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渡瀘
1950年,第二野戰軍18軍向西康進軍,揭開了解放西藏的序幕。18軍是進藏部隊的主力,同時,雲南、青海、新疆方向也均派出了部隊向西藏進軍,從雲南方向進藏的是同屬二野的14軍126團,這是很有名的一個團,後來參加過對印反擊戰、沙甸平暴和對越作戰;從新疆進軍的是著名的進藏先遣連,隸屬2軍(老359旅)派出骨幹整編起義部隊所組建的新疆獨立騎兵師;從青海進藏的是青海騎兵支隊, 為駐防青海的1軍派出的部隊,此即軍史上的「四路向心」進軍西藏。
從康、滇、青、新進藏,當年都沒有路,部隊或劈山開道,或沿茶馬古道小徑艱難行軍,現在的進藏路線,條條國道,沒有一條不是進藏部隊當年踏出來的。其中可以注意到,從西北進藏的部隊都是騎兵。新疆方向,2軍的獨立騎兵師是專為進軍西藏,改編新疆國民黨起義的騎兵部隊組建的,因尋路穿越崑崙山極度艱難,給養難以保障,只能派出一個先遣連進入西藏阿里。從青海進藏的1軍,也只能組成一個600多人的騎兵支隊,自帶補給,穿過雪山冰原,配合18軍發起昌都戰役。從這兩個方向進藏,除了崇山峻岭,還有大面積廣袤的荒原,要快速機動,還要攜帶全部給養,只有使用騎兵。對西北地區特別是青海和新疆來說,好馬自然不缺,但是從陝甘寧走向大西北的一野,這時只有總部有少量的建制騎兵,組建騎兵需要時間,所以只能派出有限的兵力實施戰略配合,這也是一野無力承擔進藏任務而由二野從川西進藏的原因。
進藏的主力部隊18軍,渡江後一路南下解放四川,進軍時,要通過位於橫斷山脈的康區,再渡過金沙江入藏,一路上雪山峽谷連綿,高原跋涉,異常艱辛,不適合大規模的騎兵運動。部隊中除了供幹部騎乘和馱載裝備給養的騾馬,沒有騎兵,但在擔負偵察、前衛、搜索及追擊、搶佔要點等任務時,在對方騎兵的快速機動力面前非常被動。昌都戰役發起前,曾有兩個團的偵察兵渡過金沙江,都吃了藏軍的虧,因遭遇對方騎兵後撤不出來,犧牲了十幾個戰士。前衛師的吳忠師長作戰經驗極其豐富,深感提高偵察分隊機動性的重要,他一發火,下了一道命令:去買馬,師偵察連改成騎兵。
藏馬相對於青海馬,個頭上要小,但高原適應力強,要買到適合軍用的好馬,沒有當地的關係很難辦到,但是解放軍卻是例外,這得益於正確的統戰政策和民族政策。
因為在玉隆,當地最有勢力的大頭人叫夏格刀登,康區有名的「康巴三傑」之一,勢力非常大,他擁護解放軍,他讓管家發句話,附近的藏民把馬都牽來了,讓偵察連隨便挑。馬幾歲口,前檔多寬,腿細不細這些,解放軍不會看,管家是大行家,他幫著挑好後,還親自騎上試一圈,然後直接定價,根本不讓還價,也沒有人敢跟他講價,給連長挑的一匹好馬才120塊大洋,弄的偵察連都不好意思。以後到了拉薩,有人賣三塊牛糞給解放軍也要價一塊大洋,呵呵,這些人是故意整解放軍呢。對比非常鮮明。
52師偵察連是吳忠師長重點培養的連隊,人員都是各團的戰鬥骨幹,抗戰前期就入伍的老兵一點一大堆,裝備也是全師最好的。但要幹騎兵,別說馬術,很多人上馬都得從頭學,藏民的馬騎得特別好,就跟人家學。這種本事,想要藏民認真教,不是有個虛心的態度就能學到,得讓對方看重你。好在機會就在眼前,這個管家不僅馬騎得好,還特別愛玩槍,康巴漢子尚武是當地民風,都喜歡比武。他看到解放軍手裡的美制裝備,非拉著戰士比槍法,他們對槍法非常看重,先在遠處放一塊銀元,他把杈子槍一架,啪地一槍打飛了,然後看偵察兵打,老兵上來就是立姿無依託,卡賓槍一抬銀元也飛了。管家興致來了,竟叫了一個下人,頭頂茶碗站在遠處,還要再比,當年的農奴制社會,就是這種狀態。解放軍趕忙勸說:使不得使不得,你的槍法好,教教我們騎馬吧。他也知道解放軍是恭維他的槍法,這才認真教騎馬。
