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書」鼻祖楊維楨,一個桀驁不馴的人,一種驚世駭俗的字

2021-01-09 俊東說畫

導語:古人學書,強調循序漸進、心閒手追,法則、規矩也來得多。楊維楨卻大異其趣,高唱反調。一落筆,把章草、楷書、行書三種不同的書體和筆法揉在了一起。布局散亂,字形大小懸殊參差不齊,似成無序狀態。施墨或一濃到底,或濃濃淡淡。人稱「醜書」。

楊維楨一生仕途不順,卻濟世之心不泯。

於是,心中無法釋放的塊壘,一吐為詩文、為書法、酒酣以往,筆墨橫飛。

他那種點畫狼藉,字形斜歪,矯傑橫發的寫法,透露出的是一種勃鬱沉痛的不平之氣,而這也正是人們所說的「亂世氣」在楊維楨書法中的反映。

《贈裝潢蕭生顯序》

01一生多變,毀譽交加

楊維楨生活在一個不安定的年代,經歷了元朝十個皇帝的頻繁更替和伴隨而來的動亂。在政治際遇上,他雖然既有濟世之才,又願為王輔弼,然而卻被投閒置散。在人品上,他生性率真而富於個性,又且狷狂不拘,終於得到放蕩好色的口碑。因此,他的名字總是受到毀譽交加。

楊維楨,又名維禎,字廉夫,號梅花道人、鐵崖山人、鐵笛道人、東維叟、鐵龍道人等。元紹興路諸暨州人。元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他自幼苦讀詩書,32歲考中二甲進士,授天台縣尹。本該仕途光明的他,偏偏在弊政叢生的官場如陷泥塗,入則難有作為,出則心存不甘。數十年浪跡江湖,縱情詩酒,反倒成就了他在文學藝術史上的不朽聲名。

從滿懷理想的能吏到耽好聲色的風流浪子,楊維楨後半生的生活轉向,將他從理想的生活故道中拋擲了出來,他的內心陷入極度的矛盾痛苦之中。這種曲折而獨特的生活際遇,又有意無意折射於他的書法當中,清伍元華說的好:常人「但知其因不平而寓意於詩,不知其寄情於字」。

縱觀楊維楨作品,很多字的處理已經不按照常規的處理方式進行,而更像一種筆墨遊戲,充滿了誇張和變形,充滿了對古典法度的破壞與重構,在這裡楊維楨已經無暇對點畫、結體、章法進行細緻的推敲,書法、文字已經成為楊維楨感情宣洩的一種工具。

《壺月軒記》

02書品無異於人品

楊維楨反對摹擬,主張不工而工。他認為「摹擬愈逼,而去古愈遠」,主張詩品、畫品、書品與人品作統一觀,認為書品無異於人品。於此,我們也找到了他怪異書風的精神來源。

眾所周知,元代書法是一個全面的復古傾向所籠罩的書法時代,在以趙子昂為代表的書家的倡導下,主張超越宋人而力追晉、唐,楊維楨也受此影響,但他取法的角度頗為奇特。他避開了二王,直取歐陽詢。他的創作方法與當時追求和平、姿秀、典雅的風格頗有所不同,而是以一種古樸、剛健、清新的風格樣式獨樹一幟。

楊維楨書法的風格特徵分為兩類:

第一類作品:清勁高古,冷峭秀逸

如54歲時所作的《竹西志》,開頭幾行,楷書意味頗重,第七行以後,才楷、行相間,瀟灑自如,但沒有大起大落、奔放張揚。用筆上主要取王羲之父子和歐陽詢父子筆法,間有章草筆意,顯得清雅秀逸。字的結體,基本上字字獨立,由於取大歐筆法,又字字氣滿神足,勁緊豪邁,直面人生,無宋人那種故作歪斜取巧的流俗而入晉唐堂奧。

第二類作品:狂放不羈,亂頭粗服

如寫於67歲的《城南唱和詩》,章法如天女散花般的飛動、跳躍、團結。字的大小、斜正、輕重不一,今草與章草相結合,縱勢與橫勢相貫通,字距緊密而又密中見疏,緊而不迫。線條上多用圓弧和彎勢,加強了張力,又點畫剛勁誇張,使得結字平中見奇,穩中求險。又用奇字、古字,顯得奇崛古拗,亂頭粗服。值得一提的是整幅作品的墨法,濃淡枯溼,自然舒展,好像滿天繁星,向你眨眼招手,又如一幅百草匯集的花鳥畫,姿態紛呈,天趣盎然。

