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馬步芳的老家發生大暴動,解放軍一個團被幾萬叛匪包圍

2021-01-18 這才是戰爭王正興

作者:徐渡瀘

1950年,第二野戰軍18軍向西康進軍,揭開了解放西藏的序幕。18軍是進藏部隊的主力,同時,雲南、青海、新疆方向也均派出了部隊向西藏進軍,從雲南方向進藏的是同屬二野的14軍126團,這是很有名的一個團,後來參加過對印反擊戰、沙甸平暴和對越作戰;從新疆進軍的是著名的進藏先遣連,隸屬2軍(老359旅)派出骨幹整編起義部隊所組建的新疆獨立騎兵師;從青海進藏的是青海騎兵支隊, 為駐防青海的1軍派出的部隊,此即軍史上的「四路向心」進軍西藏。



從康、滇、青、新進藏,當年都沒有路,部隊或劈山開道,或沿茶馬古道小徑艱難行軍,現在的進藏路線,條條國道,沒有一條不是進藏部隊當年踏出來的。其中可以注意到,從西北進藏的部隊都是騎兵。新疆方向,2軍的獨立騎兵師是專為進軍西藏,改編新疆國民黨起義的騎兵部隊組建的,因尋路穿越崑崙山極度艱難,給養難以保障,只能派出一個先遣連進入西藏阿里。從青海進藏的1軍,也只能組成一個600多人的騎兵支隊,自帶補給,穿過雪山冰原,配合18軍發起昌都戰役。從這兩個方向進藏,除了崇山峻岭,還有大面積廣袤的荒原,要快速機動,還要攜帶全部給養,只有使用騎兵。對西北地區特別是青海和新疆來說,好馬自然不缺,但是從陝甘寧走向大西北的一野,這時只有總部有少量的建制騎兵,組建騎兵需要時間,所以只能派出有限的兵力實施戰略配合,這也是一野無力承擔進藏任務而由二野從川西進藏的原因。

進藏的主力部隊18軍,渡江後一路南下解放四川,進軍時,要通過位於橫斷山脈的康區,再渡過金沙江入藏,一路上雪山峽谷連綿,高原跋涉,異常艱辛,不適合大規模的騎兵運動。部隊中除了供幹部騎乘和馱載裝備給養的騾馬,沒有騎兵,但在擔負偵察、前衛、搜索及追擊、搶佔要點等任務時,在對方騎兵的快速機動力面前非常被動。昌都戰役發起前,曾有兩個團的偵察兵渡過金沙江,都吃了藏軍的虧,因遭遇對方騎兵後撤不出來,犧牲了十幾個戰士。前衛師的吳忠師長作戰經驗極其豐富,深感提高偵察分隊機動性的重要,他一發火,下了一道命令:去買馬,師偵察連改成騎兵。



藏馬相對於青海馬,個頭上要小,但高原適應力強,要買到適合軍用的好馬,沒有當地的關係很難辦到,但是解放軍卻是例外,這得益於正確的統戰政策和民族政策。

因為在玉隆,當地最有勢力的大頭人叫夏格刀登,康區有名的「康巴三傑」之一,勢力非常大,他擁護解放軍,他讓管家發句話,附近的藏民把馬都牽來了,讓偵察連隨便挑。馬幾歲口,前檔多寬,腿細不細這些,解放軍不會看,管家是大行家,他幫著挑好後,還親自騎上試一圈,然後直接定價,根本不讓還價,也沒有人敢跟他講價,給連長挑的一匹好馬才120塊大洋,弄的偵察連都不好意思。以後到了拉薩,有人賣三塊牛糞給解放軍也要價一塊大洋,呵呵,這些人是故意整解放軍呢。對比非常鮮明。