夏格刀登擁護解放軍自有淵源,當年紅四方面軍經過這裡,夏格刀登帶人攻打紅軍,受傷被俘。四方面軍不僅放了他的人,還把他的傷治好,夏格刀登很受感動,不僅不和紅軍作對,而且給紅軍送了很多糧食和牲畜。當時四方面軍已經很困難了,朱德總司令臨行曾贈送他一面錦旗,並承諾紅軍一定會回來。解放後,他擔任西康軍管會副主席,是西南局、西南軍區領導的座上貴賓,18軍從康北這個方向進藏,就是因為有夏格刀登,在以後的進軍中,夏格刀登僅犛牛就拿出了1萬多頭,始終全力支持部隊進藏,貢獻非常大。辛苦大家養成點點點的習慣,謝謝。
昌都戰役是噶廈地方政府在英國勢力慫恿下發生的,當時集中了八個代本(團)的藏軍,企圖阻止解放軍過金沙江。為了把藏軍主力圍住,進攻發起前,吳忠派騎兵偵察連遠赴青海玉樹,會合青海騎兵支隊,奔襲類烏齊和恩達,利用騎兵的機動能力來截斷藏軍的後路,又是我軍一貫擅長的迂迴包抄打法。
青海騎兵支隊是1軍抽調軍騎兵團的精華組建的,和18軍一樣,配備的是1軍最好的裝備和戰馬、最好的給養,全支隊600多人,1200多匹馬。主席電告軍區,專門叮囑要選調一些藏民隨隊進發。偵察連與青海騎兵支隊在玉樹會合後,因為來自兩個野戰軍,就搞了場聯歡,高原上也沒什麼可娛樂的,只能搞搞馬術表演。一野的都是老騎兵,馬的個頭大,馬上射擊、斬劈,戰術動作很紮實,52師偵察連自愧不如,在以後的行軍中,騎兵支隊為了照顧偵察連,讓他們跟在後面。兩部分騎兵的乾糧也不一樣,青海騎兵帶著牛肉乾,52師偵察連帶的有蛋黃粉,蛋黃粉是四川專門為18軍生產的,鐵筒包裝定量配給,都是當年最好的野戰食品。
騎兵支隊一路疾進,跨越三省,繞開藏軍防線直驅昌都後方。最累的時候,一天只休息兩個小時,還是為了餵馬,馬上睡覺摔下來的還算好的,馬跑垮了的就要掉隊,快到目的地前,青海騎兵支隊的行軍隊列裡,只剩一百多騎兵,身後跟著一百多無馬騎兵,仍然在拼命跑。52師偵察連跑垮的馬倒不多,因為藏馬更適應西藏的環境。這時,52師154團也過來了,就是以後對印反擊戰斃辛格擒達爾維的那個團,人員也跑掉隊了三分之一,那時是明碼用暗語聯繫,師長吳忠在電臺裡對54團大叫:「你們兩條腿的,必須給我追上前面那些六條腿的!」
在向藏軍衝擊時,偵察連下馬以火力掩護,青海騎支的騎兵乘馬衝擊,在戰役發起前按時佔領了恩達,藏軍的後路被斷,正面部隊發起攻擊後藏軍全部投降。解放軍以僅傷亡114人的代價,斃、傷、俘藏軍5700餘人,取得完勝。順便說一句,被騎兵活捉的藏軍中,有一個英國間諜,就是上面照片中的這個外國人,當時的公開身份是噶廈政府派駐昌都的電臺臺長。
1949年,大批的英國特工從印度湧入西藏,羅伯特·韋伯斯特·福特就是其中一員。他們的任務是煽動西藏獨立,讓西藏成為大英國協的一員。
潛入西藏後,公開身份是「貿易代表」的福特很快成為噶廈政府的座上賓。1950年4月28日解放軍18軍的154團到達了甘孜,6月28日又進至德格,距離西藏軍隊的控制範圍已只有60公裡。於是,英國當局指示福特前往昌都,就近觀察局勢。於是他以噶廈政府派駐電臺臺長的身份來到昌都。
7月13日,福特帶著一臺交流電機,一部電話,到達昌都,開始了他在西藏最後的情報工作。他以地質勘探為名,收集礦石樣品、植物標本,以及一切政治、軍事、地理、人文情報。
當時甘孜白利寺的大活佛格達與朱德、劉伯承等在紅軍長徵時就相識,他主動向154團提出:去說服噶廈政府和談。然而格達活佛到達昌都還沒10天,就中毒而死,下手之手正是福特。福特毒死格達活佛,正是為了完成英國政府給他的任務:全力阻止西藏與北京和平談判。
