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詩人一輪月

2021-01-09 翠袖賞紅樓

古往今來,能讓詩人靈感激發, 妙句迭出的美好事物數不勝數。不過,這個世界總是「大抵好物不堅牢」,好花不常開,好景不長在。所以,美的東西總是轉瞬即逝,令人遺憾。

但是,也有些極為難得的美好是能長留下來的,比如說,月亮。

和人類的短暫生命比起來,月亮幾乎可算是永生的了。

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星球,月亮給以我們最多浪漫和美感的聯想,與天上的其他星星相比,她是可望的,但是與地上的其他美好景物相比,她又是不可及的。所以,詩人們多用月亮來比喻自己思念而不可得的東西,比如愛情,比如家鄉。

思鄉之月

李白的《靜夜思》大概是最著名的見月思鄉詩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如此簡單的小詩,即便是小孩子、甚至文盲也能朗朗上口,短短二十個字,道盡了對故鄉的思念。據說海外的華人黑幫抓到敵人,如果對方肯用同樣的家鄉話背誦這首詩,就能獲得赦免。可見此詩在華人心中的分量。它不僅僅是一首小詩,更代表著一種文化的認同和血濃於水的情誼。

杜甫在詩裡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其實只要天氣好,趕上陰曆十五,月亮在哪裡都是一樣的明亮,可是對於望月的人來說,只有在故鄉和親人團聚賞月,那月亮才會顯得格外明亮可愛。

就像蘇軾擔心的,「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光是月亮好看還不行,還必須要在合適的地方跟合適的人一起欣賞才完美,即便已經有了這種完美,還要擔心,怕明年就不能在這裡這樣看月亮了。寫詩的人真是無月也愁有月也愁,千迴百轉沒有安心的時候。

要說月是故鄉明的話,耶律楚材大概不完全同意,他說:「我愛長天漢家月,照人依舊一輪明。」——瞧瞧,人家不但愛漢人的江山,連漢家的月亮也是好的。故鄉的月亮可不如漢人的。

耶律楚材是侵略戰爭的勝利者,自然有這樣志得意滿的詩句,而遭遇安史之亂的杜甫,與家人是離散的狀態,古代通信困難,與家人無法聯繫,只能看著月亮想念他們。這是二者心態的不同。所以看著相同的月亮,卻有不同的詩句。

杜甫在江邊,就說「江月光於水,高樓思殺人」;到了秋天,他說「秋月獨圓夜,江村獨老身」。可是,也正因為有著月亮,想到家人和自己都能同望這一輪明月,心裡還能稍覺安慰,所以他又說「若無青嶂月,愁殺白頭人」。

杜甫在月下思念自己的妻子孩子,也是他為數不多的溫情詩之一: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他思念自己的妻子獨自在鄜州帶著孩子,很不容易,想像著月光中妻子的美麗和孤單,流下相思之淚。

古時候沒有電話和網際網路,即便是飛鴿傳書鴻雁傳書也要飛一段時間,所以人們寄望於月亮能迅速直接地傳遞信息。

張若虛說:「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張九齡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又說:「清迥江城月,流光萬裡同。所思如夢裡,相望在庭中。」

李白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大家都期望通過月亮,以光速傳遞自己的情意。

邊關之月

因為古代戰爭多發,徵夫戍邊,思念家鄉和妻兒,所以月亮也成為邊塞詩的常見題材。

顧非熊說:「海上清光發,邊營照轉悽。深閨此宵夢,帶月過遼西。」——這是軍人和軍屬彼此思念。

李白說:「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這是將士思念家鄉。

他又說:「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這是家屬們對戍邊將士的思念和對和平生活的渴望。

