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策展人:嚴肅客觀對待英國殖民和貿易史

2021-01-09 澎湃新聞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於6月28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這個以物件講述世界歷史的系列展覽已經在全球巡迴了八站,上海是其第九站。

這個展覽有其龐大的構想,即以館藏的100件代表物件來敘述一個過去往往被文字所統治的歷史,這一構想的成真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大英帝國曾經的殖民史和商貿往來,你也很難否認這一本厚厚的「世界史」仍然帶有強烈的英國視角。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上海站開幕前對大英博物館策展人貝琳達·克裡勒進行了專訪,特別談及她眼中物的客觀性以及大英博物館如何面對其藏品的來源問題,還提到了「乾隆御題詩玉璧」未能來華展出。 

展覽現場的劉易斯棋子(海象牙,約公元1150—1175年,發現於劉易斯島,可能制於挪威)

澎湃新聞:經歷了九站,展覽是一直在變化中還是說基本遵循原來的樣貌?

貝琳達:

我們儘可能使每個展覽都保持一致,因為整個大英展的中心思想是為了展示一種全球性的敘事,所以我們儘量不做過多改動。但是,有幾件展品本身非常精細和脆弱,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公開展出,於是我們不得不尋找可能的替代品。當然,唯一一直在變化的就是第101件展品,每次由當地的博物館選出。而這往往很有趣,看到當地的博物館將什麼作為現代生活的代表。

上博展出的二維碼由此次展出的大英百件文物組成,亦是一件藝術品。

澎湃新聞:在巡展過程中,每一次當地的專家有沒有提供特別的建議,特別是針對來自他們本土的一些文物?

貝琳達:

肯定有,外部專家的見解對我自己以及大英博物館來說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他們或者給我們的展品提出反饋意見,或者讓我們更深層地理解此次展覽。比如說在某一站中,一位對爪哇皮影戲頗有研究的觀眾就向我們指出,展品中的一件皮影戲表達的應該是爪哇文化中的某個形象。

爪哇皮影戲偶

澎湃新聞:上博的專家有沒有就來自中國的展品提出他們的建議呢?

貝琳達:

他們倒是沒有給出一些替代性的建議,不過他們在自己的館藏中找到了一些與展品有對應關係的物件,這在我看來非常有意思。他們不僅收藏有精美的中國藝術品,還有許多亞洲其他地方的物件,因此,許多在上博的藏品可以與此次大英展的展品被一同觀看。

六博俑

澎湃新聞:展覽脫胎於BBC最初的廣播節目和書籍,在這兩種媒介中,展品的信息得到了非常豐富的闡釋,你是如何轉換到更加簡練的展覽語言?

貝琳達:

你說得很對。在廣播節目中,每件物品都有將近15分鐘的時長對其進行全面闡釋,而在展覽陳設中這是無法實現的。我們只能儘可能地提供不同層面的信息。比如單元導言展開了宏觀的歷史背景,而部分展品會有更加深入細緻的解釋,以挖掘出那個時期最為重要的現象;其他展品也都會有內容豐富的展籤。所以說我們會將信息以不同層次來進行呈現,而別的輔助方式,比如影像、語音導覽,當然還有圖錄,都會以不同的形式來傳遞展品蘊含的內容。儘管如此,你說的沒錯,廣播節目和書的信息內容會更加豐富。

展品印加金羊駝後的標註印加帝國鼎盛期的版圖

希伯來星盤

澎湃新聞:展覽的初衷是希望在文字述史之外提供另一種解釋,我的問題是,物質的敘述就一定更加客觀嗎?或者說,它們足夠客觀了嗎?