福特被解放軍活捉後押到重慶,判處了十年徒刑,在1955年提前釋放並驅逐出境。返回英國後,1956年福特被任命為英國外交使節,出沒於越南、印尼、美國、摩洛哥、安哥拉、瑞典、法國等地,最後在日內瓦擔任英國總領事。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香港回歸談判中,這個福特是英方駐港撤軍軍事顧問代表,1997年香港回歸儀式上他還專門跑回來參加。
解放軍18軍52師進藏後,因當時西藏形勢特殊,部隊全力修築康藏公路,並開展生產自救,解決糧荒問題。18軍組建過一個騎兵支隊,還組建過一個騎兵為主的藏民團,都留在康區了。西藏全面平叛始於1959年,在此之前的1958年,與西藏平叛密切相關的甘青南平叛即已開始,騎兵發揮重要作用,也正是在這一時間和地區。
從甘南來說,早在西北解放戰爭結束前,進軍甘青新的一野部隊,為了剿滅青海馬家軍的殘餘叛亂和匪患,各軍都成立了騎兵團,這是西北廣闊的草原、戈壁、荒漠決定的,也是敵人的作戰特點決定的,騎兵的作用無可替代。如1軍的騎兵團參與平息馬家軍殘部叛亂,1軍入朝參戰後,騎兵團留下來繼續剿匪;2軍的騎兵團在南疆參與了堵截烏斯曼餘部的戰鬥;3軍的騎兵團收編了國民黨軍唯一的一個駝兵團,活捉了新疆的烏斯曼;6軍的騎兵團在北疆參與了大規模剿匪,平息馬家軍騎五軍的叛亂。這時的西北個野戰師的偵察連也多是騎兵,各軍分區還有騎兵大隊。查閱甘青平叛的作戰序列可以看到,騎兵部隊所佔的比例相當大。步騎混編,多路進擊,步兵守點,騎兵追剿,是剿匪平叛主要的作戰方式,因地形複雜環境惡劣,還要經常依靠航空兵空投給養,所以才有飛機給騎兵投馬料的戰場奇觀。
青海解放時,當地的頭人問1軍廖漢生政委:你們有沒有三千騎兵,要是有,我就聽你們的。騎兵的作用可見一斑。
最典型的是1953年,馬步芳的叔父馬良叛亂,接收蔣方空投武器和特務,竄擾甘青川邊,是大陸僅存的一股政治土匪,當地部隊多次進剿未果,軍委緊急從內蒙調騎兵第一師入甘,騎一師的前身是大青山騎兵支隊和陝甘寧聯防騎兵旅,長期轉戰在內蒙古地區,是我軍歷史最悠久的一支騎兵部隊,該師經鐵路長途輸送,下車上馬,急行軍數日,長驅直入甘南黃河彎曲部,馬良匪幫猝不及防,情報失靈,被騎1師打個正著,主力被殲,馬良受擒, 這個囂張的「陸上臺灣」就此覆滅。騎1師此後長期駐防隴原,在1958年平叛中,和步兵11師步騎協同並肩戰鬥,同為甘青南平叛的主力部隊,也是當時全軍唯一的一個建制騎兵師。
一野各軍留在甘青兩省的騎兵團,均改編為蘭州軍區各獨立騎兵團,加上騎2師的兩個老騎兵團(即騎1師1947年率先渡黃河進入西北的兩個團,歸一野指揮),共有七團之多,全部投入了甘青平叛。解放蘭州時,配屬給一野的華北19兵團,還帶來了整編傅作義部騎4師而來的騎兵第6師。當年19兵團入朝參戰時,騎6師沒有去,也留在了寧夏負責平叛,這個師是傅系騎兵的頭等主力,抗戰時參與過奇襲百靈廟、五原大捷等戰鬥,剿匪完成後縮編為團,也併入了騎1師。
在青海,軍分區的玉樹支隊,果洛支隊都是騎兵,此外,解放軍的內蒙古騎兵各師,解放戰爭中參加了遼瀋和平津兩大戰役,抗美援朝時為志願軍大量輸送戰馬,訓練新馬,其中一部改為火箭炮兵直接入朝參戰,後縮編為內蒙古軍區13、14團,也於1958年甘青平叛時調赴青海參戰。該部是一支騎兵勁旅,蘭州決戰前,準備調赴西北與馬家騎兵打野戰,官兵早就聽說馬家軍驕橫自大,當時厲馬秣兵,求戰欲望強烈,準備和馬家軍一較高下,只是馬家沒有野戰企圖,在城市攻防戰中覆亡於蘭州。蒙騎這兩個團在藏北參加了多次大規模平叛戰鬥,直到平叛結束歸建。當時的甘青草原上,基本上全軍的建制騎兵都到了,蒙古馬、三河馬、山丹馬、門源馬、大通馬、河曲馬、藏馬、伊犁馬齊聚高原,萬馬嘶鳴縱橫飛馳,是一場極為壯觀的騎兵大會戰。
