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文|公子逸
我在農村寫作的那兩年,旁邊住著一戶老人。
每天早上,我都能從自己的屋子裡,聽到老人家裡的孫女在哭。那個孩子從早上開始哭,一直哭到傍晚,哭哭停停,停停哭哭。
我剛開始,不知道緣由,以為老人家裡沒有人。於是,我找到那個老人家裡,想讓她看看自己的孫女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一直哭。
當我走進那個院子的時候,我發現老人正抱著自己的大孫子餵飯。而她的小孫女就扔在桌子的一邊嚎啕大哭。她的大孫子已經8歲了,而她的小孫女剛剛3歲。她的大孫子是小兒媳家裡的,她的小孫女是大兒子家裡的。
我問她:「孩子這麼怎麼了,怎麼一直哭?」
她答:「誰知道她號喪啥呢?她要哭就讓她哭,誰還能攔住她哭。她哭,我也沒辦法。」
我說:「孩子可能是餓了,餵孩子點飯,哄哄孩子,孩子就不哭了。」
老人非常不耐煩我,說了句:「我給她吃飯,我都65歲了,她父母給我送過一頓飯沒?我家沒她這口糧食。沒什麼比這小丫頭片子更煩人的了。你哭,我讓你哭,不哭了就不行。」
她動手推了那個小女孩一把,孩子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哭得更是驚天動地。
我在那邊住的時間長了,漸漸知道了一些老人家裡的事。老人有兩個兒子,老大媳婦生了三個女兒,這個天天哭的是最小的孫女。老二媳婦生了一個兒子,是老人的心肝肉,一直被老人抱在身邊。
老人極度重男輕女。老大媳婦接連生了兩個女兒之後,她就徹底跟老大媳婦鬧掰了。她不僅沒有伺候老大媳婦的第二個月子,甚至連小孫女出生後一個月的時間,都沒有登過大兒媳婦的門邊。
她對鄉鄰這樣跋扈地說道:「一個丫頭片子有什麼可看的,淨生一些賠錢貨,讓我兒子養。生之前就要查好了,是女孩就不要生。明知道自己沒錢,還生這些賠錢貨。」
老人在大兒媳懷頭一個孩子的時候,曾經讓老大媳婦到小診所,查是男是女。農村的小診所,不會明說,但是會含蓄地表達一下,比如是兒子,她們會說:「準備買房子吧。」
老人第一次也跟著大兒媳婦去了。醫生含蓄地表達是女孩,然後老人非讓大兒媳不要這個女兒。
她跟大兒媳婦這樣說:「咱們家窮,養不起那麼多孩子。是個男孩就生,是個女孩就別生。生個女兒,養了也是白給人家養。」
老大媳婦不同意,跟老人吵了一架。老大媳婦說,頭一胎不管是男是女都該生下來,哪裡有當婆婆的逼著兒媳不要孩子的。
老人卻覺得:「老大媳婦就是傻,她就不是那種會打算的人。她願意生讓她生,我看她能養得起幾個孩子。」
老人覺得大兒媳婦不會打算,對她意見很大。到了老大媳婦懷二胎的時候,她又讓老大媳婦去查是男是女,老大媳婦不肯去,兩個人又鬧了一場彆扭。
老大媳婦二胎又生了一個女兒。老人徹底對老大一家絕望了。她這樣說:「就是第三個是個兒子,養這三個孩子,也夠他們受得了。等到我老了,她三個孩子,不給我要錢,就算好的,我是一點也指望不上老大了。」
她拒絕給老大媳婦伺候月子,也拒絕幫老大媳婦帶孩子。她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小兒媳的身上。用她的話說:「我這個小媳婦就是比老大媳婦強,頭一胎就生了男孩。我說,生個男孩就夠了,不用再生女孩,沒那麼多錢養。我這麼說,人家也就聽了。你看看人家現在,一個孩子,老人也願意幫襯,日子過得多好。不是我偏心,是老大媳婦太不識數了。」
老人常年給小兒媳婦看孩子,而老大家裡的三個女兒,她看都不想看。她最小的孫女出生後,她不聞不問不看,連村裡的人都說她心太狠了。可她卻委屈地說:「那我就是不喜歡女孩,我能有什麼辦法。這也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就是不喜歡,沒辦法。」
大兒媳三個女兒,農村的男人都是要出去打工的。老人的大兒媳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還要種地,還想要打零工掙錢,這種情況下,急需老人能幫她看孩子。
可老人就是不願意看,她只想看孫子,不想看任何一個孫女。老大媳婦也是個狠心的,每天早上,她去上班,就把自己的小女兒往老人家裡一扔,然後就徹底不管了。
當媽的狠心,當奶奶的更狠心。老人說:「你不管,我更不管。我養大了兒子,沒義務養孫女。我這麼大歲數了,你們一口吃的沒孝敬過我,還想著讓我替你們養孩子。你們養不起就不要生,養不起還兩個三個的生,想著拖累我,門都沒有。你們只欠我的,我不欠你們的。」
在這個老人看來,大兒子的房子是她蓋的,也是屬於她的。她生養了大兒子,大兒子也是欠她的。而她不欠大兒子任何東西,生孩子的時候,誰讓大兒媳不聽她的安排,現在過得這麼艱難,能怪誰?