52師偵察連是吳忠師長重點培養的連隊,人員都是各團的戰鬥骨幹,抗戰前期就入伍的老兵一點一大堆,裝備也是全師最好的。但要幹騎兵,別說馬術,很多人上馬都得從頭學,藏民的馬騎得特別好,就跟人家學。這種本事,想要藏民認真教,不是有個虛心的態度就能學到,得讓對方看重你。好在機會就在眼前,這個管家不僅馬騎得好,還特別愛玩槍,康巴漢子尚武是當地民風,都喜歡比武。他看到解放軍手裡的美制裝備,非拉著戰士比槍法,他們對槍法非常看重,先在遠處放一塊銀元,他把杈子槍一架,啪地一槍打飛了,然後看偵察兵打,老兵上來就是立姿無依託,卡賓槍一抬銀元也飛了。管家興致來了,竟叫了一個下人,頭頂茶碗站在遠處,還要再比,當年的農奴制社會,就是這種狀態。解放軍趕忙勸說:使不得使不得,你的槍法好,教教我們騎馬吧。他也知道解放軍是恭維他的槍法,這才認真教騎馬。

夏格刀登擁護解放軍自有淵源,當年紅四方面軍經過這裡,夏格刀登帶人攻打紅軍,受傷被俘。四方面軍不僅放了他的人,還把他的傷治好,夏格刀登很受感動,不僅不和紅軍作對,而且給紅軍送了很多糧食和牲畜。當時四方面軍已經很困難了,朱德總司令臨行曾贈送他一面錦旗,並承諾紅軍一定會回來。解放後,他擔任西康軍管會副主席,是西南局、西南軍區領導的座上貴賓,18軍從康北這個方向進藏,就是因為有夏格刀登,在以後的進軍中,夏格刀登僅犛牛就拿出了1萬多頭,始終全力支持部隊進藏,貢獻非常大。辛苦大家養成點點點的習慣,謝謝。



昌都戰役是噶廈地方政府在英國勢力慫恿下發生的,當時集中了八個代本(團)的藏軍,企圖阻止解放軍過金沙江。為了把藏軍主力圍住,進攻發起前,吳忠派騎兵偵察連遠赴青海玉樹,會合青海騎兵支隊,奔襲類烏齊和恩達,利用騎兵的機動能力來截斷藏軍的後路,又是我軍一貫擅長的迂迴包抄打法。

青海騎兵支隊是1軍抽調軍騎兵團的精華組建的,和18軍一樣,配備的是1軍最好的裝備和戰馬、最好的給養,全支隊600多人,1200多匹馬。主席電告軍區,專門叮囑要選調一些藏民隨隊進發。偵察連與青海騎兵支隊在玉樹會合後,因為來自兩個野戰軍,就搞了場聯歡,高原上也沒什麼可娛樂的,只能搞搞馬術表演。一野的都是老騎兵,馬的個頭大,馬上射擊、斬劈,戰術動作很紮實,52師偵察連自愧不如,在以後的行軍中,騎兵支隊為了照顧偵察連,讓他們跟在後面。兩部分騎兵的乾糧也不一樣,青海騎兵帶著牛肉乾,52師偵察連帶的有蛋黃粉,蛋黃粉是四川專門為18軍生產的,鐵筒包裝定量配給,都是當年最好的野戰食品。

騎兵支隊一路疾進,跨越三省,繞開藏軍防線直驅昌都後方。最累的時候,一天只休息兩個小時,還是為了餵馬,馬上睡覺摔下來的還算好的,馬跑垮了的就要掉隊,快到目的地前,青海騎兵支隊的行軍隊列裡,只剩一百多騎兵,身後跟著一百多無馬騎兵,仍然在拼命跑。52師偵察連跑垮的馬倒不多,因為藏馬更適應西藏的環境。這時,52師154團也過來了,就是以後對印反擊戰斃辛格擒達爾維的那個團,人員也跑掉隊了三分之一,那時是明碼用暗語聯繫,師長吳忠在電臺裡對54團大叫:「你們兩條腿的,必須給我追上前面那些六條腿的!」



