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寫作計劃是在今年讀書節的當天寫一篇文章,忙中出錯,記成了4月25日。那就將錯就錯吧!今天就來說一說自己關於讀書的一些感受。
多讀書,讀好書是本人多年的一個願望。就像疫情期間,按說小區封閉,居家辦公應該讓人比較鬱悶,不過對我而言還好。想像一下不用上班,泡壺熱茶,做在飄窗邊曬著太陽,一邊看著自己喜歡看的書一邊喝著綠茶的日子甭提會多麼愜意!
在疫情嚴重的整個2月,除了取網上訂的菜和快遞,我基本沒有出過門。但那段日子真心過得忙碌而充實,這一方面是緣於小朋友的陪伴,另一方面就得益於讀書。
讀書使人思考,也使我有機會與自己的內心對話。3月初,我正式決定啟動之前一直想做但遲遲沒有實施的自媒體創作工作。除了記錄生活、分享經驗,我也希望強迫自己把曾經的重要感受,讀書體會通過文字的方式一一記錄下來。
3月至今,我每天堅持寫文章,也寫了一些自己對曾經閱讀過的好書的感受。創作的過程很辛苦,特別是這些書都是幾年前讀過的,比較遺憾的是之前只是認真看過,但沒有做過讀書筆記,很多內容都已經忘記了。為了寫好文章,我不得不重新把之前看過的書不致瀏覽一遍,然後再進行寫作。
現在回顧整個過程,我深感我現在所做的事情很有必要,但在匆匆瀏覽的過程中,我同時感到我現在閱讀的感受應該和之前肯定會有很大不同,很後悔當時沒能及時記錄下來。不過現在能夠進行彌補,多記一些總歸是好的!以免以後欠的帳越來越多!
下面我們來談談對讀書的兩個具體問題的看法。
01讀什麼書
這個問題應該是見仁見智,各有所愛。在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家能夠獲取到的圖書資源是既多又方便,但大家的時間精力卻是非常有限。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就要做好書籍的篩選工作,保持自己的理性判斷。讀好書,讀適合自己的書。
此外,本人也贊同吳曉波在一期節目裡所講到的應該帶著問題去讀書。我們讀書應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優先選擇能解決自身困惑和問題的書。
最後,我們不妨把讀書的範圍擴大一些。除了我們的專業和興趣,我們還可以選擇讀一些哲學、宗教、經濟、歷史、人物自傳等多領域的書籍,從而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擴大我們的視野,幫助我們運用多視角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02如何讀書
會讀書的人很多。這裡僅簡單談一下個人的想法。我們面對眾多圖書的時候,首先是要做到精力和時間的合理分配,有的書需精讀,有的書可泛讀,切不要本末倒置。
另外,從我讀書的經驗來看,拿到一本書先閱讀序言、前言、目錄、後記等,了解該書的大致內容和結構後再決定如何閱讀,比拿到書就直接開始讀的效果要好很多!
最後,從本人近期的實際經驗來看,及時記錄讀書心得體會,做好讀書筆記非常重要。否則,我們遺忘得很快,時間久了,就和沒看過沒什麼區別,造成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的無謂浪費。
梁東訪淡節目的開場有這麼一段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我覺得挺有道理,體現了個人學習經驗積累的不同層次,尤為強調了向優秀的人學習的重要性。不過,按照層次遞進的關係,讀書學習是第一步,只有多讀書、多積累,打下紮實的基礎,才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過渡到其他的學習層次。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願大家都能多多讀書,享受閱讀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