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人生可以像豬一樣,特殊且獨立
1952年,王小波出生在北京,小波生前並不是很有名,死後才慢慢出名,正如朋友圈裡流行的那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用著這句話來評價小波再合適不過,有趣到就連懷念他,嘴角都會不自覺地浮起一絲笑意。
由於它深厚的文學功底,人們甚至稱呼他為中國的喬伊斯和卡夫卡。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是教豬做人,還是教人做豬?
這是王小波的一部隨筆。
有些話仿佛永遠講不出口,僅僅是因為別人已經把反對它的話講了出來。
因為這些話就成了心底的暗流,形不成文字,也形不成話語,甚至不能形成有條理的思路——它就變成了鬱結的混沌。
那隻豬會在吃飽後到屋頂上去曬太陽;會因為嫌豬圈裡的母豬又髒又臭而不怕路遠去村寨找好看點的母豬。誠然這是母豬有個性,追求自由,特立獨行的表現。
王小波在飼養他的時候,尊稱他為「豬兄」。可見這隻豬確實有高於常豬的品質。
2020年,共勉
2020年,若是王小波還在,不知道會寫出什麼樣的文章,但是二十年後的我們,依然是被認作不能自理的大人。
有人欣賞他雜文的譏誚反諷,有人享受他小說的天馬行空,有人讚揚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獨行。
但他只是在自己留下的《沉默的大多數》扉頁上寫道: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裡就很高興。王小波就是在你大發議論、正襟危坐時,一個坐在角落用一臉壞笑凝視你的那個人,他也許什麼都不說,但他什麼都明白。
因為對於一個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的精英要好的多。
王小波在《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裡寫道:「我已經四十歲了,除了這隻豬,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
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原故,我一直懷念這隻特立獨行的豬。」他羨慕特立獨行的豬,是因為可以擺脫生活的設置。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獨特獨特邏輯思維和幽默的魅力
聽說過這樣的兩句話:
一、謠言止於智者。
王小波的句式多為「依我看來」、「我有個經驗」,所舉的例子也多是自己的同學、老丈母娘、隔壁的大媽,都是經驗層面的,或者他有意把思考拉到經驗的層面,經驗的即理性的。從不妄自尊大高屋建瓴聲嘶力竭。
二、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王小波死了之後,一個電器鋪的小老闆說:以後再看不到王小波了。朋友說,她看了《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沒感覺這小說好在哪裡。
我告訴她這是王小波最好的一部作品,她表示很不解。
她問,這部小說好在哪裡,表達了什麼意義了嗎?我說你不覺得很有幽默感嗎?她說幽默感只是一種手法,哪能說明他的內容呢。
其實,若干年後,小波的一些小說可能不會被經常提起,但小波的雜文如《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樣的名篇肯定會被還在看書的人記起說起。
所以我經常說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裡面沒有豬,裡面有的只是人。
它的本意是讓「不像豬的人」去學習「像豬的人」,這樣說或許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但我想這應該是真相吧!
劉心武、高曉松等文化名人大力推崇王小波
高曉松多次在節目中流露出對王小波的崇拜,他說:
「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般的存在。」
在許多讀者粉絲心中,也許正是講真話這點,最能引發靈魂震顫和情感共鳴吧!
最後,王小波也以自己的一生,完成了自己的性格。活成了最有趣的那個人。
正如王小波說:「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我想,一個見多識廣又善於思考總結的特立獨行的人,或許有一天突然機遇來臨,抓住了風口,就不再是一隻特立獨行的"二師兄",也許他會蛻變為百獸之王。
如果你想在喧囂中還保有一絲清醒,如果你想在
平淡生活中追尋有趣的靈魂,開始讀王小波吧!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以下連結購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