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因為一些生活或者學習上的小問題,選擇極端的方式去處理,所以很多人就把目光集中在「挫折教育」上,片面地認為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不夠,逆商太低,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走上這樣的道路,家長們都開始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確實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現在很多孩子都是溫室裡的花朵,打不得罵不得,有爺爺奶奶撐腰,要幹什麼就幹什麼,習慣了周圍的人對自己言聽計從。但是孩子不能只在家裡,總歸還是要去到學校,最終走向社會。
有一些孩子心智成熟,能夠慢慢接受生活中不太順利的事情,遇到困難也能想辦法解決,即使被老師、同學批評了他們也能忍受。
但是有一些學生就不能接受了,尤其是近幾年,總是能看到某個學生因為老師的批評跳樓,或者因為要叫家長,學生離家出走等。
其實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是外界的壓力大,更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對抗壓能力太弱,處理事情方法不恰當導致的。
適當的挫折教育能夠讓孩子們明確生活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有些東西不努力就得不到,有些人不會總聽自己的話,做錯了事情也不會總是有人安慰。從小對孩子進行此類教育,能夠幫助孩子逐漸樹立正確的意識,以後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也就不會那麼極端了。
但是挫折教育不是一味地打擊孩子自信心,讓孩子變得自卑。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去傷害孩子,比如孩子沒考好,不和孩子分析失敗原因,而是直接說:
「你真笨,不是學習的料,以後只能做苦力。
孩子被老師批評了不問原因,直接說:
「又被老師批評了,肯定是你做啥錯事了 不然老師怎麼不批評別人?」
甚至有的孩子摔了一跤,家長都會說:
「走路不長眼睛,活該!」
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家長,帶著一身戾氣,總是處處苛責著自己的孩子,看著孩子總覺得他沒出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也或者覺得孩子就不能慣著,要多打多罵才能成長起來。
殊不知打罵出來的孩子可能一生都會帶著童年陰影生活。他們未必都如家長所預料的那樣在逆境中成長,突破重重困難,破繭成蝶,很有可能他們會一直困在家長為他們編制的籠子之中,難以實現自我價值。
挫折教育要與鼓勵相結合
孩子的成長包括了心理成長和身體上的成長。身體成長我們盡力去幫助他們,結果不會太差,但是心理成長如果沒有運用恰當的方法,那麼對孩子以後的影響就大了。
挫折教育讓孩子接受不完美,接受生活中一些不合理,不順意的事情。但是生活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孩子們也有許多美好的品質,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孩子們也同樣認識到這些方面,讓他們逐漸建立起自信心來,明白自己的價值和努力的方向。
挫折教育我們鼓勵,溫室裡的花朵的確需要經歷外界的風吹日曬,最終才能扎穩根。但是暴風雨如果太猛烈了,這些花兒也會被連根拔起,最終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