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很多歷史流傳至今的古籍,比較出名的有遠古時代的《易經》、異獸錄《山海經》,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德經》和《鬼谷子》,以及漢代的史詩巨作《史記》,每一部都是當下時期的曠世之作。遠古時代的書籍由於歷史久遠,雖然有些還保存的非常完好,但大部分已經殘破不堪或者失傳了,只能在零星的歷史資料裡面看到。
大家都知道,秦王嬴政在一統天下後,採納了丞相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春秋諸子百家有關的言論書籍無一倖免,古書籍幾乎被全部燒毀,以至於流傳到今天的秦代古籍是少之又少。但是有一本書例外,是關乎著秦代上至王侯將相下至百姓的衣食住行的一本奇書,由於過於重要,被嬴政「特別關照」保存下來。
這本奇書就是《日書》,是古人以天文曆法為經,生活事件為緯編寫的,作用相當於現代的黃曆,古人在從事婚喪嫁娶、修建房舍、勞作出行時也會選擇時日吉兇宜忌,而《日書》正是參考之書。古人相信適合的「天地之氣」能讓各項活動進行的更加順利,所以作為秦代黃曆的《日書》是秦朝百姓家家必備的書籍。
作為古代黃曆,《日書》是秦朝人每天起來必看的書籍,裡面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不論是從事什麼職業、身份等級又是什麼,都可以從上面找到你需要的信息。比如一名軍人,早期翻開《日書》,看到「利野戰,必得侯王」,那麼今天很有可能會在野戰中擒獲一名敵軍將領,可以等著加官進爵了。要是農民看到「禾忌日,稷龍寅。秫醜、稻亥、麥子」,就明白今天不合適中小麥,應該該種稻米了,收穫會更豐盛。
但用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來看,《日書》似乎過於荒誕無稽,但其實哲學也並不是什麼都可以解釋的。《日書》更像是是一本支撐著人們正常生活運作的學說,無關科學,僅僅只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一個習慣。就像現在的黃曆,我們也每天都會看,但也不會全信,只是用這種方式繼承和發揚先祖流傳下來的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民族情懷。
後來《日書》的信息傳到國外,被外媒認作是一部迷信之書,沒有絲毫科學依據。如今,這一部先秦古籍被視為「迷信之書」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外國人對中國還是很抗拒的;事實上還是外國人不了解中國文化,領略不到中華文化的精髓。當然,我們完全不用理會這些風言風語,也沒有必要為了別人的一句話,否認自己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