在向藏軍衝擊時,偵察連下馬以火力掩護,青海騎支的騎兵乘馬衝擊,在戰役發起前按時佔領了恩達,藏軍的後路被斷,正面部隊發起攻擊後藏軍全部投降。解放軍以僅傷亡114人的代價,斃、傷、俘藏軍5700餘人,取得完勝。順便說一句,被騎兵活捉的藏軍中,有一個英國間諜,就是上面照片中的這個外國人,當時的公開身份是噶廈政府派駐昌都的電臺臺長。

1949年,大批的英國特工從印度湧入西藏,羅伯特·韋伯斯特·福特就是其中一員。他們的任務是煽動西藏獨立,讓西藏成為大英國協的一員。

潛入西藏後,公開身份是「貿易代表」的福特很快成為噶廈政府的座上賓。1950年4月28日解放軍18軍的154團到達了甘孜,6月28日又進至德格,距離西藏軍隊的控制範圍已只有60公裡。於是,英國當局指示福特前往昌都,就近觀察局勢。於是他以噶廈政府派駐電臺臺長的身份來到昌都。

7月13日,福特帶著一臺交流電機,一部電話,到達昌都,開始了他在西藏最後的情報工作。他以地質勘探為名,收集礦石樣品、植物標本,以及一切政治、軍事、地理、人文情報。

當時甘孜白利寺的大活佛格達與朱德、劉伯承等在紅軍長徵時就相識,他主動向154團提出:去說服噶廈政府和談。然而格達活佛到達昌都還沒10天,就中毒而死,下手之手正是福特。福特毒死格達活佛,正是為了完成英國政府給他的任務:全力阻止西藏與北京和平談判。



福特被解放軍活捉後押到重慶,判處了十年徒刑,在1955年提前釋放並驅逐出境。返回英國後,1956年福特被任命為英國外交使節,出沒於越南、印尼、美國、摩洛哥、安哥拉、瑞典、法國等地,最後在日內瓦擔任英國總領事。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香港回歸談判中,這個福特是英方駐港撤軍軍事顧問代表,1997年香港回歸儀式上他還專門跑回來參加。


解放軍18軍52師進藏後,因當時西藏形勢特殊,部隊全力修築康藏公路,並開展生產自救,解決糧荒問題。18軍組建過一個騎兵支隊,還組建過一個騎兵為主的藏民團,都留在康區了。西藏全面平叛始於1959年,在此之前的1958年,與西藏平叛密切相關的甘青南平叛即已開始,騎兵發揮重要作用,也正是在這一時間和地區。



從甘南來說,早在西北解放戰爭結束前,進軍甘青新的一野部隊,為了剿滅青海馬家軍的殘餘叛亂和匪患,各軍都成立了騎兵團,這是西北廣闊的草原、戈壁、荒漠決定的,也是敵人的作戰特點決定的,騎兵的作用無可替代。如1軍的騎兵團參與平息馬家軍殘部叛亂,1軍入朝參戰後,騎兵團留下來繼續剿匪;2軍的騎兵團在南疆參與了堵截烏斯曼餘部的戰鬥;3軍的騎兵團收編了國民黨軍唯一的一個駝兵團,活捉了新疆的烏斯曼;6軍的騎兵團在北疆參與了大規模剿匪,平息馬家軍騎五軍的叛亂。這時的西北個野戰師的偵察連也多是騎兵,各軍分區還有騎兵大隊。查閱甘青平叛的作戰序列可以看到,騎兵部隊所佔的比例相當大。步騎混編,多路進擊,步兵守點,騎兵追剿,是剿匪平叛主要的作戰方式,因地形複雜環境惡劣,還要經常依靠航空兵空投給養,所以才有飛機給騎兵投馬料的戰場奇觀。