老人說不管這個小孫女就是真的不管,她任憑這個小孫女哭上一整天,也能做到不聞不問。
後來,她的大兒媳就給孩子帶吃的,放在老人家裡。老人依舊是完全不管的狀態。
有一年冬天,剛下了雪,那個小女孩坐在雪泥相間的路上,身上只穿了一件秋衣,褲子已經都浸泡在泥裡了。她一直坐在那裡哭,一會兒喊媽媽,一會兒喊奶奶。
我實在看不下去,又去找了那個老人。老人的大孫子已經上學了,而老人已經出去打牌了。我並不很熟悉環境,到處問鄰居,才打聽到老人的下落。
我跟她說:「你家孩子在泥地裡哭呢,我抱她也不讓抱,你趕緊過去看看吧。這麼冷的天,別把孩子凍生病了。」
她說:「你不用管,她就那樣,我抱也不讓抱。她還是不冷,冷了自己就出來了。又不是不能走,她就是喜歡沒事找事,越是小孩子,越是心眼多,就是不想讓我心裡痛快。」
她繼續打著牌,沒有絲毫要走的意思。而周圍的人也見慣不怪,甚至有老人說:「你家那個大兒媳也真夠可以的。真是孩子多了,不心疼。每天就把孩子給你這麼一扔,什麼都不管了。她倒是省心了,老人連出去玩會兒都玩不痛快。」
我只能訕訕地從那裡離開。像我這樣的外地人,她們本來就 抱了牴觸之心,我的好心,在他們看來,不過是多管閒事罷了。
那天,我管了那個孩子,那個孩子竟然給我叫媽媽。後來,我自己有了孩子,總想,絕對不能因為大人的恩怨,讓小孩子成了受罪的人。
到了第二年春天,那個大兒媳已經不往老人那裡送孩子了。她可能也見識了老人的恨。她本想跟老人博弈,她賭老人不會真的不管自己的親孫女,但是她輸了。
老人在給兩個兒子蓋房子的時候,每一家都留了自己養老的地方。她的大兒媳婦見老人對自己的孩子如此狠絕,把老人留的那間房子徹底霸佔了。她揚言,絕不會讓老人到自己的家裡養老。她既然那麼喜歡小兒媳,那麼喜歡大孫子,那晚年就讓他們給老人養老好了。
我從那個農村離開的時候,老人已經開始跟自己的小兒媳婦交惡了。小兒媳堅持:「老大不讓你住她家的房子,我就不讓你住我家的房子,她怎麼盡孝,我就怎麼盡孝。至於看孫子這件事,那是你自己的親孫子,你願意看的。」
離開那個村子的第五年,我聽說那個老人在堆垃圾的地方,花錢用鐵板蓋了一間小房子居住。老人的大兒子出去打工後,老人的大兒媳婦對於這個婆婆,完全是視而不見的。
而老人的大孫子,依舊會到老人那裡玩,要錢要吃的。但是,老人的小兒媳只有需要老人的時候,去找老人。她不需要老人的時候,是完全不理會老人的。
老人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結局。她知道兩個兒媳婦都指不上了,於是要錢每個兒子,每個月給她500塊錢,而她就靠著兒子給的這些錢度日。
老人在生病之後,被人說她重男輕女的時候,她依舊覺得委屈,她說:「你看我大兒子三個女兒,村裡有人把他當回事嗎?村裡的人,你家裡沒兒子,人家辦喪事喜事,人家都不通知你。你沒兒子,女兒都嫁出去了,以後能有多少來往。這就是現實。」
我寫過很多重男輕女的文章,但至今我走訪農村,這種思想依舊根深蒂固。很多老人都是這種思想:「我們就喜歡男孩,就是不喜歡女孩,我們也沒什麼辦法。」
不是沒辦法,只是愚昧而已。
周圍人的看法,有你們之間的親情重要嗎?等你老了病了,周圍的人不會出一分錢,不會出一分力,能給予你照顧的還是你自己的親人。
有些老人總是覺得自己的養老是跟兒媳婦甚至是孫女完全沒關係的。但是,卻忘記了她的兒子跟兒媳婦是利益的共同體。
她覺得她僅僅是使喚了兒子,卻不知道,當兒子去盡孝的時候,兒媳婦和孫女的利益也在受損。
