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買條魚仔」「對不起,我們這裡只賣大魚,不賣小魚的」
「對啊,我就買那條大的魚仔」
「都說沒魚仔啦,買魚仔去金魚店買,莫名其妙。
「你哪裡不是有很多魚仔嗎」,買魚的人,徹底凌亂,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
這是一個陽春人在廣州買魚的經歷
有別於廣府話、客家話或廣東其它地方的語言,在陽春,有很多日常用語是不同於其它地方的。
魚仔就是明顯的例子,在陽春,無論大小,只要是魚,一律統稱「魚仔」。
再比如「瑪」外來人聽著,還以為是叫「媽媽」往往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在陽春,似乎一切用粉類(米粉、麵粉等)做成的東西,都可以冠上「瑪」的名堂
比如:廣府人稱為法糕(倫教糕)的,陽春人叫發瑪,餅乾叫瑪仔;河粉叫瑪皮;糯米餈粑叫糯米瑪;砵仔糕叫砵仔瑪。
所以外面的人來到陽春,一聽到「瑪」字的聲音,除非是對著一個婦女叫,那麼皆可以認為是一種粉類做成的食品,可以是餅、可以是糕點,甚至油炸的米麵料做的圓狀食品都可統稱為瑪,代表廣泛,品類繁多。
在陽春,有一種「瑪」類的食品,廣受歡迎。它就是名震兩陽的陽春傳奇小吃:缽仔瑪
一年四季、無分早晚,在陽春市大街小巷四處可見賣缽仔瑪的攤檔。有別於港式或其它地方缽仔糕以甜為主的口味,陽春的缽仔糕是以「鹹」為主的糕點,當然也有甜的。
但陽春人總是固執的認為甜的缽仔瑪是不能稱為「缽仔瑪」的,只能稱為甜瑪,
砵仔二字可不是你想叫就叫的,得有資格。
製作缽仔瑪,首先洗米,
浸泡(一般都是隔夜浸泡好);
然後用石磨磨成米漿(石磨磨漿是保證口味的最大要求)。
米漿要濃稠才可以。
倘若干磨成米粉再調成糊狀的辦法,對不起,你永遠做不出來那種粘膩纏綿的感覺!
做好米漿,分盛在一個個缽仔裡面,然後放在蒸籠,大火蒸煮(陽春人叫這個過程為「炊」),
火候一道,即可出鍋。
吃法也有講究,先用竹片把缽仔瑪縱橫劃成小方塊,然後掃上一層用本地花生油泡浸的蒜子油、淋上秘制醬油,再撒上一層炒熟的花生碎末,花生碎末是神來之筆,花生是本地產的小顆花生,地道柴火炒制,口感酥脆,香氣四溢。
用竹籤插一小方的缽仔瑪,沾醬後在面上滾一下花生、入口,頓覺爽滑彈牙,醬香四溢。蒜的香味夾著花生的脆香味,加上米糕的軟滑彈牙真的是回味無窮,百吃不膩。
缽仔瑪,既是小食也可是早餐的主糧,價格便宜,以前5角一個,現在一元錢一個,這種來自童年味蕾記憶的小食對我有著永久而堅強的吸引。
每次到相熟的早餐店,都是以5個為單位起叫,一直吃到到撐不下,才罷手。
開始,店主還會問我要不要加花生碎,開什麼玩笑?不加花生碎的砵仔瑪,就像不解風情的女人,簡直一點味道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