不僅圓月惹人相思,月牙兒也有同樣效果。趙嘏說:「玉鉤斜傍畫簷生,雲匣初開一寸明。何事最能悲少婦,夜來依約落邊城。」

這種望月懷念徵人的習俗一直延伸到明清,依然不輟。

明代的李攀龍說:「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徵人馬上看。」

陳子龍也說:「只有今宵滿三五,清光應是到涼州。」

清朝的馬世俊說:「紫塞三千裡,徵夫去不還。簾前新月上,似為寄刀環。」此詩題為「古意」,大概是說,這種情感表達方式是自古如此的。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充滿了戰爭和離散,人的一生中,也總會有多多少少的不如意。所以蘇軾說: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月亮尚且不能永遠圓滿,何況是凡人的一生呢?自然規律告訴我們,珍惜當下的幸福最為重要。

可愛之月

當然,月亮也並不僅僅作為傷感和思念的象徵,它本身也是可愛可賞可研究的對象。

南朝齊的虞羲說月亮是:「初生似玉鉤,才滿如團扇。」

北周的王褒說:「上弦如半璧,初魄似蛾眉。」

李白更是從小就研究月亮,展現了非凡的天資:「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就連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李世民也寫詩讚美月亮:「映雲光暫隱,隔樹花如綴。」——有雲彩時會遮蔽月光,隔樹看月,似乎樹上開出了花來。這兩句意思淺顯,但是可見李世民對月亮觀察的細緻,日理萬機的他居然能對月亮如此細看,可見其愛月之深。

因為月亮本身具有暗夜明亮,圓滿皎潔的特點,使得很多清高之士以月亮作為知己好友,甚至以月亮自喻。

王維說:「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初中語文老師通常教學生解讀為,詩人因為不被世人理解而孤獨寂寞,可是仔細看看,其實詩人有一種怡然自得的樂趣,只有明月懂得他、配作他的朋友。不被俗人所知所擾,又何嘗不是一種樂趣呢?

李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詩人自己飲酒的情形,與其說是寂寞,不如說是自戀。除了月亮和自己的影子,還有誰配與我共醉呢?

杜甫的月亮最親近:「捲簾還照客,倚杖更隨人。」——真是形影不離!

南唐的張泌把月亮看作了多情的朋友特地來安慰他的相思:「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蘇舜欽的月亮是個遠道來訪的朋友:「綠楊有意簷前舞,涼月多情海上來。」

歐陽修的月亮更是為了他不遠萬裡:「明月隨人來遠浦,青山答鼓送行舟。」

閻寬說:「月生東荒外,天雲收夕陽。愛見澄清景,像吾虛白心。」這是用月亮的光輝比喻自己清白的人品。

杜牧心目中的長安月是:「萬國盡分照,誰家無此明!」——天朝大國的慷慨氣魄,用月亮來表現。

曹松說月亮是:「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公平公正,正大光明,這是詩人心中完美無缺的德行。

宋太祖趙匡胤有兩句詠月詩也很知名:「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

趙匡胤據說一生只做了這一句詩,卻體現了他治國安民的抱負。當然,也有人吹捧說,只這一句就顯露出其霸主之相,能作此句者,自然貴不可言。這就是詩讖的說法了。

佛法之月

月亮在佛教中也有特殊的意義,《佛說喻月經》中,佛陀就藉助月亮的殊勝來講法。《華嚴經》中有一首偈語:「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因此,很多知名的詩僧也通過吟詠月亮來明心見性。

寒山說:「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這是用月亮比喻自己內心的圓滿。

無可是賈島從弟,也是著名的苦吟詩僧,他說月亮是:「夜深高不動,天下仰頭看。」——把月亮的圓滿光潔比喻成值得世人崇拜的佛法真理。

可朋雖是詩僧,但也作過官,他吟誦的月亮更有經世濟民的味道:「海面乍服猶隱映,天心高掛最分明。片雲想有神仙出,迥野應無鬼魅形。」——有一種正大光明的氣概在其中。夜晚行路若怕黑,可吟誦此句。

宋代高僧枯木法成也作有以月為內容的詩歌:「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宋代詩僧慈受懷深禪師,在詩歌中將月亮比喻為菩提之月。其詩云:「萬事無如退步休,本來無證亦無修:明窗高掛菩提月,淨蓮深栽濁世中。」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居士曾撰聯讚美弘一法師是:「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照天心。」這是用月亮來比喻法師的完美崇高的人格。

