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公眾號「藝萃」(微信ID:yicuichina)授權轉載。
我國對星象的觀察,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以前。早在戰國時就出現了天文學專著《甘石星經》,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它記錄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另外,為了更好地認識星星、研究天體,古人將星空劃分成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xiù),合稱二十八宿。
古人相信每一顆星,或每一個星宿都是一位神。有具體的形象,所以就有了這一幅《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傳為南北朝畫家張僧繇(yóu)所畫。唐代梁令瓚臨摹(張僧繇,與顧愷之齊名擅長人物畫和宗教畫)。
唐·梁令瓚 《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圖》設色絹本,縱27.5釐米,橫490釐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五大行星
金星
在金木水火土五星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金星了。金星,古稱太白,又叫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是一位白髮白須、仙風道骨的老神仙,常常出現在各種神話故事中。在《西遊記》裡就是由他出面,說服齊天大聖去做弼馬溫的。
老版《西遊記》中的太白金星
但一開始,太白金星並不是這個樣子。白須老者的形象,是明代以後才出現的。唐朝時,她還是個穿裙子、戴雞冠,騎鳳凰的女神仙。
"太白者西方白帝之子……形如天女手持印騎白雞。當項帶之。"
——唐·金俱吒《七曜攘災決》
所以在這幅畫中,太白金星是這個樣子的。畫家還在邊上細心註明:「太白星……太白后妃也。」
到了元朝,在元代人創作的永樂宮壁畫《朝元圖》中,金星也是被畫成戴雞冠、騎鳳凰、手抱琵琶的女神仙。
還有其餘壁畫,金星的形象大同小異,但統一都是女子。不知道什麼原因,到了明朝就漸漸變成男子了。
木星
木星,古稱歲星,是顆福星。傳聞西漢的大才子東方朔,就是歲星下凡。
歲星如漢年,方朔見明主。
——李白《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不過在畫家眼裡歲星卻是豹頭人身,銅鈴大眼,身下的坐騎更是一頭野豬。這真的是福星嗎?
水星
水星,古稱辰星。「辰星神,功曹也(功曹,古代的官職名)。知天下理,文墨歷術典吏傳送,執天下綱紀。」辰星是掌管官運刑法的神仙,她左手拿書、右手執筆,頭戴猴冠、衣袂飄飄。
與金星一樣,辰星也是位女神仙,不過可能在這幅畫中不太明顯。南宋張思恭的《猴侍水星神圖》就直接把辰星畫成了一個體態豐腴的美婦人,旁邊有隻小猴子正高舉硯臺,供水星神著墨。
(傳)宋 張思恭《猴侍水星神圖》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火星
火星,古稱熒惑星,是顆災星。它一出現就會帶來戰爭。熒惑星神身下騎著驢,自己也長著個驢腦袋,還有六條胳膊,每隻手上都拿著兵器。
土星
土星,古稱鎮星。鎮星神是個滿身黝黑的老者,坐騎是一隻大黑牛,他管的是農業水土之事。
二十八宿
前面我們說到,古人為了方便觀察星空將星空分為二十八宿。東南西北各七宿,每宿中都有數量不等的恆星。
東方青龍: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西方白虎:奎、婁(lóu)、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
北方玄武:鬥(dǒu)、牛、女、虛、危、室、壁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二十八宿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戰國時的曾侯乙墓漆箱上,就完整記錄了二十八宿的名稱。
曾侯乙墓漆箱
此卷《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描繪了每個星宿的神的形象。畫家腦洞大開,人物造型千奇百怪,有的是獸首人身,有的是赤發金眼,有的能呼風喚雨,有的滿身金光。
其精湛的技法和典雅的設色,使得每個星宿都帶有道教的神秘特色。可惜下卷遺失,只剩下12個星宿。依次為東方青龍的七個星宿,和北方玄武的五個星宿。
東方青龍
原圖從右往左依次為:角星、亢星、氐星、房星、心星、尾星、箕星
北方玄武
只有5個星宿,2個遺失:
原圖從右往左依次為:鬥星、牛星、女星、虛星、危星
剩餘的南方朱雀、西方白虎的十四個星宿在下冊畫卷已經遺失。
如果想看它們的樣子,可以看看明代仇英的摹本。不過其造型和人物線條,與唐本有一定差距。
(傳)仇英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上遊號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上遊號立場,文責作者自負。如有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繫上遊新聞。
聯繫郵箱:syh@cqc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