貝琳達:

你說物質本身可能也沒那麼客觀,這沒錯,但是它們的存在有時可以講述事件的另一面。因此,我們為什麼沒有更加依賴於書寫的歷史是希望對地球上的不同文明一視同仁,因為通常來說被敘述最多的總是歐洲和亞洲,而世界的其他角落卻可能因為文字的匱乏而不為人重視。

貝寧飾板:奧巴與歐洲人,1500-1600年,奈及利亞貝寧城

一個絕佳的例子是貝寧飾板中,它描繪的是歐洲商隊與西非王國進行交易的場景。我們過去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但都是通過歐洲留存的檔案,站在歐洲人的視角,他們對於自己的貿易對象往往採用貶損的態度。但是在貝寧飾板中,視角就是截然相反的,展現的是貝寧王國如何看待來自葡萄牙的商人。你大概能感覺到,他們對於來訪者的態度其實和對方差不多。而且這塊飾板應該是當時很好的宣傳工具,將國王描繪成高大威武的形象,而歐洲來訪者只是國王后面空洞而渺小的兩個頭像。

澎湃新聞:可以說這像是對書寫歷史的補充嗎?

貝琳達:

是的,是一種平衡吧。

澎湃新聞:這也是為什麼你此前在北京接受採訪時曾特別提到,這個展覽呈現的是「一種世界史」(a history),而非「世界史」(the history)。

貝琳達:

沒錯。首先這是某種歷史是因為它並不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全面的展覽,畢竟我們只選取了100件展品。從另一方面來說,每一件展品都僅僅訴說了它們的歷史,而那僅僅是歷史的一個面相。

亞述士兵浮雕石板

澎湃新聞:展覽最初設置了一個只有一件藏品——佘盆梅海特內棺的序廳,展品本身已經被說得很多了,把這件單列出來是不是表明整個展覽的中心思想是關於人類歷史從古至今的溝通與交流呢?

貝琳達:

部分是吧,其實把佘盆梅海特內棺放在序廳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時序,而是為了展現從實物中獲取信息的不同方式。那麼佘盆梅海特內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它外部裹覆的文字和象徵性圖像可以顯示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以及棺木主人的信息。除此以外,現代的分析方法,比如CT,掃描過館藏的木乃伊之後,甚至能讓我們看到死者的身體纖維位置,從而推斷出她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這裡真正要說明的是知識如何進步,以及如何通過這些遺留物找到理解過去的新方式。

公元前600年的埃及佘盆梅海特內棺

澎湃新聞:大英博物館能夠以一己之力形成這樣一個宏偉的以物述史的展覽,壯觀之餘,其實和大英帝國曾經的殖民歷史是不無關係的。而關於那段歷史和文物歸屬的問題至今仍是十分敏感的,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貝琳達:

我想這個問題是過去幾十年間,大英博物館和世界上許多其他的博物館越來越重視的一個問題,即它們的館藏是從何而來的。對於大英博物館來說,這是建立於大英帝國和海外殖民時代的一個機構,這是無法否認的歷史。

密特拉屠牛像

對於這個展覽的展品來說,其中的多數,特別是來自亞洲的展品都是在19世紀歐洲對東方藝術痴迷的那段時間通過貿易得來的,但是也有一些展品有可能是通過一些其他手段獲得,對於這些展品,我們館會引起特別的重視。這其中不僅僅是針對中國的藏品,還有澳洲的、非洲的。我們鼓勵一些機構和我們接洽,告訴我們藏品的出處和起源。這是我們致力於在做的事情。

唐代劉廷荀墓的文官俑

澎湃新聞:這種敏感性對於展覽敘述是一種局限嗎?

貝琳達:

我們在這個展覽中沒有包含任何有敏感性的藏品,我們在選擇物件的時候會非常審慎注意它的正當性,不去觸及文化敏感的地方。大英博物館非常幸運能夠擁有百科全書式的館藏,這當然繞不過大英帝國的拓展和英國商人在探索世界時,不斷將各地的物件收集帶回倫敦,這些行為可能在當時稀疏平常但在今日卻沒那麼容易被接受,而我們要面對和接受的是這種文化的變化和敏感性。確實,這對大英博物館以及世界各地很多其他擁有百科全書式的機構來說都是個很大的問題,我們需要認真對待它了。

阿拔斯王朝後宮壁畫殘片

澎湃新聞:有沒有哪件廣播節目裡的藏品因為這一問題沒有來到中國的?

