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部先秦古籍,是2000年前的「黃曆」,今被視為迷信之書

2021-01-10 華夏文物

中國有很多歷史流傳至今的古籍,比較出名的有遠古時代的《易經》、異獸錄《山海經》,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德經》和《鬼谷子》,以及漢代的史詩巨作《史記》,每一部都是當下時期的曠世之作。遠古時代的書籍由於歷史久遠,雖然有些還保存的非常完好,但大部分已經殘破不堪或者失傳了,只能在零星的歷史資料裡面看到。

大家都知道,秦王嬴政在一統天下後,採納了丞相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春秋諸子百家有關的言論書籍無一倖免,古書籍幾乎被全部燒毀,以至於流傳到今天的秦代古籍是少之又少。但是有一本書例外,是關乎著秦代上至王侯將相下至百姓的衣食住行的一本奇書,由於過於重要,被嬴政「特別關照」保存下來。

這本奇書就是《日書》,是古人以天文曆法為經,生活事件為緯編寫的,作用相當於現代的黃曆,古人在從事婚喪嫁娶、修建房舍、勞作出行時也會選擇時日吉兇宜忌,而《日書》正是參考之書。古人相信適合的「天地之氣」能讓各項活動進行的更加順利,所以作為秦代黃曆的《日書》是秦朝百姓家家必備的書籍。

作為古代黃曆,《日書》是秦朝人每天起來必看的書籍,裡面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不論是從事什麼職業、身份等級又是什麼,都可以從上面找到你需要的信息。比如一名軍人,早期翻開《日書》,看到「利野戰,必得侯王」,那麼今天很有可能會在野戰中擒獲一名敵軍將領,可以等著加官進爵了。要是農民看到「禾忌日,稷龍寅。秫醜、稻亥、麥子」,就明白今天不合適中小麥,應該該種稻米了,收穫會更豐盛。

但用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來看,《日書》似乎過於荒誕無稽,但其實哲學也並不是什麼都可以解釋的。《日書》更像是是一本支撐著人們正常生活運作的學說,無關科學,僅僅只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一個習慣。就像現在的黃曆,我們也每天都會看,但也不會全信,只是用這種方式繼承和發揚先祖流傳下來的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民族情懷。

