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最關心的莫過於自己家孩子的問題了,孩子出生之後就變成了家庭的重心。身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成才的,因此會對孩子抱有過大的期待,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難免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又有多少父母能夠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問題呢?
現代孩子的抗壓能力差,好像成為了公認的"現狀",不少孩子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畏難、膽小、受不住批評的問題。
鄰居家的小俊初中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人物,學習對他來說好像並不是什麼難事。而升學之後他的成績卻逐漸下滑,原來他的適應能力一向很差,上了高中之後換了新環境,學習新知識遇到問題就不願意主動解決了,只想著匆匆敷衍了事。
問他為什麼,他說是換了個新環境之後對一切都感到陌生,遇到難一點的問題就退縮,稍微長一點的課文也不想背。
很明顯孩子雖然升學了,但是精神卻還是沒有得到成長。孩子抗壓能力差,碰上困難就逃避?這樣的心理狀態是正常的嗎?顯然不是的,父母想要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關鍵是要引導孩子轉換正確的思維方式,而孩子畏難的背後原因是缺乏"成長型思維"。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一般人遇到困難時會有兩種思維: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思維。
固定型思維即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因此為了避免失敗就會提前放棄,一旦有過失敗的過程,就會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圈子裡。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做事比較堅定,即使遇到困難也不容易放棄,他們的成功也是靠對失敗的總結經驗以及不斷地提升自己來獲得的。
而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會缺少"成長型思維",抗壓能力差呢?
1、家裡保護得太好,孩子遇到的挫折太少
有些在優越家庭裡長大的孩子,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比其他孩子都要更少的面對失敗,雖然他們的學習任務和壓力不比其它孩子輕,但實際上,大部分孩子不用面臨重大挑戰就可以順利完成學業。
不少家長給予孩子富足的物質,卻在精神上窮養孩子。導致不少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孩子缺少機會去經歷,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產生退縮的心理。
2、害怕過程中的困難,也害怕結果的失敗
成功的人一定是有著別人想像不到的經歷和過程的,他們也是經歷了失敗才能成功。而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少受點失敗,就會故意給孩子減少一些失敗的因素,並且會命令孩子不允許失敗。而這種壓迫無形中也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精神壓力,導致孩子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從而對失敗產生恐懼,害怕失敗的過程。
提升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對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也是十分友好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引導孩子正向思考,轉換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父母要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第一:容許孩子犯錯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正視一個事實,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會犯錯,不要因為孩子犯錯就去懲罰他或者批評他,這樣導致的結果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害怕犯錯,因為犯錯而感到難過。
家長需要正視孩子犯錯的過程,孩子犯錯也是一種成長和學習的方式,如果孩子能從這次失敗的經驗中獲得成長,下次他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特別的成長。
第二:關注孩子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
家長表揚孩子時應該專注表揚孩子的個人特徵,關注孩子學習的過程,這樣孩子感受到的信息是家長認可他們。用具體事情的誇讚來代替通俗常見的"你真棒""你真聰明",這樣孩子更容易理解自己被稱讚的點在哪裡,今後也知道應該怎麼做,如何去努力。
第三:引導孩子正確應對失敗
孩子在成長中無可避免的總會要遭遇各種各樣的挫折的,比如這次考試發揮得不理想,運動會沒別人跑得快,孩子年紀比較小,無法正確的疏解自己的負面情緒,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轉換角度,把專注點轉移到事情的過程中去。
過程中可以傾聽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讓孩子感受到支持與愛。其次,教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可以大聲說出來或者記錄下來。
相信每個父母都願意付出一切來培養自己的孩子,但是與其一直用物質來滿足孩子,倒不如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這將是孩子自己取之不盡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