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昌江海尾大安大村中的「恩榮」石牌坊。 謝志勇 攝
《贈管帶土官王子撫黎序》布幛局部。陳耿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特約記者 林朱輝
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尾鎮大安大村中,至今仍然屹立著王氏宗族的一座「恩榮」牌坊,這在海南島西部地區,著實是鳳毛麟角的文物遺存。王姓族人還保留著一張清末重新謄抄的「布幛」,上面的文字是一篇祝賀的文章——《贈冠帶土官王子撫黎序》,在宗族譜牒已然被毀的情況下,這篇贈序無疑是大安王氏寶貴的家族史料。以序文為基礎,結合正史和方志的記載,大體可以勾勒出大安王氏從宋末至明末的一段簡史。
鮮為人知的「恩榮」牌坊
大安村位於海南島第四大河珠碧江的南岸,北岸是儋州海頭鎮。這個行政村下轄大村、上村、中村、下村等7個自然村,大村的一條巷道中間有一座「恩榮」牌坊。
牌坊為玄武巖材質。初步丈量,坊高約2.4米、寬約2.4米,整體略呈正方形;左右兩根正方體立柱,寬度和厚度約30釐米,頂部刻字的橫額條石高約45釐米、厚約23釐米,正中間是「恩榮」二字。立柱與橫額條石之間由鑿開的卡口結合,類似於木工的榫卯結構。遺憾的是,落款的文字已然不辨。
「恩榮」牌坊目前是昌江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人多數都有所了解,但對於外界卻鮮為人知。
王姓村民告訴記者,這是以前官府給他們祖先立的牌坊,但是到底是什麼時候給誰立的,他們也不知道,要問跟兒子住在縣城石碌的王朝漢老人。
記者趕到縣城後,先從昌江縣文化館原館長孫如強那裡了解到,王朝漢老人還有一張題為《贈冠帶土官王子撫黎序》的布幛,對了解家族歷史會有幫助。30年前,當孫如強還是縣文化館的一名文學創作員時,曾經參與全縣的歷史文物普查,見過「恩榮」牌坊和《贈冠帶土官王子撫黎序》等文物。
難得一見的祝賀「布幛」
幾經周折,3月初,記者終於在石碌找到現年92歲、身材清瘦修長的王朝漢老人。然而好事多磨,見面後,老人說布幛已送回村裡,由堂弟王朝典保管。
再訪大安村,找到王朝典,終於得見《贈冠帶土官王子撫黎序》布幛的真貌——在一塊長273釐米、寬141釐米的繡花襯布之上,縫了一塊長207釐米、寬102釐米的紅布,上面的文字密密麻麻,約有1400字,用金水書寫,但多數已經褪色,泛白,個別文字因布料破損而不全,需聯繫上下文來推斷。
右上角的抬頭為「贈冠帶土官王子撫黎序」,正文多為阿諛奉承之詞,不過一些關鍵字眼值得深究。「……賢佑祖撫黎有功,倡義赴闕納款,成祖文皇帝敕以誥命:爾等素陶王化,慕義來歸,鹹爾官秩,永欽服命,敕土官同知職事,世承土官……」「舍之第宅,恩榮勒石,鎮夷銘碑……」
這裡說的「王子」是誰,其後人也不得而知,只知其先祖名叫「王賢佑」,不過這一名字在傳抄過程中,包括《廣東通志》、《昌化縣誌》等方志中的記載,應該有誤,對照《明史》和《古今圖書集成》等書籍,正確的書寫應為「王賢祐」。
永樂三年(1405年),得知瓊州還有部分黎族尚未歸附大明王朝,便派遣廣西梧州府通判劉銘奉旨前去招撫。御史汪俊民建議:「……近訪宜倫縣熟黎峒首王賢祐,嘗奉命招諭黎民,歸化者多。請仍詔賢祐,量授以官,俾招諭未服,戒約諸峒,無納逋逃。其熟黎則令隨產納稅,悉免差徭;其生黎歸化者,免稅三年;峒首則量所招民數多寡授以職,如此,庶幾黎人順服。」朱棣聽取了他的諫言。
洪武二年(1369年),儋州統轄宜倫、昌化、感恩三縣;1370年升瓊州為「府」後,儋州、崖州和萬州歸其統轄;十九年(1386年),感恩縣被劃給崖州。正統五年(1440年)撤銷宜倫縣,其戶籍直接劃歸儋州,儋州僅下轄昌化一縣。
1406年,撫黎工作進展順利,很多黎族首領都跟隨劉銘進京朝見皇帝,得以封官。朱棣於是任命劉銘為瓊州撫黎知府。
王賢祐不負汪俊民的舉薦。永樂六年(1408年),劉銘又率領黎族峒首王賢祐、王惠、王存禮等上南京,進貢馬匹,王賢祐被欽命為「儋州同知」。此後全島各地黎族紛紛歸順朝廷。
相對於「流官」,王賢祐等人的官職是世襲的「土官」,不同於通過科舉取士的朝廷命官。
永樂十四年(1416年),王賢祐帶領生黎峒首王撒、黎佛金等入京朝貢,朱棣欣然接納,出於懷柔,他讓禮部官員傳令:「黎人遠處海南,慕義來歸,若朝貢頻繁,非存撫意。自今生黎土官、峒首俱三年一貢,著為令。」
孫如強認為,大安村裡的「恩榮」牌坊,應該是永樂年間為王賢祐所立,至今約有600年的歷史。
另據《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洪熙元年(1425年)十一月,「丙辰,廣東儋州等衙門土官同知王賢祐遣子芳等貢方物」、「癸亥……賜廣東儋州土官舍人王芳等鈔、彩、幣、表、裡有差」。
然而,明初的「土官制度」由於缺少監督,多數土官弄虛作假,虛報戶數套取官方錢款,瞞報民情隱患等等,甚至盤剝當地少數民族,很多地方很快就出現反彈,叛亂不止。海南島也不例外,不過王賢祐所轄區域相對穩定,沒有找到黎峒作亂的記錄。
《瓊州府志》稱,正統五年,瓊州知府程瑩奏請革去撫黎土官,「黎人自是總歸於府,民、黎大稱便矣」。「土官」被革之後,被稱為「土舍」。
明末王家又做了什麼?