青海解放時,當地的頭人問1軍廖漢生政委:你們有沒有三千騎兵,要是有,我就聽你們的。騎兵的作用可見一斑。



最典型的是1953年,馬步芳的叔父馬良叛亂,接收蔣方空投武器和特務,竄擾甘青川邊,是大陸僅存的一股政治土匪,當地部隊多次進剿未果,軍委緊急從內蒙調騎兵第一師入甘,騎一師的前身是大青山騎兵支隊和陝甘寧聯防騎兵旅,長期轉戰在內蒙古地區,是我軍歷史最悠久的一支騎兵部隊,該師經鐵路長途輸送,下車上馬,急行軍數日,長驅直入甘南黃河彎曲部,馬良匪幫猝不及防,情報失靈,被騎1師打個正著,主力被殲,馬良受擒, 這個囂張的「陸上臺灣」就此覆滅。騎1師此後長期駐防隴原,在1958年平叛中,和步兵11師步騎協同並肩戰鬥,同為甘青南平叛的主力部隊,也是當時全軍唯一的一個建制騎兵師。

一野各軍留在甘青兩省的騎兵團,均改編為蘭州軍區各獨立騎兵團,加上騎2師的兩個老騎兵團(即騎1師1947年率先渡黃河進入西北的兩個團,歸一野指揮),共有七團之多,全部投入了甘青平叛。解放蘭州時,配屬給一野的華北19兵團,還帶來了整編傅作義部騎4師而來的騎兵第6師。當年19兵團入朝參戰時,騎6師沒有去,也留在了寧夏負責平叛,這個師是傅系騎兵的頭等主力,抗戰時參與過奇襲百靈廟、五原大捷等戰鬥,剿匪完成後縮編為團,也併入了騎1師。



在青海,軍分區的玉樹支隊,果洛支隊都是騎兵,此外,解放軍的內蒙古騎兵各師,解放戰爭中參加了遼瀋和平津兩大戰役,抗美援朝時為志願軍大量輸送戰馬,訓練新馬,其中一部改為火箭炮兵直接入朝參戰,後縮編為內蒙古軍區13、14團,也於1958年甘青平叛時調赴青海參戰。該部是一支騎兵勁旅,蘭州決戰前,準備調赴西北與馬家騎兵打野戰,官兵早就聽說馬家軍驕橫自大,當時厲馬秣兵,求戰欲望強烈,準備和馬家軍一較高下,只是馬家沒有野戰企圖,在城市攻防戰中覆亡於蘭州。蒙騎這兩個團在藏北參加了多次大規模平叛戰鬥,直到平叛結束歸建。當時的甘青草原上,基本上全軍的建制騎兵都到了,蒙古馬、三河馬、山丹馬、門源馬、大通馬、河曲馬、藏馬、伊犁馬齊聚高原,萬馬嘶鳴縱橫飛馳,是一場極為壯觀的騎兵大會戰。

甘青平叛期間,因地域遼闊,叛情嚴重,而駐防當地的兵力不足,從朝鮮戰場上剛撤軍回來的部隊也緊急調西調,其中就有丁盛的54軍,著名的「丁指」就是這時成立的。54軍下屬的兩個師在相距千裡的川藏和青藏兩個方向參戰,1958年,步兵11師,即後來對印反擊戰飛兵貝利小道的部隊,師主力正在甘南藏區平叛之際,留守甘肅臨夏(馬步芳老家)的師炮兵團,突遭當地數萬人圍攻,被團團包圍,該炮兵團拿起步兵武器投入戰鬥。可是叛匪中有相當多的馬家軍殘餘人員,戰鬥力甚強。炮兵團一時間寡不敵眾,情勢相當危急。正當叛匪向炮兵團準備發起最後總攻之時。這時朝鮮戰場下來的134師一個團正好從附近路過,他們本來是去參加甘南平叛戰鬥的,聞訊後緊急趕來,打破了叛匪的包圍圈,與炮兵團會合。步兵的趕到讓解放軍士氣大振,兩個團合兵後迅速主動出擊,堅決平息了這場想趁機在後院點火的大規模暴亂。