神話之月

月亮看得多了,月亮的傳說也多,廣寒宮啊,桂花樹啊,嫦娥吳剛等等,詩人們厭倦了人世間的紛擾,也常在詩歌中寄託奔月求仙之意。

宋代的姚孝寧寫詞說:「素娥睡起,駕冰輪碾破一天秋綠」; 韓駒也說:「喚起嫦娥,撩雲撥霧,駕此一輪玉。桂華疏淡,廣寒誰伴幽獨。」——看來宋朝這兩位詞人都相信嫦娥是個值夜班的孤獨女司機。

而元朝的柯九思則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嫦娥在月宮的悠閒生活:「遙瞻廣寒殿,素娥正憑闌。白兔搗月魄,指顧成神丹。」——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視力奇佳。

除了揣測月宮仙人的生活方式,詩人們還對其思想感情和生活品質有自己的評價。

李白說:「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這是為仙人的生活過度無聊而操心。

劉禹錫說:「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凝光幽幽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這是對仙人的清閒自在的羨慕。

李商隱對嫦娥最關心,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又說「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應斷腸」。他的想法跟李白有點像,懷疑神仙生活太過無聊,連寵物也沒有好日子過,所以嫦娥應該為當初奔月的行為而感到懊悔。

蘇軾的想法有點類似李商隱他們,他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起初也想上天成仙入月宮,又怕月宮清冷,轉念一想,覺得還是在人間曬曬月光跳跳舞更為有趣。

而黃裳則與他們想法不同,他寫詩的時候趕上了桑拿天,所以還是希望去月宮避暑,他說:「夢冷魂高何處寄,琉璃砌上籠人睡,逃暑廣寒宮似水」。——他相信既然是廣寒,那麼肯定非常涼快啦。

詩人們不但對月中仙人的生活方式有多方點評,還喜歡對月宮的園林裝修出謀劃策。

杜甫說:「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他建議把月亮裡的桂花樹砍去,沒有了樹蔭的遮擋,人間可以得到更多明亮的月光。

但是唐朝的張薦不同意這個說法,他讚美月中桂花說:「影高群木外,香滿一輪中」——這麼美的綠化植物,必須好好保護啊!

杜甫這個建議到了宋朝,終於得到了辛棄疾的贊同,他說:「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清朝的宋琬對於這個提議更是極力支持,他說:「誰使清光卷?望盡空,廣寒宮闕,濃蔭難遣。昨夜香風飄桂子,沾溼淚珠還泫。偏此夕明蟾封繭。怪底天宮能耐事,縱金蟆,玉斧揮猶淺。雲母障,幾時展?」——這是明擺著質疑神仙們執行力太差,這麼久了一棵樹還沒砍掉。

愛情之月

當然,在更多人眼中,月亮是愛人的象徵。自古以來,月亮就與愛情有關。最早吟誦月亮的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詩經》,《國風-陳風-月出》就是把月亮比喻為愛人:

月出皎兮,佼人僚(liāo)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lǐu)兮,舒懮(yǒu)受兮。勞心慅(sāo)兮!月出照兮,佼人燎(liǎo)兮,舒夭紹兮。勞心慘(zào)兮!

詩人在月亮出來的時候,思念著自己愛慕的美人,一唱三嘆,月光愈明,相思愈深。

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把相思的美人比喻作月亮:「可憐樓上月徘徊,映照離人梳妝檯。」

戎昱的月亮是「西樓見月似江城,脈脈悠悠倚檻情……知稱玉人臨水見,可憐光彩有餘清。」

蘇軾說:「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也是看到月亮就想到美人。

晏幾道的月亮美人聯想則更加具象:「斜貼綠雲新月上,彎環正是愁眉樣。」

納蘭性德把亡妻比作月亮: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傳說荀粲之妻冬天高燒病重,荀粲為了給妻子降溫,脫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體冰冷時回屋給妻子降溫。