後來《日書》的信息傳到國外,被外媒認作是一部迷信之書,沒有絲毫科學依據。如今,這一部先秦古籍被視為「迷信之書」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外國人對中國還是很抗拒的;事實上還是外國人不了解中國文化,領略不到中華文化的精髓。當然,我們完全不用理會這些風言風語,也沒有必要為了別人的一句話,否認自己的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論先秦古籍翻譯中文本與傳註譯文內容同質化的問題
    內容提要:中國先秦古籍多有傳注傳世,古籍文本和傳注之間是單向的註解關係。文字的差異、時代的不同、意圖的區別,使二者的理論概念系統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因後人對古籍文本的理解多據其傳注,在將某古籍本文和傳註譯為外語時,這種差異往往有被弱化的現象。
  • 臺灣地區農民曆年印六百萬本 市場之大無書能及
    臺灣地區農民曆年印六百萬本 市場之大無書能及 2008年12月04日 09:3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中國臺灣網12月4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每年11月底是島內各縣市政府
  • 大型古籍工具書《古音彙纂》出版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大型古籍工具書《古音彙纂》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是商務印書館繼《辭源》和《故訓彙纂》之後,推出的又一部規模達1000萬字以上的大型漢語工具書。
  • 鎮江市圖書館藏14部珍本古籍上榜《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
    中國江蘇網訊 珍貴古籍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不可再生資源。日前,江蘇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共收錄414部珍貴古籍,其中鎮江市圖書館所藏的14部珍本古籍榜上有名。這既體現了我們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古籍藏量之豐、質量之精,又體現了文化鎮江的歷史底蘊。日前,記者走進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鎮江市圖書館,探訪古籍收藏背後的故事。
  • 12星座發源於2000年前的中國荊州
    讓我們追溯到中國星相學的發展史~~~《易經·繫辭下》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奇門遁甲》是「天書」還是「迷信」?如今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
    古文明想要被今人看到,認知到,必然要麼有具體事物,要麼有古書記載,古籍傳世,否則很有可能徹底失落了就。所幸的是我們華夏古文明確實有一些古籍,或者類似甲骨文石刻一類的古文明記載流傳下來。還有更神秘的被稱為天書的記錄,而這些記錄我們現在看了很多也只能雲裡霧裡,不能理解。它們不是能夠具體翻譯陳今天我們理解的文字,或者就算是翻譯了也不夠準確。
  • 中國最純正的漢族人,只說2000年前的方言,雖然難懂,但好聽
    中國最純正的漢族人,只說2000年前的方言,雖然難懂,但好聽 《禮記·王制》:周初分封八百諸侯,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為了讓語言統一,周朝確定了「雅音」作為共同語言,在《論語·述而》當中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 書聚書散 古籍收藏眾生相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古籍收藏家韋力如此形容自己的書緣。的確,對於傳承有序的古籍善本來說,任何一位收藏家不管是題記、點批、印章,只不過在最脆弱的紙張之上,留下了曾經擁有的痕跡。人與文物、古籍,誰能擁有誰呢?但對於有收藏癖好的人來說,「藏書不可不貪」,於是,書肆淘書,冷攤遇書,各地訪書,拍場競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精細筆觸繪出古籍靈動
    眾所周知,編纂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叢書,它收錄了當時在全國各地徵收的流通圖書、清內廷收藏、民間收藏的圖書以及《永樂大典》中輯出的珍本、善本,囊括了從先秦到清乾隆歷代所有的重要典籍,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的學術領域。《四庫全書》共收書3500多種,7.9萬多卷,3.6萬多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
  • 先秦儒家論玉的思想視界-姚海濤
    先秦儒家玉論極大增加了中華玉文化的哲理內涵,打開了玉文化廣闊的思想視野,提升了玉的文化品格與精神價值。正像後來儒家文化成為中國文化主流一樣,儒家對玉的功能、價值的理論闡釋也成為中華玉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關鍵詞]先秦儒家;玉;思想視界引言中華玉文化的歷史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 中國9大預測古籍,最後一本預言中國將出紫薇聖人,天下終會大同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不為人所知的,接近天書的古籍,驚人之處是能準確預測身後幾百至幾千年的歷史事件。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神秘讓世人嘆為觀止。今天給大家介紹9部能夠預測未來的古籍,一起感受古籍的神奇之處。1.《枕中記》古書《枕中記》又名《孔聖枕中記》。
  • 中華傳統文化9書,每個國人都不應忘記的經典
    本書看點:◎一部古代格言警句集;是故事,是叮嚀,是經驗和忠告;讓你讀懂世事複雜、人性弱點,習得處世對策,領悟人生真諦。◎該書通俗易懂、文句押韻、讀來朗朗上口,填補了以往蒙學讀物重知識教育、重行為指導而缺乏說理論證的空白,為中國古代蒙學經典增添了多姿多彩的篇章。◎「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 古籍新書·2019年春季 | 曲禮註疏長編
    【編者按】該古籍新書書單是由「古工委微信聯盟」所擬(「古工委」全稱為中國出版協會古籍出版工作委員會),每年四期。澎湃新聞經《古籍新書報》(微信號:gujixinshubao)授權轉發。Pelliot)從北京掠走的西夏文泥金寫本《妙法蓮華經》六卷之中,現藏於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的三卷加以整理並在中國刊布,使流失海外百餘年的西夏王朝珍稀古籍終於魂歸故土。
  • 數位化、影印出版、回購……海外中文古籍多路「回家」
    「以成書於9世紀後期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所著錄的1579部古籍而言,相當於同時期中國所存典籍的1/2,數量頗為驚人。朝鮮半島也保存了大量中國典籍,宋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宣和間奉使高麗者,其國異書甚富,自先秦以後,晉唐隋梁之書皆有之,不知幾千家、幾千集。』」南京大學教授金程宇介紹說。漫長的古籍流播過程,更增加了我們了解域外中文古籍存藏情況的難度,進行初步的摸底排查十分必要。
  • 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古籍文物遺失流向日本,中國古籍的保護整理
    現今內閣文庫與宮內廳書陵部收藏的大量漢籍,多屬紅葉山文庫所藏。許多日本漢學家利用這些典籍,作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1794年至1810年林述齋編刊了著名的《佚存叢書》。本書編纂的目的,編者曾明確指出:「餘嘗讀唐宋以還之本,乃識載籍之佚於彼者(中國),不為鮮也。因念其獨存於我者(日本),而我或致遂失,則天地間無復書矣,不已可惜乎?!」《佚存叢書》收書十七種、一百十一卷。
  • 《易經》究竟是不是迷信?後世爭論三千年,9年前有人給出答案
    其實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古典哲學中就已經在強調順從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其中先秦著作《易經》就是一部講究順應自然規律,以淳樸之心相對的著作。 01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國古代先哲對於自然進行細緻觀察和思考後的產物,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 中國黃曆
    中國黃曆查詢工具說明中國黃曆在線查詢,提供老黃曆查詢,黃曆每日吉兇宜忌查詢,覆蓋吉時、吉兇宜忌、衝煞、吉神兇煞、合害、納音、幹支、十二神、值日、胎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財神喜神貴神方位等。擇吉老黃曆是經過著名命理師多年研究結果,老黃曆吉日吉時查詢是不可缺少的查詢工具!
  • 珍藏古籍《十三經註疏》之漢魏古注、唐宋註疏、清人註疏等多版本
    孔子以前的書籍流傳到今天的只有四部,這四部書加上孔子自己編寫的《春秋》在漢代設立了學館開始教授學生,稱「五經」。這四部書是中國最古的書,時間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周朝。這四部書原名《詩》、《書》、《禮》、《易》。現在如果你去圖書館找會發現它們已經改名為《詩經》、《尚書》、《儀禮》和《周易》。
  • 迷一樣的先秦女性生活,先秦貞操觀念淡薄
    《左傳》記載的國君與大夫的夫人們,有為無謂的守貞而死的,有荒淫無度到不可思議的,這些貞淫並存的故事讓人疑惑:先秦時期對女性的貞操要求到底嚴還是不嚴?女性的生活到底自由還是不自由?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先秦女性的貞操觀?中國女性的生活是從歷史的開端就暗無天日?還是隨著時代的推移逐步失去自由的天空?還是每個時代的女性生活有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