那麼,這份祝賀布幛又是為何而誕生的?
「主營寨以靖地方,擒黎首以布恩,捉逃民以絕勾引,驅礦盜以弭亂源」「少年土舍有此懿行,真酋長中之傑出者也!是以縣主旌之,闔邑嘉之,餘也睹子之行,轉思爾祖之德,無以益子而特就子源流事跡,一表章之……」
序文寫到主人作為一名年輕的「土舍」,平定了一次地方上的動亂,得到了官方的肯定和民間的讚許,有其先祖王賢祐的遺風。只是文中沒有提到具體的時間和人物。
這篇《贈冠帶土官王子撫黎序》的撰寫者為「廣西南寧府儒學教授、眷生羅授」,仝贈者中還有外出為官者、昌化縣文武官吏、聽選貢生、貢生、眷生、侍教生、應襲、黎哨、練甲、練總和黎首一眾人等,總共110人。
贈序的落款為「崇禎五年歲在壬申季夏吉旦立,光緒三十年甲辰歲季秋月中瀚吉旦重新」。
而據清代康熙《昌化縣誌》中查到了一致的記載,崇禎四年(1631年),昌化大村峒黎村落灑符那恩帶人出來打劫,由逃民蘇玄禮先行探路,練總鐘鼎勳擒解;沒過幾天,符那恩又出來打劫,被土舍王創擒拿,當即將潛居黎峒中的逃民全部扣押,問出了倡首者——昌化人王生和感恩人蘇玄禮,每次煽動黎人出山打家劫舍,都是他們作為嚮導。二人伏法後,昌化民眾「舉手加額」,為禍患解除而高興。
原來,贈序的主人是王賢祐的後人王創。「練總」鐘鼎勳和「黎首」符那恩也在仝贈者之列。
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劍三讀了記者謄抄的贈序全文後,認為它在二次傳抄的過程中,明顯有錯別字和漏錄的現象,但這並不影響其意思的連貫性;至於王賢祐本人,在海南歷史上是一個名人,一是因為他的職位較高,二是由於他在轄地以慈悲為懷,在官方和民間都有很好的口碑。
隱藏的家族秘史
「吾昌土舍王子,雖屬酋長,其人蓋宋先臣之後也。始祖姓盧,一諱浩,一諱高明,俱為宋朝護駕將軍,以萬戶侯稱。宋主南渡,浩父子與張、陸諸公隨駕至廣海崖門。宋主晏駕,諸臣之淪落者多,浩父子遂流之儋之大村,以元兵之窮追,變姓為王,蓋亦倣鴟夷子皮之行而溦焉者也。」
王朝漢一家保存的《贈冠帶土官王子撫黎序》,還道出了一段家族秘史。原來,王家本姓為「盧」,是宋末遺民,流亡到海南島西部後,易姓為「王」。
1279年,一息尚存的南宋王朝,雖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一幫忠心耿耿的文武官員一心擁護,極力抗元,終究回天乏力。兩位小皇帝趙昰、趙昺先後身亡之後,追隨他們的群臣或以身殉國,或作鳥獸散,淪落全國各地,也有逃亡海外者。
當年已被封為「萬戶侯」的盧浩、盧高明父子,以「護駕將軍」的身份,也是天涯淪落人,在元兵窮追不捨之下,他們不得不變姓為「王」。這一行為在贈序作者看來,就像春秋末年的範蠡離開稱霸中原的越王勾踐之後,改名為「鴟夷子皮」一樣。
盧浩之墓位於大安大村東南方向約200米處的王氏家族墓園裡,墓碑為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重立,正中間自上而下直書「顯宋朝護駕將軍盧王大公墓」,落款為「男高明、歷代眾孫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