納蘭的意思是,如果亡妻能夠活下來,他寧可像荀粲那樣不辭嚴寒之苦。可惜人如明月,不能永遠圓滿。這是愛斷情傷的絕唱之音!即便隔了三百年,我們依然可以對他的悲痛感同身受。

如此多的驚才絕豔的千古名句都是因月而起,其實月亮並沒有感情,有感情的是人。

戎昱說得好:「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華愁」。

永恆之月

在情感宣洩之後,詩人們也對著月亮發出了哲學疑問: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張若虛這一問,奠定了他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壓倒全唐」之美譽的基礎。不知月亮從何而來,也不知月亮在等待何人,任憑時光流逝、物換人非,月亮卻默默無語,始終如一。

作為月亮最為不懈的歌詠者,李白對此的評價是: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千年過去,國興國滅,似落葉紛紛如雨,花開花落,成美人回眸一顧。

古人給我們留下的物質財富已經越來越稀少,留下的精神財富也往往殘缺不全,唯有這千古一輪明月,依然毫不走樣地照在我們身上。

蘇軾說:「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是對他愛的人的美好祝福,人生坎坷,相愛的人不能永遠團聚,但是只要各自安康,還是可以在分隔兩地的時候共賞一輪明月——這也是一種幸福。

月亮不但能幫助人們超越地理空間的限制,也能超越時間的限制。我們無緣與古人面談相聚、分享他們的經歷,然而,通過誦讀這些優美的詠月詩詞,觀賞著這輪曾照過那些古人的月亮,我們可以更為真切地體悟他們當時的生活和情感,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這又何嘗不是莫大的幸福呢?