貝琳達:

是有一件乾隆皇帝題詩的玉璧沒有來,它確有出處,但是這件藏品是大英博物館在頤和園被毀時入藏的,我們認為如果來展出的話可能會引起,怎麼說呢,負面的宣傳。儘管並不能肯定這件物品就是從頤和園掠奪而來的,但是因為它來自於那個時間段,也很有可能曾經屬於頤和園。這是我們需要與中國政府和中國博物館進一步研究和討論的,但是暫時它還不能夠過來展出。

乾隆御題詩玉璧 圖片來源:BBC大英百物介紹頁面

澎湃新聞:展覽的下一站在哪兒?

貝琳達:

在上海展覽之後,會回到大英博物館進行維護並更新文字標籤,然後在2018年到法國展覽。

【展覽信息】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

時間:2017年6月29日-2017年10月8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第二展廳(上海市人民大道201號)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展廳地形圖

【延伸閱讀】九個單元的濃縮歷史

展覽連同序言部分在內共分九個單元:

序言

序言部分僅有一件展品,即一套屬於古埃及女貴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這個製作於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初看起來和人們常見的古埃及木棺並無二致,但是經過分析研究人們發現,它的全部材料都來自埃及以外的地區:木料來自於黎巴嫩,黃金來自努比亞,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瀝青來自兩河流域。這個普通的木棺試圖向觀眾表達,在早期文明時代,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合作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第一單元:開端(200萬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

250萬年前,第一批工具被人類祖先在非洲製作出來,從此與我們建立起聯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古老文物——奧杜威石質砍砸器,就是這些工具之一。人類的祖先利用這些工具切割動物軀體,砸碎動物骨骼,以獲得營養豐富的骨髓,令其他食肉動物望塵莫及。得益於對這些工具的使用,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壯,大腦也愈來愈發達。工具伴隨人類走出非洲,進入包括美洲在內的新世界。大約1萬年前,在末次冰河時代結束後,世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遊牧的狩獵者發現了種植穀物和馴化動物的方法,逐漸轉變成定居的農人。定居生活需要各種不同的物品,工具使農業成為可能,也讓生存更容易。公元前6000年的鳥形石杵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人類如何通過加工有毒食物從而拓展了食譜範圍,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地區的環境。

奧杜威石質砍砸器

鳥形石杵

這一部分中的許多物品既精美又實用。很明顯,人們很早就渴望製作精美物品,甚至在末次冰河時代,就已經開始繪畫和雕刻。在此後的上千年時間裡,人們為製作美觀而實用的器物絞盡腦汁,尤其青睞玉石這類珍稀物質。本單元中的部分展品,將揭示人類現有生活方式的諸多方面在公元前2500年前即已落地生根,並共同講述人類及其創造物深邃複雜而又激情四溢的故事。

第二單元: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

定居農業形成之後,人類社會發生的最重大變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國家的出現。在東亞、南亞、北非和中東豐饒的河谷地帶,人們第一次以超過幾百人的規模聚居在一起。進而,新的生活方式引發了器物的革新。人口眾多的大城市需要加強管理,文字應運而生。早期文字多書寫在竹子等易碎的有機物質上;而在中東地區,文字則被印在泥板上,許多得以保留。文字不僅用於記錄,很快又得到更多創造性應用,在那些泥板上還發現了早期文學作品。公元前7世紀的「大洪水」記錄板,用楔形文字書寫了人類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的部分篇章,其內容與《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極為相近,而時代則比後者早400年左右。