當時從朝鮮回來的志願軍部隊,還有61師、62師,也參加了平叛,至此,四個野戰軍都有部隊參戰。



134師的部隊進藏後,這支剛與機械化的美軍作戰過的部隊,根據藏北的地形和叛匪的特點,也組建起了騎兵,同樣是以偵察連為主,抽調骨幹編成騎兵大隊,作為步兵的前衛尋殲叛匪,作戰中,經常因騎術不精攆不上對方,也經常步騎脫節,失去戰機,好在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官兵的軍事素質過硬,還是打出了一些經典戰例。134師騎兵大隊的一個中隊,縱馬追擊,在索臺地區緊緊咬住一夥叛匪不放,最後從兩翼包抄,將這四十多名叛匪壓在山坳裡聚殲,正在打掃戰場時,周圍的山上突然槍聲大作,五百多騎叛匪瞬間而至,從四面包圍了他們,對方火力相當猛烈,是得到了美國空投武器的叛匪骨幹,騎兵中隊立即佔領有利地形,向師部請求支援,前來增援的是11師32團,雖然因地形不熟,部分連隊沒有趕到指定位置,該團還是給叛匪來了個反包圍,並命令各營以新編成的騎兵突擊隊為前鋒,迅速向叛匪發起猛烈進攻。

這時騎兵中隊向外打,32團往裡攻,叛匪分出少部兵力向外阻擊,集中力量向騎兵中隊猛撲,力圖迅速吃掉騎兵中隊,再尋隙衝出包圍,騎兵中隊極其頑強,連續打退了叛匪的五次衝鋒,這時32團各連陸續趕到,攻擊力大為增強,內外夾擊,叛匪全部被消滅,此戰騎兵中隊二十多人犧牲,85%的人負傷,老戰士、新騎兵,打出了一個成功的中心開花。


當年的騎兵,在訓練中,馬上射擊,馬上斬劈,乘馬越障是基礎訓練科目,而根據實戰需要,下馬徒步戰是重要的訓練內容,平叛戰鬥中更多採取的也是高速機動,控制有利地形以火力消滅敵人,一般由新兵在後控馬,老兵在前戰鬥。老騎兵還有很多絕活兒,鐙裡藏身等技術不用說,技術好的騎兵,比如參加開國大典的那些騎兵,還會從馬的側後上馬,即馬立在身前八步遠的距離,猛跑過去,手一搭馬背就跳上去了,這個動作叫「八步趕乘」;還很多老騎兵,遇到緊急情況時,不是先整理鞍具,而是先把鞍具扔上馬背,人隨之上馬,在控馬跑動中系好肚帶,一氣呵成非常利落,能迅速進入戰鬥狀態,非常實用。

上世紀50年代的大西北,是騎兵作為一個古老而傳奇的兵種光榮落幕前的最後輝煌,這段歷史不該為後人忘記,那種說自動火器出現騎兵就退出歷史舞臺的臆斷,是以洋為本,根本不了解我軍騎兵的重要歷史。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有自己的地理環境,必然有符合實戰需要的作戰形態,當年數萬縱馬揚刀的戰士馳騁高原戈壁,為國家統一與和平立下了大功,這是一段不可埋沒的騎兵史。