相關焦點

  • 李白與蘇軾華山論劍,一壺酒一輪月兩篇千古佳作,蘇軾意境更佳
    文/時針李白和蘇軾的巔峰對決,一壺酒一輪月兩篇千古佳作,讓後世犯了難唐詩宋詞的傑出代表,非李白與蘇軾莫屬。李白有著詩仙之名,他生活於盛唐時期,詩詞風格不但透露著雍容華貴也展現出大開大合之勢,豪放的文風俘虜了萬千痴男怨女的心。
  • 重溫經典散文丨席慕容:那一輪月
    她筆下的《那一輪月》,將我們帶入對青春歲月的思考,一路追憶,一路感悟。那一輪月席慕容因此,在那個晚上,當月亮照進那古老的山林裡的時候,我必也曾深深地感動過吧。當時那樣的年輕,總以為這些時刻是本來就會出現的,是我該享有的,心裡的感動只是因為他們出奇的美麗而已。
  • 詩人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故國,指石頭城。群山環繞,舊牆仍在,潮水一次次奔湧上來拍打著這座空城,又帶著深深的嘆息寂寞退回。國仍在,已是故國;城雖在,卻為空城。就連潮水也仿佛感覺到了它的荒涼。擬人手法用在此處恰到好處,作者把自己感受到的沉重的歷史失落感賦予到江潮身上,既寫盡了故國的沒落荒涼,也凸顯了個人內心的深沉感傷。
  • 史上最令人惋惜,英年早逝四大天才詩人,如果不隕落詩壇將會改寫
    在中國上千年的詩詞文化裡,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傑出的詩人,如屈原、曹植、陶淵明、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蘇軾、李清照、陸遊、辛棄疾、納蘭性德…… ……,他們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星,照耀了歷史的天空。在眾多傑出的詩人裡面,有四個天才的詩人,英年早逝,他們年紀輕輕早早的隕落,讓世人倍感惋惜!對於中國詩壇上,乃致世界詩壇上,都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 李煜很牛的詞,字不多卻誕生3個千古名句,一向挑剔的王國維點讚
    李煜很牛的詞,字不多卻誕生3個千古名句,一向挑剔的王國維點讚公元975年,宋王朝的精兵兵臨金陵城外,那時候作為南唐後主的李煜2次派特使求饒,最後被宋太祖趙匡胤以「臥榻之側,豈能別人鼾睡」為由回絕。最後金陵城破,李煜無可奈何奉表投降,南唐宣布滅亡。時歲李煜39歲,從一國之君從此淪落罪囚,開始了自身蒼涼的下半場人生道路。
  • 己亥年,最後一輪圓月!你看了嗎
    2020年1月9日也就是農曆臘月十五,迎來了己亥年的最後一輪圓月。月亮象徵團圓與美滿,在古代通訊和交通設施都不發達的背景下,沒有地域之差的明月成為人們寄託思念的載體。春節在即,忙碌了一整年的人們開始收拾心情,準備回家過年。
  • 那一輪從詩詞中升起的明月,照亮了古今多少人的心!
    張若虛的千古一問,道出了今人至今仍沒有答案的問題!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是月太美,風太暖,還是情太深?誰知,誰解?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後主的一句悲問,別了李唐盛世江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子壽的這句感慨,又勾起了多少世間男女的羈絆與相思?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 詩人究竟抒發了怎樣一種情懷?
    「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謂千古名句,千百年來,不少文人騷客還為它找下句,對下聯,可見此句詩用詞功底之深,寄情託意之厚,是何等了得,那麼,要如何理解,詩人又究意抒發了怎樣一種情懷呢?安史之亂後,輝煌的唐王朝一蹶不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連詩人的貴族之家也隨之沒落。本想進京尋求轉機,卻不想事與願違,報國無門,仕途無望,只得黯然離去。詩人把悲痛傷感的情懷,寄寓於潸然淚下的金銅仙人上,是說連銅人都流淚了,可見,悲傷的心情是何等的沉重,可不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嘛!
  • 李白《將進酒》與白居易《琵琶行》:故事背後都是詩人的自我療傷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輪迴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月的情節入心入懷,成為我們生命中恆久相伴的情懷。《將進酒》的故事是如此,與《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樣,明月曾是李白深深的鄉愁,這鄉愁與"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借酒澆愁和懷才不遇息息相通。
  • 他是歷史上最「懶」的詩人,整首詩只有2句話14個字,卻成為經典