印度文明印章,公元前2500-前2000年,出土於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拉帕

許多遺物發現於新城市中心,表明商業網絡已經連接起城市與國家。金屬冶鑄這門新技術使人們最終創造出複雜的青銅和黃金製品。伊拉克南部烏爾王陵出土的王后豎琴上,就鑲嵌著青銅和黃金裝飾。

王后豎琴

第三單元 權力與哲學(公元前700—公元100年)

在大型中心城市建立之後,許多邦國開始眺望邊境以外的世界。依靠領導威權和軍事力量,一些城市和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逐漸膨脹成帝國。在辛納克裡布國王統治時期,亞述帝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元前700左右的亞述浮雕,就是這個帝國強大的象徵。與此同時,徵服了埃及的古實王國奉行文化拿來主義政策,吸收了許多埃及傳統,包括建築、宗教和喪葬習俗。公元前644年的塔拉哈卡「沙伯提」雕像,表現了這一主題。

亞述士兵浮雕石板

第四單元 儀式與信仰(公元1—800年)

縱觀世界與歷史,不同的宗教都藉助器物使人靠近他們的神。這一單元中的器物均與信仰和社會儀式有關,其中許多是隨葬品,引導我們直接面對當時社會的信仰和夢想,幫助我們理解那些消逝已久的儀式的複雜性。

薩珊國王狩獵盤,公元309-379年,可能制於伊朗

儀式性球賽腰帶,公元100-500年,墨西哥韋拉克魯斯

隨著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西歐的器物上開始裝飾新的宗教符號,曾經流行整個帝國的舊信仰開始衰落。與此類似,在中東地區,新宗教的出現導致了地方信仰的消失。隨著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基督教,尤其是最終改變整個地區宗教版圖的伊斯蘭教的到來,阿拉伯半島上曾存在的數百本土神靈被遺忘了。公元2至3世紀的阿拉伯銘文青銅手,展現了伊斯蘭教到來前葉門地區獨特的宗教信仰。

阿拉伯銘文青銅手

第五單元 貿易與侵略(公元300—1100年)

公元800年左右,中東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被兩個超級大國控制,分別是中國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蘭阿拔斯王朝。他們支配著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上的巨額貿易;依靠商人和駱駝組成的商隊,香料和絲綢等奢侈品得以在絲路上流通。因為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持續高漲,這類貿易活動在中世紀早期達到鼎盛。公元4世紀製作的霍克森胡椒瓶,其珍貴的材質和奢華的裝飾,表明香料在中世紀西方有著怎樣的價值。

霍克森胡椒瓶

同時,另一個複雜的貿易網絡也興盛起來,即以印度洋為中心,依靠季風和眾多港口,將數千英裡內的不同國家聯繫起來的海洋貿易網。無論在陸路絲綢之路還是在印度洋,人口和貨物的流通並無限制。

在西歐,野蠻入侵與和平聯盟改變著政治版圖。藉助這兩個策略,查理曼大帝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第一次統一了大部分歐洲,並引領了一場匹敵古羅馬文明的文化復興。在歐洲其他地區,憑藉土地和白銀,斯堪地那維亞的維京人變得富有。維京人既是作為廣為人知的入侵者,也是幹練的商人,他們逐步建立起西起北美、東到撒馬爾罕的貿易網絡。

第六單元 變革與適應(公元900—1550年)

公元900至1550年是一個在藝術和技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時期。世界範圍內,從經濟學到天文學等各方面的發展促進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創製。本單元探討一組中世紀的文物,有的體現了新理念;有的則通過對舊器物與舊技術的革新以適應新時代的變化。

丟勒的《犀牛》,公元1515年,德國紐倫堡

這一部分中的許多器物表明:人們需要製作美麗的器物以表達宗教信仰。在西歐,基督徒們製作裝飾繁複的鎏金聖像,作為通向天堂的窗口。在墨西哥,一件神秘的女神雕像講述了宗教的變化,也揭示了阿茲特克人與其鄰人瓦斯特克人之間的文化聯繫。