相較於元朝的趙子昂、鮮于樞、康裡崾暖、馮子振,楊維楨的書法最富個性,也最為奇特。他的作品將章草與歐字兩者的長處有機地糅合了起來,能把漢、晉人有隸筆的章草,自然地融化到行草書裡去。在當時乃至今天看來都不失為一種創新 。

《竹西草堂記題卷》

03粗看雜亂無章,實則骨力雄健

楊維楨傳世的書法作品大都是他晚年之作,而最能顯現楊維楨個性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書法應該是他的行草書了。

他的字,粗看東倒西歪、雜亂無章,實際骨力雄健、汪洋恣肆。楊維楨善行草書,筆法清勁遒爽,體勢矯捷橫發,富於個性,自成一種特殊面貌。有「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斤,例載而歸」之勢。如果說把趙孟頻比作優美的代表,那他則是壯美的典範。

《張氏通波阡表》

整體的風貌為章草,但又不是通篇以章草作書,而是將漢隸的厚重,行書的流暢移入自己的作品,下筆較重,線條形態也粗,但走筆過程中,又巧妙地運用行書的提按,線條的連結處甚至有牽絲的出現,使行氣十分貫通

《鬻字窩銘》

用筆高古勁健,線條質樸穩厚,融入大量的章草筆意。字形大小懸殊,既充滿著豪放的氣勢,又有婉約的情致,就像一首樂曲般,大弦小弦錯綜複雜,充分表現出書法中的節奏韻律感。

《真鏡庵募緣疏》

為最能代表楊維楨奇崛書法風格的作品之一,開始時,標題數字寫得還算端正。進入正文的前部分,楊維楨勁健、硬挺的點線、結體漸漸顯現,用墨也逐漸加重。書寫至中部,墨色由作品前部的濃黑開始向筆鋒橫刷的枯澀過渡,中鋒、側鋒不斷轉換,結字欹側取勢,字與字、行與行之間互相穿插避讓,渾然一體。當書寫進入疏文後半部分,強烈的對比不斷出現:用筆重處,重壓筆毫,以筆肚橫掃而出的蒼勁線條。用筆輕處,筆尖上提,而形成的輕盈勁健的線條。在這裡凝重與輕盈的強烈反差對比在楊維楨的筆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題鄒復雷春消息卷》

六十六歲時書,時值酷暑盛夏,其用筆重怪,字形大小懸殊,用墨時而粗濃,時而枯乾,使人驚心動魄。楊維楨突破了傳統法度的約束,用極其誇張的手法對字的結構進行布置,如「復」 字,左邊的偏旁一點然後直行而行形成一個濃重的豎畫,右半部分沒有採取一般上小下大或上下均等的通常出來方式,而是採用上大下小的處理,使整個字顯得奇崛許多。

《跋蘇軾二頌》

結語:

楊維楨的行草書,其風格在元代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他對章草筆意的運用達到了隨心所欲、揮灑自如的境界。

他的書法或許無法當成楷模來學,對後世書法的影響,主要也是風格意義上的。但明以後的諸多書法家,如徐渭、祝枝山、張瑞圖、倪瓚、黃周道、王鐸、傅山甚至揚州八怪等,也的確都和楊維楨一樣,創造了獨具個性的書法風格,在中國書法的星空上熠熠發光。