勸所有的婆婆,不要再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是喜歡男孩,就是不喜歡女孩。」
你也有母親,你也是女人,你討厭的可能不僅僅是她們,還有你自己。
《都挺好》裡蘇明玉的母親馮美蘭,她的父母重男輕女,為了給自己的兒子要一個城市戶口,逼她嫁給了蘇大強。她是重男輕女的受害者,但是當她有了女兒,她又成了重男輕女的施暴者,她把自己童年受到的傷害,都發洩到了女兒蘇明玉的身上。
她理直氣壯地偏袒自己的兩個兒子,她理直氣壯地錯待自己的女兒。但是,她想不到的是,她的這種偏心,毀了整個家庭的和諧。
母不慈,子不孝。
她去世後,蘇明玉和蘇明成反目,蘇明哲一味地愚孝。到了最後,給蘇大強養老的不是她最愛的兩個兒子,而是她的女兒蘇明玉。
蘇明哲自私,去顧了自己的小家。蘇明成被養廢了,沒有養父母的能力,只剩下了從小被蘇家拋棄的蘇明玉。
如果馮美蘭還活著,她的晚年,要跟著蘇明玉,她該是怎樣的痛苦和不接受,可她卻不得不接受。
兩代人的恩怨,始於一個人的「重男輕女」,何其可悲。
生孩子這件事,是女人自己的權利。但是,請考慮自身的實際狀況。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不要盲目地多生孩子。
我有時候也很不理解,這個生三個女兒的女人。她也是重男輕女的,她生了三次孩子,都是想要孩子是個男孩的。但是,無奈,都是三個女兒。
既然生了三個女兒,那就好好對待自己的女兒。可是,她並沒有,她是以自己有三個女兒為恥的。
她把小女兒扔給婆婆的那半年,與其說是,她真的艱難,不過是想要給婆婆添堵。
她生下第三個女兒的時候,甚至想要送人。她說:「讓別人知道我生了三個女兒,多丟人。」
她生下了女兒,卻沒有好好養。她是真的想要生死胎的,可惜家裡實在是窮,她養不起太多孩子,所以只能放棄。
她對自己的孩子也是有怨氣的。因為有怨氣,所以能狠心對待自己的三個女兒。
如果是這種情況,其實不如不生。因為她的這種態度,讓女兒們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多餘的,是母親不想要的。她們的心,在這種傷害中長大,該多痛苦。她們甚至會沒有能力去愛自己。
孩子,永遠不該成為大人之間的籌碼。
我對於這件事最心疼的是那個孩子
這件事,已經過去好幾年了,我只要想起那個坐在雪泥地裡哭喊的孩子,就會覺得老人和孩子的母親都是有「罪」的。
老人理直氣壯地重男輕女,孩子的母親把孩子當成了跟婆婆置氣的籌碼。
她沒有經過孩子的允許,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她生下了她,卻嫌棄她,不願意善待她。
她覺得自己命不好,沒有生兒子的命。可她三個女兒的命運,又能好到哪裡去。
不被期待,不被愛地出生,從頭到尾沒有真正地被愛過。她婆婆的晚年不會太好,可如果她始終如此,她的晚年又能好到哪裡去。
她因為生了三個女兒,因為要養三個女兒,家裡很窮。這明明是她的選擇,她最後怪自己的婆婆不想幫,怪三個女兒,為什麼不是兒子。
她甚至開始遊戲人生,反正以後也不用買房子娶媳婦。
是的,以後不用買房子娶媳婦,但是當母不慈,子也不會孝。他們的下一輩,不過是同樣悲劇的延續。
若這悲劇,代代傳承。
如此思想的家庭,也只能越過越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