中世紀也是一個巨大創新的時代。燒造於中國元代的青花瓷主要用於出口中東市場,之後才逐漸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的藝術品。

元青花瓷盤

第七單元 邂逅與連結(1500-1800年)

16世紀,歐洲的探險家成功環繞地球一圈,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旅行。在這個世界歷史的轉折時期,此前毫無聯繫的區域文化被緊密連結在一起,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時代開始了。

探險通常導致對資源和人力的攫取。從此,歐洲人開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深刻影響了世界各地。帝國主義帶來貿易和經濟的擴張,還導致了空前規模的奴役和掠奪。本單元的一些展品講述殖民壓迫下的悲慘故事,介紹發生在中南美洲的殖民活動,這些活動使西班牙成為現代世界早期最富有的帝國,卻毀滅了當地社會。

貝寧飾板:奧巴與歐洲人,1500-1600年,奈及利亞貝寧城

歐洲的科學家和探險家,比如約瑟夫·班克斯和詹姆斯·庫克,推動了文化轉型,並永久改變太平洋地區的生活方式。環球紀念章,就是紀念英國德雷克船長繼麥哲倫之後進行的第二次環球航行。對於夏威夷等海島的居民來說,歐洲人是數百年來登陸的首批陌生人。他們到達海外也使基督教通過傳教士和皈依者傳播開來,並帶來一種新的洲際貿易,其商品是宗教用品,用各地貴重原料製成,例如印度的象牙。

彼此陌生的文化不期而遇,既有成果,也有衝突。在貝寧(現在的奈及利亞),奧巴(貝寧的國王和精神領袖)和他的臣民從與葡萄牙人的貿易中獲利;而在北美洲,歐洲人與土著社會之間的友好貿易卻迅速讓位給爭奪土地和資源的暴力戰爭。在世界其他地區,政治版圖的改變,或促成妥協和融合,或引發分裂和戰爭。在爪哇,新宗教興起的同時,舊傳統仍在延續;而在歐洲,宗教矛盾和教派分歧則導致了數十年的激烈衝突。

環球航行紀念章

第八單元 我們創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19世紀,一場工業革命席捲了歐洲和美國,其標誌是工廠及大規模生產的誕生。歷史上第一次,從茶具到徽章,大多數物品都能以較低成本被大規模生產出來,並為個人所有。為滿足新興工業對原材料的需求,複雜的國際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並導致新興經濟、政治強國的出現。這是一個歐洲帝國的時代,殖民統治遍及全球。

20世紀是一個矛盾衝突和社會變革空前激烈的時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碰撞不斷加劇。世界各國反抗殖民統治,歐洲戰爭引發了兩次前所未見的世界大戰。對衝突的體驗深刻影響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尤其反映在藝術家和工匠製作的物品中,它們試圖清晰地講述戰爭或和解。在俄國,一場革命帶來了貧弱和饑荒,情感強烈的藝術隨之被用於蘇維埃的宣傳。在阿富汗,一件傳統手工編織掛毯適時記錄了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入侵;而內戰結束之後,在莫三比克工作的藝術家利用廢棄武器創作雕塑——母親,表達從血腥中覺醒後的強烈希望。

如今,得益於塑料和其他廉價材料的使用,人類正製造出更多的物品。同時,人們也逐漸意識到一次性用品對環境和全球資源的影響,並通過製造品表達和應對這些焦慮。2005年中國深圳生產的太陽能充電電燈代表了當下人們應對環境惡化的努力,以及對清潔能源的渴望。我們繼續環繞於傳達希望、憂患與獨創性的物品中——這些創新和有趣的物品支撐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世界與未來緊密相連。