甘青平叛期間,因地域遼闊,叛情嚴重,而駐防當地的兵力不足,從朝鮮戰場上剛撤軍回來的部隊也緊急調西調,其中就有丁盛的54軍,著名的「丁指」就是這時成立的。54軍下屬的兩個師在相距千裡的川藏和青藏兩個方向參戰,1958年,步兵11師,即後來對印反擊戰飛兵貝利小道的部隊,師主力正在甘南藏區平叛之際,留守甘肅臨夏(馬步芳老家)的師炮兵團,突遭當地數萬人圍攻,被團團包圍,該炮兵團拿起步兵武器投入戰鬥。可是叛匪中有相當多的馬家軍殘餘人員,戰鬥力甚強。炮兵團一時間寡不敵眾,情勢相當危急。正當叛匪向炮兵團準備發起最後總攻之時。這時朝鮮戰場下來的134師一個團正好從附近路過,他們本來是去參加甘南平叛戰鬥的,聞訊後緊急趕來,打破了叛匪的包圍圈,與炮兵團會合。步兵的趕到讓解放軍士氣大振,兩個團合兵後迅速主動出擊,堅決平息了這場想趁機在後院點火的大規模暴亂。
當時從朝鮮回來的志願軍部隊,還有61師、62師,也參加了平叛,至此,四個野戰軍都有部隊參戰。
134師的部隊進藏後,這支剛與機械化的美軍作戰過的部隊,根據藏北的地形和叛匪的特點,也組建起了騎兵,同樣是以偵察連為主,抽調骨幹編成騎兵大隊,作為步兵的前衛尋殲叛匪,作戰中,經常因騎術不精攆不上對方,也經常步騎脫節,失去戰機,好在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官兵的軍事素質過硬,還是打出了一些經典戰例。134師騎兵大隊的一個中隊,縱馬追擊,在索臺地區緊緊咬住一夥叛匪不放,最後從兩翼包抄,將這四十多名叛匪壓在山坳裡聚殲,正在打掃戰場時,周圍的山上突然槍聲大作,五百多騎叛匪瞬間而至,從四面包圍了他們,對方火力相當猛烈,是得到了美國空投武器的叛匪骨幹,騎兵中隊立即佔領有利地形,向師部請求支援,前來增援的是11師32團,雖然因地形不熟,部分連隊沒有趕到指定位置,該團還是給叛匪來了個反包圍,並命令各營以新編成的騎兵突擊隊為前鋒,迅速向叛匪發起猛烈進攻。
這時騎兵中隊向外打,32團往裡攻,叛匪分出少部兵力向外阻擊,集中力量向騎兵中隊猛撲,力圖迅速吃掉騎兵中隊,再尋隙衝出包圍,騎兵中隊極其頑強,連續打退了叛匪的五次衝鋒,這時32團各連陸續趕到,攻擊力大為增強,內外夾擊,叛匪全部被消滅,此戰騎兵中隊二十多人犧牲,85%的人負傷,老戰士、新騎兵,打出了一個成功的中心開花。
當年的騎兵,在訓練中,馬上射擊,馬上斬劈,乘馬越障是基礎訓練科目,而根據實戰需要,下馬徒步戰是重要的訓練內容,平叛戰鬥中更多採取的也是高速機動,控制有利地形以火力消滅敵人,一般由新兵在後控馬,老兵在前戰鬥。老騎兵還有很多絕活兒,鐙裡藏身等技術不用說,技術好的騎兵,比如參加開國大典的那些騎兵,還會從馬的側後上馬,即馬立在身前八步遠的距離,猛跑過去,手一搭馬背就跳上去了,這個動作叫「八步趕乘」;還很多老騎兵,遇到緊急情況時,不是先整理鞍具,而是先把鞍具扔上馬背,人隨之上馬,在控馬跑動中系好肚帶,一氣呵成非常利落,能迅速進入戰鬥狀態,非常實用。
上世紀50年代的大西北,是騎兵作為一個古老而傳奇的兵種光榮落幕前的最後輝煌,這段歷史不該為後人忘記,那種說自動火器出現騎兵就退出歷史舞臺的臆斷,是以洋為本,根本不了解我軍騎兵的重要歷史。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有自己的地理環境,必然有符合實戰需要的作戰形態,當年數萬縱馬揚刀的戰士馳騁高原戈壁,為國家統一與和平立下了大功,這是一段不可埋沒的騎兵史。
如果本篇文章使您有所收益,請長按下方二維碼給本文作者打賞和鼓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