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噹當!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主人公」是我們皮膚科很常用的一種藥物——異維A酸。相信很多人都對它並不陌生,尤其是深受痤瘡困擾,來見過陳醫生的小闊愛們~
首先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異維A酸有什麼作用呢?為啥它可以用來治療痤瘡呢?(思考臉)。
痤瘡的發病主要和遺傳背景下激素誘導的皮脂腺過度分泌油脂、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痤瘡丙酸桿菌感染、炎症反應等有關。而在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9修訂版)中這樣寫到:
劃重點:它是目前唯一一個可以同時針對這四方面病因的口服藥物!是不是超厲害!
接著我們來一起康康它的適應症
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嚴重爆痘滿臉月球表面的,找它!其他方法解決不了的,找它!想快速控制病情的,找它!
但很多朋友看到說明書上的各種不良反應,心裡一緊,頓時不敢吃了。那要告訴大家,異維A不良反應常見,但停藥後絕大多數可恢復。尤其來陳醫生這兒治療的病人用的劑量都非常小,是比較安全的。陳醫生有不少痤瘡患者口服異維A長達一年,隨訪觀察下來都沒有問題,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乖乖的遵醫囑用藥,定期來隨訪就行。如果出現了任何不良反應也可以馬上來醫院就診,調整治療方案~
雖然說明書上副作用很多,但異維A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嘴唇乾燥,但這也說明藥物在起效。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用藥期間多喝水,多用潤唇膏。(而且據江湖傳說,幹的越厲害說明你對這個藥物越敏感,後面的療效也會更好喲)
同時需要注意,因為異維A 酸有明確致畸作用,孕婦和有備孕計劃患者禁用。一般在停藥3個月後即可恢復備孕。而青春期前長期服用有可能引起骨骼過早閉合,所以12歲以下兒童也儘量不用。
異維A劑量說
異維A一般起始劑量為0.25~0.5mg/kg/d,之後可根據患者耐受性和療效逐漸調整劑量,重度結節囊腫性痤瘡可逐漸增加至0.5~1.0mg/kg·d,國外的指南認為對於重度痤瘡患者而言,需要達到120~150mg/kg的累積劑量,復發率更低。
當然,以上都是指南的推薦,現實情況往往更複雜,應綜合考慮皮損的嚴重程度、患者體重、其他藥物的聯合療效、不良反應以及患者依從性,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異維A酸能長期少量服用嗎?
有文獻分別使用0.25~0.5 mg/ (kg·d) 和0.75~1 mg/ (kg·d) 的異維A酸治療痤瘡6個月, 有效率分別為95.1%和96%,證實了較小劑量異維A酸治療痤瘡的有效性,所以我們認為異維A酸可以長期少量使用,特別是對於非重度痤瘡患者來說,不僅安全性更高,不良反應發生率更小,同時有效性也沒有打折扣。
沒有吃到累積劑量痘痘就好了,需要繼續嗎?
一般來說,口服異維A酸之後,患者在3個月內皮損會出現顯著改善, 大約20周後60%~85%的患者可治癒。但是,藥物累積治療量與痤瘡復發率密切相關, 中國最新版指南推薦在皮損控制後可以適當減少劑量繼續鞏固治療2~3個月或更長時間。
請問吃的時候怎麼累加呢?
美國的指南推薦,對於重度痤瘡(囊腫、結節、痤瘡瘢痕)患者而言,一般起始劑量為0.5mg/kg/d,如果第一個月耐受良好,可以加至1mg/kg/d,目標累積劑量是120~150mg/kg;對於難治性或頻繁複發的其他治療無效的中度痤瘡患者,可以選擇0.25~0.4mg/kg/d維持治療,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同時還要提醒大家,每個月服用藥物1周的間歇性療法的患者復發率要高於每天持續用藥的患者,所以有時候堅持用藥比大劑量服藥更重要~
異維A服藥說
吃異維A酸需不需要嚴格避光?
需要!異維A酸屬於光敏性藥物,需要避免日曬,以免發生光毒性反應。所以,防曬防曬防曬!!!
吃異維A酸需要避開月經期嗎?
不需要!!!異維A對於凝血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罕見報導不良反應發生。
吃異維A酸會導致抑鬱?
現有研究結果並不支持異維A酸與患者抑鬱及自殺傾向間存在因果關聯,但兩者之間的關聯仍不清楚,建議已經存在抑鬱症狀或有抑鬱症的患者避免使用。
什麼時候需要停異維A酸?
指南明確指出:異維A酸有明確的致畸作用,育齡期女性患者應在治療前1個月、治療期間及治療結束後3個月內嚴格避孕。所以如果有生育要求的需要停異維A酸。
同時,如果服用異維A酸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需要立刻就醫,同時避免服用類維A酸類藥物。
服用四環素類(如多西環素、米諾環素)藥物的同時服用異維A酸會增加假性腦瘤不良反應的風險,所以異維A酸應避免和四環素類藥物同時服用。
看了這麼多
可能有些朋友已經暈了...
但其實最簡單的治療方式就是
規律服藥
定期隨訪
相信醫生
參考文獻:
鞠強.口服異維A酸治療痤瘡的研究[J].臨床皮膚科雜誌,2015,44(01):58-61.
Andrea L. Zaenglein,Arun L. et.al.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ne vulgar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16,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