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

在這部包羅萬象的展覽中,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引人入勝的故事,而這100件(組)展品的組合,則構成了一部絢爛多彩的世界歷史。這個展覽並非只是回顧歷史,而是肩負著通過解讀過去而創造未來的使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濃縮世界史的「大英百物展」在上海有何不同,布展現場看究竟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即將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剛剛結束在國博的展示,來自大英博物館的100件組文物自京抵滬並開始布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今天在現場發現,全球巡展到第9站,這號稱「百物」的100件組文物,或許將在上海博物館以全新的形式講述這同一個關於人類的故事。
  • 「大英百物展」謝幕,38萬多人次觀展,最長排隊時長6小時
    10月8日晚9時30分,隨著上海博物館二樓第二展廳捲簾門的緩緩拉下,為期102天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落下了帷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這一展覽觀展人數達38.4萬人次,最長排隊時長達6小時,創下了上博參觀人數之最。
  • 大英百件文物展,第101件文物為什麼是中國重返世貿籤字筆
    面對來自大英博物館的100件(套)精美文物,國博方面挑選了「2001年宣布中國重返世貿組織(WTO)的木槌和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籤字筆」作為第101件展品。國家博物館中方策展人閆志對《澎湃新聞》表示,之所以選擇這一件套文物來加入展覽,主要考慮到世貿組織是致力於消除貿易壁壘、實現經濟全球化的組織。
  • 英國開始普查奴隸制相關歷史遺蹟
    然而,英國民眾這次在參加反種族歧視抗議時,並沒有僅僅局限於現實,英國學者和活動人士指出,大英帝國的財富和繁榮,建立在奴隸貿易和殖民擴張的基礎上,這一點,在英國的歷史教科書中,並沒有深入的介紹。 大英帝國作為主力參與的奴隸貿易和殖民罪惡,從未像納粹法西斯和日本軍國主義那樣,在歷史中得到徹底的公開的清算。
  • 讀圖|「大英百物展」時間軸:從兩百萬年前的砍砸器開始
    > 6月29日,「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在上海博物館二樓對外開放。
  • 在大英博物館看中國珍寶(圖)
    國家旅遊地理倫敦12月30日訊(通訊員 沈海濱)來到英國倫敦,怎麼能夠錯過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呢!大英帝國最鼎盛時期在世界各地搜羅來的寶貝,在這裡全都免費供遊客參觀。如果你時間充裕,那就精品細賞,好好領略這跨越世界各國以及人類歷史的藏品,好好了解這些展品背後的歷史。
  • 大英博物館: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博物館,更是座「戰利品大寶庫」
    走到任何地方,當地的博物館都是小娘子的必選項,因為在我看來,這是最便捷的了解每一個地方人文歷史、物種風貌的途徑。英國之旅,自然也不能放過舉世聞名的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
  • 兒童視角的大英博物館兒童歷史繪本:《發現古埃及》
    讓孩子跟隨水下考古學家一起潛入水中,一覽四十餘件大英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大英博物館兒童歷史系列,是英國知名文化科普作者和大英博物館的合作,從還原考古發現的全過程出發,帶著孩子感知古埃及的城市面貌、語言文字、文化交流、宗教文化……附贈的場景貼紙及手工製作圖紙,更讓孩子在動手中,拓寬了人文視野。
  • 故宮院刊︱霍宏偉:大英博物館藏漢代人像磚柱探微
    1942年,英國大英博物館入藏一件中國漢代人像空心畫像磚柱(以下簡稱「大英人像柱」),編號為「1942,1010.1」,傳其發現於河南鄭州,由約翰·斯帕克斯公司資助購於英國藝術基金會(The Art Fund)。筆者尚未見到有學者對這件人像柱進行深入探討。
  • 大英博物館展木乃伊新發現:公元700年女人有文身
    大英博物館展木乃伊新發現:公元700年女人有文身   英國大英博物館將舉辦一場名為「古代生活:新發現」的木乃伊展覽。
  • 國外10大博物館景點,大英博物館僅第三,美國多個上榜
