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針
李白和蘇軾的巔峰對決,一壺酒一輪月兩篇千古佳作,讓後世犯了難
唐詩宋詞的傑出代表,非李白與蘇軾莫屬。李白有著詩仙之名,他生活於盛唐時期,詩詞風格不但透露著雍容華貴也展現出大開大合之勢,豪放的文風俘虜了萬千痴男怨女的心。人們陶醉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情之中。
蘇軾是宋代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之一,雖然他仕途不順,屢遭貶謫,但是其仍舊對以淡然的心態面對著生活。被貶謫到黃州的幾年,他耕種於東坡,居住在雪堂,一邊燉著東坡肉,一邊吟誦著「念奴嬌」,寫下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千古傳唱的名句。
在後世之人的心中,李白與蘇軾,一詩一詞就是站在中國歷史文壇巔峰的人。那麼當唐詩與宋詞究竟能碰觸什麼樣的火花呢?李白與蘇軾的華山論劍最終誰又能笑到最後呢?一壺濁酒,一輪圓月,兩篇佳作,各有千秋。要真的說出誰更勝一籌,個人喜歡蘇軾的水調歌頭,更有意境。
李白於明月下小酌
《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開篇即是名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人喝酒喝到微醺之時,停杯問青天,明月來幾時?這種醉意之下的疑問充滿了想像。後一句寫出了人類與明月之間的微妙關係。當時沒有飛船,古代帝王幻想著登月成仙的夢想一直都沒有實現,而明月散發的月光依舊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是描繪月色之美,濃霧散去,皎潔的月亮掛在天空,散發出清澄的光輝,照在朱紅色的宮門之上,將月光的皎潔描繪的淋漓盡致。時光流逝,明月消失在雲間,太陽從海上升起,往復循環。
借用嫦娥在月宮中孤寂無依,只有一個小兔子在天天陪伴,側面烘託出自己的孤寂,在月光下發出感嘆。永恆的明月照耀著世代更迭的眾人,但願明月能在我對酒當歌之時,長留在我的酒杯之中。表達了詩人對於時光易逝的感嘆,也表明其對於快樂時光的渴望與不舍。
蘇軾也曾問青天,明月幾時才能有
蘇軾也曾問青天,明月幾時才能有?一起先來欣賞一下蘇軾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是在中秋節之際,表達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開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頗有李白把酒問青天之意境。當時蘇軾仕途迷茫,本來想在中秋節去看望弟弟,結果航道封航,最終也沒能如願。中秋之夜,蘇軾小飲幾杯,充滿了抑鬱惆悵之感。
全文營造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遠隔、孤苦無依的境界範圍,將現實與神話傳說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這中秋之夜,表達出「人有悲歡,月有圓缺」的現實,也表達出詩人面對現實的無奈。但話雖如此,在該詞的最後一句,依舊錶達出對於親人的美好祝願。
結語
李白與蘇軾的這次巔峰對決,我認為蘇軾的意境更勝一籌。與其非得比出誰優誰劣,還不如說讀者更喜歡哪一種意境。小編更喜歡那種在「瓊樓玉宇」與現實中迴蕩的感覺,亦夢亦醒,恍恍惚惚,那種在現實與虛擬的臨界點飄忽的感覺。
蘇軾在經歷仕途的坎坷與人情的冷暖之後,感悟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哲理,即便如此,還是要向弟弟表達美好的祝願。也反映出他此時的心境,樂觀豁達地對待生活。你讀完更喜歡哪一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