如果本篇文章使您有所收益,請長按下方二維碼給本文作者打賞和鼓勵,謝謝


相關焦點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1958年8月23日17:30左右,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齊發,猛烈炮擊當時國民黨控制下的金門島。這一突發的軍事行動,震驚了美國、蘇聯,乃至全世界。關於這場軍事行動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綜合分析,筆者認為此次金門炮擊戰,是中央指揮下的一次「一箭多雕、一石多鳥」的偉大決策。既有軍事鬥爭的一面,同時也有政治鬥爭的一面。
  • 1950年,此匪鑽進賀蘭山成立「黑虎軍」,聲稱三年內奪回西北五省
    1950年10月6日拂曉,解放軍寧夏剿匪部隊將賀蘭山大喜峰溝附近的一土匪老窩包圍,而此時盤踞此處的土匪們正在山洞裡睡大覺。隨著首長一聲令下,我六零炮和輕重機槍齊發,隆隆的炮聲瞬間驚醒了土匪們,他們一個個慌裡慌張地衝出山洞各自保命,四處逃竄,被我守在外圍的解放軍戰士一一抓獲。
  • 解放軍和美軍激烈交火傷亡數十人:1946年7月29日安平鎮事件發生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1946年7月29日:中國河北發生「安平鎮事件」 這個事件今天沒幾個人知道,比較敏感,各方都不想說。 其實,這就是美軍和解放軍一次交火,美軍還吃了虧,最終事件卻不了了之。
  • 當年殺害西路軍的劊子手,1958年,在曾經活埋戰士的地方被槍決
    在很多領域,由於各種原因,西路軍是一個「禁區」,這裡不多做闡述。它是由紅四方面軍的主力構成,總共2.18萬人,佔紅軍總數的五分之二。1936年長徵結束後,組織決定執行「寧夏戰役」計劃,佔領寧夏等地,從而和蘇聯聯繫。因敵情變化,紅四軍主力沒有全部渡過黃河。渡過河的紅軍組成西路軍,由徐向前擔任總指揮,王樹聲擔任副總指揮,與馬家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 10月24日,我軍強渡靖遠虎豹口,並突破了馬步青的陣地。第二天,馬步芳奉民國政府領導人的命令,指揮青海的民兵團前去增援。
  • 1960年中國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始末
    許多年後,翁慶章在體委檔案館發現,「當年主管外事的陳毅、中央書記處書記彭真等,都已經批示同意了體委『婉辭謝絕』的意見,就差正式回復甦聯了。」 沒想到,到了1958年初,事情又有了轉機。原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任體委主任的賀龍,一直對此事很積極。
  • 1948年被改變的命運:新一軍老兵回憶往事
    因為德惠之戰,尤廣才所在的團被授予 「中正團」稱號。  在尤廣才的回憶中,情形在四平戰役有了改變。「共產黨運動戰法,發動群眾發動得快,擴充兵力也快」。此外,國民黨高級將官頻繁更換,也給軍心帶來很大動搖。在尤廣才看來,除了蘇聯公開的支持外,高級將官戰鬥思想的不統一,也是國民黨失掉東北的主要原因。1948年10月,廖耀湘的第九兵團已陷入重重包圍中。「廖耀湘讓我們夜間突圍,回瀋陽。」
  • 1979年我軍宣布撤兵越南,在回撤階段,解放軍的損失到底有多大?
    在這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今天,仍然有不少地區還在發生著局部戰爭,從近些年敘利亞的內戰到伊拉克的反恐戰爭,再到葉門胡塞武裝和沙特聯軍的長年對峙,戰爭似乎離我們很近。 這場戰爭從1979年2月中旬開始到3月中旬結束,在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佔領越南北部20多座重要的城市和縣鎮,隨後在對越南北部的一些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毀壞後便撤軍越南,戰爭結束後雙方都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 此司令十惡不赦,冷血無情,卻被解放軍上將一舉動感動得說不出話...
    在國民黨軍中有一個叫張嵐峰的司令,臭名昭著,對誰都翻臉無情,連堂哥張自忠都出賣,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冷血動物。但是,當年他卻被李達上將一個小舉動深深地折服。先說說這個張嵐峰的冷血無情吧。張嵐峰,河南省柘城縣人,自幼頑劣,20歲時跑到開封投了馮玉祥,在馮手下當兵,從小兵到排長、連長,然後被馮送去日本軍校留學,學成後委任為炮兵團長。