——END

讓我們靜下心來,向大師學習藝術生活和人生態度。記得關注我的百家號:俊東說畫

相關焦點

  • 楊維楨《真鏡庵募緣疏》卷現藏上海博物館
    楊維楨晚年與僧道交往甚密,常出入寺院道觀,這件作品就是為真鏡庵募緣而書。全文145字,分列42行,用筆奔放勁峭,又饒有高古的氣韻,筆勢開拓,拔山挽濤,表現了他晚年那剛直、倔強、奔放、豪邁的風格。用筆、用墨也迭出新意,大小參差,溼中帶幹,錯綜變化,渾然一體,給人一種「離奇古奧」又法度並然的藝術感受。正如明人吳寬評論楊書所說的:「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戕,倒載而歸。廉夫書或似之。」
  • 清華女博士拜師「醜書大師」,網友:人是真的美,字也是真的醜
    「顏值即正義」,人們常說人美歌甜。可恰恰相反,這位女博士卻不負眾望。網友對蔡夢霞的評價是這樣的:「人是真的美,字也是真的醜。」她的字跟行雲流水的書法印象完全沾不上邊,看上去卻是笨拙呆滯,仿佛剛習字的小孩所為,讓人大跌眼鏡。難道這就是清華博士後的真實水平嗎?多年練習就是為了字越寫越醜?
  • 醜書十八怪,一心將人坑裡帶!
    「醜書」的倡導者及推行者,大多是一批書法傳統根基極差的人,有些甚至毫無書法功底。為了掩示自己的不足,利用其竊得的地位提出「挑戰傳統、創新書法」,將一大批書法愛好者引入歧途。 誤人子弟將其害,邪書醜字論尺賣。
  • 醜書界的代表:鄭板橋的醜書,何以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
    有人說鄭板橋的字很醜,他的書法是「醜書」。鄭燮,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從表面上看,鄭板橋的書法是一種雜湊,似楷非楷、似隸非隸、結體怪異……,而實際上這是以他對傳統書法的深厚理解為基礎的創新。
  • 關於醜書,王鏞回應:我六七歲就寫字,米芾看顏真卿的字也是醜書
    對於「醜書」的質疑,王鏞也在一些媒體訪談和學術交流場合進行了適當的回應,比如他曾在雅昌藝術一次訪談中提及「自己六七歲就開始寫字,是一個「不太安分」人」,也曾直面醜書質疑回應稱「醜,只要符合藝術規律就不是醜,要歷史的看問題,如米芾看顏真卿的字就是醜書」以此來為自己的藝術觀點作為辯解。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了,它的鼻祖是傳教士寫的這些書
    1625 年另外一個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又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辦法著了一部《西儒耳目資》。」可以說,利瑪竇的《西字奇蹟》和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影響了中國漢語拼音的產生,是漢語拼音的鼻祖著作。作為早期來華的西方人,由於漢字和西字大相逕庭,他們首先需要解決語言文字這一難題。他們認識到,在中國一個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有著自身完備文化體系的龐然大國進行各種活動,必須要學會中國的語言和中國的漢字。為了能夠掌握漢字發音,他們摸索出一套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最早進行這一嘗試的就是羅明堅和利瑪竇。
  • 與「自」有關的那些字「鼻祖」跟「鼻子」的關係
    我們常常將最早的祖先,或是某一行業學派的創始人稱為「鼻祖」。「祖」好理解,就是祖先的意思嘛,但「創始人」能跟「鼻子」扯上什麼關係呢?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先從「鼻」字的來歷說起。「鼻」的本字,就是「自己」的「自」。
  • 劉炳森寫老百姓喜歡的字不行嗎?醜書家讓其背上了俗書的黑鍋
    劉炳森不僅有書法家這一頂帽子,他還是一名畫家,同時,其詩作也得到了無數人的好評,劉先生曾經在一幅山水畫上詩云:山上幽居白日暇,雲中出沒似仙家,煙波浩渺嵐光遠,異景奇觀無際涯。可見其文學造詣也非同尋常。劉炳森從小就學習書法,臨摹古貼,11歲就開始揚名鄉裡,19歲就被中書協破格吸收為最年輕的會員。
  • 顏真卿最「醜」的一幅字,普通人看不懂,卻被書法家膜拜1000多年
    書法從審美的角度來講,基本可以為分為「醜書」和「美書」,這當然不是書法理論家的劃分,而是這個時代所賦予書法的一種考量。從普通民眾的眼光上來看,「醜書」就是不符合規範字審美的書法,但「醜書」從書法的意義上來看,並不一定指的是藝術價值不高的書法。
  • 晚唐「花間詞」派鼻祖把心上人拱手讓給好友,到底是為什麼
    溫庭筠,字飛卿,晚唐著名詩人、詞人,猶以詞名更著。溫庭筠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少年時代即有天賦,文思敏捷,又精通音律。晚唐五代時,填詞漸漸流行起來,溫庭筠在這期間創作了大量詞作,內容多為閨怨離愁、愛恨纏綿之類,這些詞被稱為「花間詞」,溫庭筠也被譽為是「花間詞」派鼻祖。
