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文|公子逸
我小時候是跟爺爺奶奶的。
我年少的時候,我父親一心只顧著自己的哥哥姐姐,很少管家裡的事。我小時候,對父親這個人幾乎是完全沒印象的。而我的母親偏愛的我的弟弟。我在家裡的時候,她多數時候是看不慣我的。
她那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跟她沒嚴法。」
她,就是我本人。嚴法,就是緣法。
大致的意思是,她天生就不待見我。
可能是因為極度缺愛,我對我童年僅有的幾處記憶,都是關於我爺爺奶奶的。我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過年的時候,我爺爺會給我壓歲錢。因為有爺爺給我的壓歲錢,我每年過年的時候,都可以買氣球,買巧克力,買很多我心心念念的東西。
可能這種偏愛太珍貴,我一直都知道,過年被長輩給壓歲錢是多麼開心的一件事。也正因為如此,我一嫁進婆家門,就改善了婆家過年不給孩子壓歲錢的門風。
我沒進門之前,孩子的過年的時候,只有爺爺奶奶會給壓歲錢。因為孩子太多,我婆婆一度想過都不給了。無奈,我進了門,堅持要過年給孩子壓歲錢,哪怕自己賠點錢,但一定要讓小孩子們有這種過年收壓歲錢的快樂。
我婆婆這個人,就一樣好,但凡兒媳婦們開了口的事情,她為著兒子從不駁回。
於是,從我嫁進門的那一年開始,家裡的孩子們都多了叔叔嬸嬸伯父伯母給的壓歲錢。
這是我婆家給壓歲錢的情況。
我一個閨蜜的婆婆,每到過年是從來不給孩子壓歲錢的。她有一套這樣的說辭:「大過年的當小輩的,不給老人送錢,還指望著要老人的錢給自己的孩子。這是不孝。要給紅包,也是他們給我。給我要錢,門都沒有。」
我看《知否》,很多時候都覺得我有點像裡面的王若弗,嫁進了人口簡單,好相處的婆家,一路無知無畏地過了這麼多年。我的婆婆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好在從沒說過這類的話,給我添堵,讓我心寒。
於是,我這個閨蜜也結婚七年,每到了過年,那真的要怎麼憋屈,就怎麼憋屈。
她說:「我婆婆規定大年初一,一定要五六點就要去她那邊拜年。我們要是去晚了,她就要數落我們太懶。可大人能起那麼早,孩子怎麼辦?每年過年,孩子都是哭鬧著去拜年的。
孩子哭鬧,我婆婆還要說,孩子沒規矩,大過年的像個什麼樣子。好不容易,拜完了年,她也不給壓歲錢。不給就算了,你什麼也別說。可她不給,還得說什麼,該我們給她紅包,那些給老人要紅包的兒孫,都是不孝兒孫。
我們大早起的去拜年,孩子挨了訓,我們落了個不孝的名聲。然後,中午的時候,我還得給他們一家人做飯。
我給你說,我每次做飯的時候,都恨不得把你魚啊肉啊,都剁的碎碎的。」
我不得不誇一下我這個好閨蜜,那真的是《知否》裡華蘭大姐姐的一樣的人物,又溫柔,又賢惠,待人親親熱熱,非常會打外場。
可即使她這樣八面玲瓏的人,到了她婆婆那裡,也是被氣得大過年吃不下飯。
我問她:「你為什麼不跟她吵架呢?你乾脆不回婆家過年就好了。」
然後我閨蜜說了這樣的一套說辭:「很多事,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你是沒經歷過這種壞婆婆。你要跟她吵架,她能要死要活,大過年讓所有人都不痛快。她沒準還會給我父母打電話,讓我父母連個好年都過不了。她這種小人,你得罪了,她不好過,也不會讓你好過。
我老公這個人,不知道護著媳婦,但是也不是個十足的壞男人。至少他一輩子都沒想過要變心。他是一心一意要跟我過日子的,但就是面對他媽和我的矛盾,自己完全不想參與。每次過年,都讓我忍這一天。
可這天過了,我們一家就很少到我婆婆那裡去了。他們母子的關係也不好,他的態度就是,只要大過年這一天面子上過得去就行。
我不想離婚,也不想因為這一天的日子,跟我老公天天吵架,便只能忍著過了這一天。
可大過年的,誰願意年年如此。我有時候,真希望我婆婆做得再過分點,我反而能一下子就不去了。偏偏我婆婆這個人,大事不找,小事不斷地給你添堵。
斷不了,撇不清,年年讓人不痛快。」
我有時候真的覺得我閨蜜的婆家,不是在現代,而是在古代,居然還有這種宅鬥。但是,她的事,讓我很清楚明白了一件事:女人如果遇到一個「難纏」的婆婆,真的挺影響婚後的幸福度的。
在很早,很多人都說,現在跟古代不一樣,結婚是兩個人的事,跟兩家人無關。
但其實,這些話真的只能騙騙小姑娘而已。因為結婚這件事,真的是兩家人的事。如果女人遇到的是一個很好相處的婆婆,那麼婚後的幸福度就會很高。
就比如我遇到了我婆婆這樣的,會幫我帶孩子,拎得清我和她兒子吵架的時候,要向著我。我在婆家的日子就會很舒服,沒有什麼糟心的事。
可如果你遇到了我閨蜜那樣的婆婆。那真的是,很憋屈的。只要你不離婚,你一輩子都斷不了跟她的關係。可怕的是,她也不找大事,就找一些小事給你添堵,讓你不痛快。
幾十年如一日,你雖然沒有大傷,但是過得太抑鬱了。我這個閨蜜,只要不跟她婆婆打交道,歲月靜好。可一旦涉及了她婆婆,即使最後吵贏了,自己心裡也不痛快。
我最近又在看《知否》的小說,深深感慨:女人嫁人,一定要看婆婆。即使你圓滑如盛華蘭,遇到了不好相處的婆婆,也得吃半輩子的苦頭。
好在,我們現在大部分人都不跟公婆住一起,極大地減少了彼此的矛盾。而隨著女人的獨立覺醒,男女比例的失調,現在大多數婆婆都不會苛責兒媳婦了。
今年在家看了春晚的小品《婆婆媽媽》,我深以為,婆媳之間最怕的不是吵架,而是彼此憋著,彼此添堵。小品裡的婆媳能重歸於好,但願現實裡的婆媳也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能不住一起就別住一起,實在沒辦法過年還要見上幾面,都別給對方添堵。
前有車,後有轍。
但願,我們都能母慈子孝,闔家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