  • 1958年炮兵學院成立,炮兵司令員擔任院長,其他領導都是什麼軍銜
    1958年7月,以軍事學院炮兵係為基礎,在河北宣化成立炮兵學院。學院的任務是培養全軍炮兵營以上的中、高級指揮員及參謀人員。炮兵學院院長由炮兵司令員、開國上將陳錫聯擔任,其他領導都是解放軍高級將領。炮兵學院的成立,標誌著人民軍隊向著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邁進。
  • 萊陽,假設不是1958年
    假設不是1958年撤銷萊陽專區,就不會有1962年萊陽、萊西兩縣分置。不難想像,萊陽現在是一座市區規模幾百平方公裡,人口超百萬的現代中等城市。1950年建立萊陽專區中心衛生院(中心醫院前身)和解放軍145醫院;1951年建立萊陽專區勞改所(煙臺監獄前身)和萊陽專區生建公司(重型機械廠前身);1952年26集團軍遷駐萊陽;1954年始建萊陽火車站;1956年建立萊陽糧食供應站(現糧食儲運站)。
  • 1948年,我軍俘虜了一個16歲國軍士兵,多年後卻成解放軍上將!
    不過,從一個當初被俘虜的國民黨士兵,最後卻成為解放軍上將的,卻不多見,而這種小說似的歷史故事,沒想到卻發生現實生活中。今天的主人公名字叫徐惠滋,1948年遼瀋戰役中,有32萬多國民黨士兵成為我軍的俘虜,其中就有徐惠滋。當然,他當時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小兵,並不是軍官,而且他加入國民黨時,還非常的年輕。徐惠滋是在瀋陽被俘虜的,因為長得高高大大,人看起來精神,而且又讀過書。
  • 1958年蔣介石和大陸聯手,「導演」了一出大戲,「騙」了世界21年
    1958年8月23日,隨著毛偉人一聲令下,福建前線的解放軍炮兵萬炮轟鳴,炮彈如暴雨般的落到了金門國民黨軍的陣地上,放眼望去,對岸的金門陷入一片火海和硝煙當中
  • 40年前,《解放軍報》「牽線」促成了這樣一段美好姻緣
    插畫:徐金鑫  2021年的1月4日,是白巨光與徐柏蓮結婚40周年的紀念日。就在這天,白巨光從廣西南寧打來電話,說他和徐柏蓮有一個心願:你如果見到《解放軍報》的同志,請代向他們問好。他說,《解放軍報》是他和徐柏蓮之間的「紅娘」。他們結婚40年了,兩人一直在心裡默默地感謝《解放軍報》,感謝《解放軍報》成就了他們的美好姻緣和幸福美滿的家庭。  白巨光的電話,把我的思緒帶回到了40年前。  1980年,我在原第38軍113師高射炮兵團政治處宣傳股任新聞幹事。3月初的一天,我到二營五連了解情況,尋找新聞線索。
  • 1960年中國人如何完成人類壯舉 從北坡首次登頂珠峰?
    翁慶章解釋說,當時西藏還有匪情,為保證安全,西藏軍區派了一個連外加一個火炮排。不僅如此,在北京時,體委還向總參謀部借用了一批槍枝彈藥。進山前,不管是運動員還是科考、醫務人員,都要進行射擊訓練,進山時,每人都配備一支手槍、一支步槍。這並非小題大做,實際上,就在偵察組進山前一個月,就有叛匪在公路上伏擊了一輛從日喀則返回拉薩的軍車,導致16名解放軍醫務工作者全部遇難犧牲。
  • 1958年,熟諳軍事的毛主席,為何提前洩密金門炮戰的消息?
    1958年8月23日新加坡,《南洋商報》發布了一則消息:金門即將發生炮戰。  金門,即是中國福建省廈門海面上的金門島,  彼時正在已敗退臺灣的蔣介石手中  ,被建設成了"反攻大陸"的前沿陣地,遍地碉堡火器,是不折不扣的前沿陣地。
  • 1958年,國民黨潛伏大陸的最後一名少將在貴州落網
    2009年7月,102 歲的鄭蘊俠走完了他的一生。臨終前他表達了最後一個沒有實現的心願——就是回到重慶校場口看看,站在歷史面前懺悔。 1907年,鄭蘊俠出生在江西一個官宦家庭,從小在四川、重慶兩地長大。
  • #歷史上的今天# 1958年8月23日,為了懲罰國民黨軍隊...
    #歷史上的今天# 1958年8月23日,為了懲罰國民黨軍隊的挑釁和騷擾,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開始警告性地大規模炮擊國民黨金門防衛部隊和炮兵陣地等軍事目標。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後,福建前線部隊奉國防部長徐向前的命令,自即日起,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 1958年8月23日,為了懲罰國民黨軍隊...)
  • 1958年炮擊金門內幕
    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