    冬宮博物館是歐洲最富氣勢的博物館之一,現在佔據了帝國冬宮和附近的建築物。宮殿本身就是一個奇觀,其眾多的收藏和展覽使該博物館成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博物館之一。您可以驚嘆於偉大的埃及收藏或古典收藏,以及希臘和羅馬時期的雕像。當然,世界上也有一些最著名的畫作,冬宮藏品包括提香、維羅尼斯、萊昂納多·達文西、拉斐爾、貝拉斯克斯和埃爾·格列柯等大師的作品。
  • 大英博物館的萌神盲盒,萌趣十足,經典時尚,開運又招財!
    原標題:大英博物館的萌神盲盒,萌趣十足,經典時尚,開運又招財!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形容大英博物館,那麼非「寶藏」莫屬。  館內藏品超800萬件,足足覆蓋了人類200萬年歷史和7大洲的文明,藏品種類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每年都能吸引超600萬人前去參觀。
  •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文殊菩薩像》
    年代:唐(9世紀)名稱:文殊菩薩像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材質:設色絹本尺寸:高:39.5釐米 x 寬:14.5釐米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編號:1919,0101,0.137 Ch.xxvi.a.007
  • 帶你走進大英博物館,欣賞一下珍品|玉器|瓷器|元青花|青銅_網易訂閱
    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又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還收藏了來自中國的書畫、古籍、玉器、陶器、青銅器、雕刻品等珍稀國寶3萬餘件,珍品如山。
  • 大英博物館攜手Hello Kitty打造「埃及奇趣探險體驗館」
    大英博物館盛邀Hello Kitty一起穿越回古埃及2019年正值大英博物館建館260周年和Hello Kitty45周年之際,來自英倫的Hello Kitty小姐受邀來到大英博物館參加生日派對,並參觀了大英博物館知名的埃及館。
  • 一戰後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無以為繼
    從1913年~1920年,英國貿易逆差增加了145%,嚴重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導致英鎊在1920年被迫脫離了金本位,到1921年被市場普遍看空的英鎊匯率也只剩下其法定含金量的79%而已!  在鋼產量方面,美國是英國的4.6倍,而美國的煤炭產量則是英國的2.5倍!英國僅僅在棉紗錠數方面保持了一訂的數量上的優勢,但是其質量和技術水平卻已經嚴重落後。此時美國的商船隊總噸位比英國多1/3,在貿易方面,此時的英國已經不得不依賴來自美國的產品輸入,英國的貿易逆差幾乎和美國的貿易順差一樣多!
  • 走進全球最受歡迎的五大博物館!用文物的前世今生喚醒我們對歷史的...
    現在小駝就帶大家共同來了解一下這五大最受歡迎的博物館吧~法國巴黎 | 羅浮宮博物館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羅浮宮被譽為巴黎的心臟,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1793年正式作為博物館開放,它主要收藏了世界上1860年以前的藝術作品與考古文物。截至2019年,羅浮宮也是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喲!
  • 眼耳手口齊上陣 原來博物館這樣打開可以很"好玩"
    上海博物館的木版年畫刻印、竹編編法體驗;蘇州博物館的片石假山蘇繡製作;安徽博物院的「青銅上的精靈」青少年體驗活動;南京博物院的古籍修復體驗……各式各樣趣味十足的體驗式互動活動非常直觀地向觀眾傳遞著一個信息:博物館,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看展覽的地方,通過親身體驗,觀眾可以對文物本身和文物歷史背景、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而這已然成為博物館傳播「教育」價值非常重要的一個載體。
  • 認識威尼斯雙年展上的女性藝術家和策展人
    另外也不乏負責組織策劃並擁有傑出才能的女性策展人:憑藉自身的努力成為數次雙年展指導人的 Katerina Gregos,此次則負責克羅埃西亞的展出;還有身為作家與製片人的 Nana Oforiatta Ayim 領導及組織迦納首度的展覽。 在今年雙年展國家館的 87 個參展組合中,有 17 組是女性的策展人和藝術家搭檔合作,其中有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德國和阿根廷等地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