    但是歷史上也有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雖然名氣沒有前者那麼大,但是有的人卻只憑一首詩就能名揚千古,被後人膜拜。只憑一首詩而在高手雲集的唐詩宋詞中脫穎而出,其實是十分難得的。比如唐代的王翰,曾在《涼州詞》中寫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不僅僅意蘊深遠,而且僅僅幾句話,就把戰士笑傲疆場的豪情壯志表現得淋漓盡致。
  • 關於千古雁門關,有一些霸氣磅礴的詩句,山西老鄉快來看看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陳毅元帥(1901-1972),不但是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而且是著名的詩人,著有《陳毅詩詞選集》等。建國前夕,陳毅曾兩次親臨雁門關。1947年12月風雪過雁門關,高吟「朔漠慶土改,滿蒙是同舟。」1948年春,第二次過雁門關,創作了本詩。  《再過雁門關》   作者:陳毅  百尺雄關氣鬱森,驅車登覽感叢生。
  • 99%的人都知道的詩,其中兩句都是千古名句!
    一位詩人,終其一生,能留下一句為外人所稱頌的千古名句,是件不易之事。而一位詩人要想在一首詩詞裡寫出兩句千古名句來,更可謂是難上加難。 今日為各位詩友精選了九首詩,首首都有兩句及兩句以上的千古名句,不朽佳作,常讀常新。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大老粗皇帝給老婆寫情信,不經意寫出了千古佳句,蘇東坡愛不釋手
    被稱為「詩界革新導師」的大詩人黃遵憲曾提出過「我手寫我口」的主張,他認為,詩與文學應該是一種真情的復歸,性靈的解放,只要我口吐心聲,我筆抒我情,就會寫出好作品。黃大詩人的主張是極有道理的。須臾走向天上來,逐卻殘星趕卻月。詩無韻腳,平仄不協,但氣象不凡,吞山河、納煙雲。《庚溪詩話》記,趙匡胤登帝位後,有文臣為討好於他,曾潤色修改,為: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後世均認為,修改稿在文字上見功夫,但意境卻遠遜原詩。
  • 詩人+花+詩+一年十二個月=十二位伺花「男神」
    古人甚至還把一年十二個月與花、與詩人和他們的作品聯繫在一起,為每個月都設一位花神。雖然是「花神」,可其實都是「男神」,因為那十二位伺花之神,皆是鬚眉男兒,縱是「鬚眉男兒」,可他們每個人都與當月所伺守的花有著解不開的緣,訴不完的情。當然也有十二月的花神為女子的說法,今天咱們只聊「男花神」,皆因為他們另外一個共同的身份是「詩人」。
  • 劉伯溫十句話句句鏗鏘有力,流傳千古,明初詩文三大家名副其實
    元明易代時期,最重要的三位詩人——高啟、宋濂、劉基,其中劉基一生創作大量詩歌,據統計有一千餘首,絕大多數作品在明前創作,入明後,所作詩篇不過100首而已。今天是劉基誕辰709周年,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筆下鏗鏘有力的文字。
  • 一輪腕間月,道盡時光韻
    中國古代文豪採擷月的浪漫氣質,將中秋佳節望月思鄉的情懷蘊於不朽文學詩篇之中,為人千古傳頌。作為時間藝術的創造者,制表工匠則從神秘月球的陰晴圓缺中獲取無盡靈感,以歷久彌新的時計揭示周而復始、輪迴往復的時間哲思。在中秋佳節之際,制表工匠各自以獨特的方式詮釋月相之美,以一輪腕間月,道盡時光韻。
  • 劉禹錫的《烏衣巷》何以成為千古名篇?
    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與其用筆之妙分不開。全詩如下: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人立於烏鵲橋南岸,望著今已荒涼的歷史舊跡,這裡曾經歷過的一切,仿佛時光倒流般縈繞在腦際,這是一種深沉的悲慨,是奈何不了而必然接受的真實。在這朱鵲橋邊、烏衣巷口,還曾有王謝的舊宅,只是滄海桑田,當年的王謝之家,已變為平民百姓,燕子不知今夕是何年,只顧春來秋去,卻不知此處早已換了人家。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 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乙亥年最後一輪絕美月色(圖)
    2020年1月9日也就是農曆臘月十五,迎來了乙亥年的最後一輪圓月。月亮象徵團圓與美滿,在古代通訊和交通設施都不發達的背景下,沒有地域之差的明月成為人們寄託思念的載體。春節在即,忙碌了一整年的人們開始收拾心情,準備回家過年。
  • 《鮮衣怒馬少年時:唐宋詩人的詩酒江湖》:發現不一樣的詩意
    作者少年怒馬用非常幽默風趣的文字,寫出了古代詩人的日常,經歷與哲學。將自己穿越到唐宋時代,將詩仙、詩聖,詩佛、詩魔、詩囚、詩鬼等人的身家背景,功名事業,愛情婚姻生活故事,以詩詞為主線串聯起來,導演了一部詩詞歌賦鑑賞大劇。
  • 曾經滄海難為水,元稹懷念妻子的詩,卻成了描寫愛情的千古名句
    於是我告訴她這是唐代詩人元稹的一句詩,自己可以上網查一查。這句詩是詩人元稹寫給亡妻韋叢的,也有說是他寫給戀人崔鶯鶯的。崔鶯鶯是詩人元稹小說《鶯鶯傳》中的女主角,是悲劇人物,後來經王實甫改編成《西廂記》,就形成了一個美滿的結局。相傳小說人物崔鶯鶯是有原型的。元稹的妻子叫韋叢,她二十歲時與元稹結婚,婚後日子過得很艱難,但二人很恩愛。不幸的是韋叢二十七歲就因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