  • 神秘的「天幹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醜」
    通過這塊甲骨上面的圖案和文字,我們就可以想像到這樣一個場景:乾旱的大地上,有一群盼望著要下雨的人群,在虔誠的舉行著佔卜的儀式。所以欣賞甲骨文,也是一種美,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希望大家有時間的能夠到「中國漢字博物館」去看一看。我們接下來講今天的第二個話題,解讀十二地支的第二位:醜。
  • 由八大山人的「醜字」說開去……
    由八大山人的「醜字」說開去……(文/蕭沉)八大山人的字,以晚年為佳,基本在六十歲以後。他晚年的字,往往以禿筆為之,中鋒行筆,寓方於圓,且多以篆書筆法融入行草,極少提按頓挫,刪繁就簡,樸實雄渾。
  • 當代先鋒「醜書家」,將來能像「揚州八怪」一樣名垂青史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但路過的人只看到煙。」——梵谷近年來,「醜書」大行其道,為大眾所詬病。當代「醜書」不被人接受,但「醜書家」們依然趨之若鶩,他們普遍有一個觀點,認為藝術不被當代人接受是正常現象,他們的字是寫給幾百年以後的人看的,完全不能用當下的審美去衡量,因為他們已經超越了時代——當代人已經無法理解他們的藝術!好比說梵谷,生前沒有賣出一張畫,死後卻獲得盛名,這樣的例子可以舉出很長的一串。當然,「醜書家」們用來自比最多的是中國的「揚州八怪」。
  • 形容人醜的詞:「醜八怪」從何而來?為何不是「一、二、三」等?
    形容人長得好看的詞有很多,可是形容人醜的詞,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醜八怪」,那這個「醜八怪」究竟是從何而來?圖為鳳姐剛剛出名的時候。真心醜,這是大實話。因為翻閱字典的時候,發現了「醜八怪」這一詞的解釋是:用來形容外貌醜陋的人。那為何一定要是「八」呢?我們也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古言中喜歡用「三、六、九」等來形容多數的意思,那「醜八怪」中的「八」到都是什麼意思?
  • 桀驁不馴!梁山9歲男孩性格孤僻 家長很是頭疼
    桀驁不馴!梁山9歲男孩性格孤僻 家長很是頭疼  來源:齊魯頻道《拉呱》  齊魯網3月27日訊  在梁山有個九歲大的男孩,看上去跟同齡人沒有什麼不同,頑皮、好動。但是翻開人家正在讀的書,竟然是小學五年級的書。孩子叫金羽,沒有上過一天學,可小學課本上字他基本都認識。
  • 如何管理桀驁不馴的年輕人
    總體上,他們還算年輕(雖然最大的80後已經30多了),作為或多或少經歷了一些職場佚事的人士,他們有時候刻意掩飾內心真實的想法。可一旦小宇宙爆發,其坦率的態度、攻擊性的言辭、強烈的企圖心,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時甚至會令人不快。
  • 字醜誰的錯?專家稱缺少快寫體教育惹的禍
    本報日前推出的「從手寫漢字看文化傳承系列報導」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同時也引發了對一個問題的討論。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現在學生寫的字真是沒法看」「小學生也就罷了,大學生寫的字可真不像個大學生」這樣的感嘆,念了多年書,卻連最基本的字也寫不好,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 書法字的書寫筆順的基本要求,竟成了創作「醜書」的敲門磚
    常規字,有其特定的書寫筆順;如「順」字,「丿、丿、丿、一、丨、、丿、」。書法字有其特定的書寫筆順嗎?或說有其特定要求呢?我們從兩個角度回答:1、書法字與我們目前所用的常規字有一定的不同,附其特殊性,即書法字不僅僅是情感表達的託主,也要被人審美賞讀。
  • 被稱是女丑始祖,長得醜卻追求者不斷,如今無人認識
    導讀:被稱是女丑鼻祖,長得醜卻尋求者接續,當今無人分解說到如花,信賴朋友們對她必然不會陌生,但是此次小編要說的不是周星馳影戲的如花,而是被稱為是「女丑鼻祖」的「如花」林雅惠。林雅惠2003年因在綜藝天王吳宗憲的節目《綜藝很愛憲》中以浮誇的妝感扮醜整人而勝利打出出名度,隨後如花以女丑的姿勢正式踏入演藝圈,紅遍大江南北!但從2004年首先,如花便由於眾人疑問逐漸消散在演藝圈,為了連結生存如花不但到麵包店兼職,乃至還當起了檳榔西施去賣檳榔。對此有很多人稱,如花出道到當今只會賣醜,沒有一點真本領,所以想要在文娛圈中恆久的混下去也是一件很難的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