足欲望的對象追逐來追逐去,便壞了她的名聲。
還有一種可能,她的行為是生存所逼(因為她是一個寡婦)。夏姬成為男性手中換來換去的玩物這是肯定的,當楚國侵佔陳國捕獲夏姬而楚莊王決定不要夏姬後,就將夏姬賜給喪偶的楚國貴族連尹襄老,這顯然表明女人是權貴男子們手中的物品,可以隨意贈賜。
因此,春秋戰國時女性在與男性的性愛關係中,有多少自由的成分,又有多少被動的成分,都很難說。但春秋戰國時貞操觀念在人們心中普遍淡薄是肯定的。
先秦貞操觀念淡薄
《左傳·哀公八年》記載,齊悼公夫人季姬,婚前與其叔祖父季魴私通,齊悼公已知此事,但仍迎娶並寵愛有加。看來春秋時人的性觀念不在乎一個人婚前的性行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人就願意和她在一起。就如現在年輕人婚前試婚者已達70%多,就不會再有人要求處女,否則將找不到結婚對象。貞操觀念的淡薄有利於女性,也有利於男女的幸福,因為貞操觀念本來就是虛偽的,是為了約束女性而規定的。
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衛靈公與夫人南子的故事。衛靈公寵愛夫人南子,允許夫人南子會見她感興趣的男人,南子就單獨會見過孔子。衛靈公由宦官陪同與夫人南子乘車招搖過市,孔子就憤慨不已地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婚後,衛靈公為夫人南子召見她以前的情人與她相見,這是一般人少能做到的事情,春秋真是一個特殊的時代。這更充分說明了先秦貞操觀念的淡薄。
唯一一個洋溢活潑愛情的時期
那麼,那個時候真的沒有貞操道德的要求和約束嗎?當然有。先秦儒家一再強調製禮節慾,孔子提出「克己復禮」,說「鄭風淫」,主張君主要好德不好色。孟子提出「養心寡慾」,男女授受不親,婚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儒家早期的經典《周易》、《儀禮》和《詩經》中都有宣揚貞操道德禮教的大量內容。戰國時期的《易傳》、《禮記》及諸子的言論中也大量涉及制禮節慾和從一而終的內容,強調重德不重色。而且先秦也出現了為貞節犧牲性命的女性。
最著名的是春秋貞姜殉節的故事。貞姜是楚昭王的夫人,昭王出遊,留夫人在漸臺上,這時突發洪水,昭王派使者營救夫人,但忘了帶符,使者讓夫人跟他走,夫人說為了守貞死不足惜,結果被洪水衝走了。另一個守貞而死的女子是伯姬,伯姬為宋共公夫人,宮中失火,眾人勸她外出躲火,伯姬因沒有傅母陪同,堅決不外出,結果被火燒死。這樣的守節故事,實在愚不可及,但當時及後代的儒家卻利用這兩個女子的守節事例進行貞節的教育與宣傳,屢屢褒揚她們,但我們卻為這些女子的生命惋惜。
先秦時貞節觀念已經產生,但只是貞節觀念產生的初始。貞節觀念只存在於上層貴族婦女中,還沒有流播於下層婦女。守貞的人鳳毛麟角,不守節的比比皆是。夏商母系社會的遺風在春秋還有留存,自由戀愛之風十分盛行,男女情事比較普遍,《詩經》中就有許多這樣的詩篇。《詩經》中到處是你情我願、既見君子、山盟海誓、生死不渝的情感,這充分說明此時下層民眾中還沒有受到儒家貞節觀念的影響,那時是中國社會的青春期,人們還能正常而歡快地生活。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進入文明歷史後唯一一個洋溢著活潑愛情的時期,此後將一代不如一代。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恆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