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農曆丁酉雞年,有關雞的吉祥之物從不缺擁躉。古人常以雞的形象寓意吉慶,這是因為「雞」的發音與「吉」字相近,公雞的「公」與「功」、雞冠的「冠」與「官」、雞打鳴的「鳴」與「名」又恰是諧音。
在我國古代浩渺如煙的歷史長河中,古人留下了不少與雞相關的文物。本期鎮館之寶,就請大家欣賞餘姚博物館館藏的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
10月18日,記者走進餘姚博物館,一睹這件雞首壺的獨特魅力。在餘姚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謝向傑的講述中,有關雞首壺的驚險、神秘、獨特故事像一串串繩索,將古人與我們的思緒串聯在一起。
走進餘姚博物館的展廳,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靜靜置於獨立展櫃內,參觀者隔著玻璃細觀它的風採。殊不知,這件雞首壺當年差點落入盜墓賊之手。
時間倒回至1995年2月春節期間,肖東派出所民警接到群眾報案,有人在餘姚肖東五金墩盜墓。這片地區本就是古墓葬數量較多的地方,盜墓分子覬覦已久。因此,警察立即趕赴現場進行抓捕。
據當事人回憶,在警察上山時,一夥盜墓分子仍在盜掘,不曾察覺警察來到身後。等聽到警察衝過來的聲音後,他們才慌忙丟下工具,拎著贓物,四散奔逃。慌亂中,拎著器物的盜墓分子摔倒在地,袋中所藏的盜掘文物也摔在了地上。現在我們看到的雞首壺缺失的部分口沿,便是這一摔所致。
打擊文物犯罪案件偵辦結束後,餘姚公安機關將雞首壺移交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從盜墓分子手中驚險搶下的特殊經歷,讓這件雞首壺成為了打擊文物犯罪的代言人之一。因此,它參展了1998年11月在杭州舉辦的全省打擊文物犯罪活動成果展,這是它唯一一次「走」出餘姚博物館。
作為鎮館之寶,餘姚博物館的館標就取自它的形象。該雞首壺曾載入1996年11月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寧波文物集萃》,因其實屬壺精品,作為該書的封面器物刊登。1998年1月的《香港文匯報》,2002年1月天馬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餘姚文物圖錄》,2012年1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制的《餘姚博物館藏珍》等都曾經報導或收錄過它的圖片。
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的特殊之處遠不止於此。在餘姚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謝向傑的介紹中,記者得知這件珍品是全國同期出土的青瓷雞首壺中最獨特的一件。
餘姚博物館館藏雞首壺近40件,國家一級文物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因其造型獨特、器型完整、釉色清新、裝飾精美而從眾多雞首壺中脫穎而出。
西晉是雞首壺的早期發展階段,大多以小件為主,盤口直徑大,給人一種矮胖敦實的感覺。肩部往往一側貼雞頭,雞頭短小無頸,與之相對應的一面貼有雞尾。這一時期的雞首壺風格普遍比較樸拙,整個器型矮小,裝飾簡單。
但是,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卻「不按常理出牌」,其細緻程度遠超同期同類器物。這件雞首壺尺寸為口徑11.9釐米,腹徑17.7釐米,底徑12.0釐米,高23.4釐米。盤口,短頸,溜肩,圓腹,平底內凹。
更為罕見之處則在於它的整體造型。口沿部位塑一黃鼬形提梁柄,黃鼬四足撐住口沿,前肢彎曲,後肢伸直,全身飾人字形篦點紋,正吐著舌頭雙目圓睜瞪著前方的雞首,造型逼真,充滿動感。肩部兩端對應貼塑雞首和雞尾,雞首肥大,張嘴、高冠、雞髯下垂,飾有圈點、斜線紋,另一端貼小雞尾;雞首和雞尾處各貼塑一胡人,一人為拱手蹲坐,另一人雙手按於大腿蹲坐著,頭均抵口沿;壺肩部又飾弦紋、網帶紋,連珠紋,篦點紋,並貼塑兩鋪首銜環、四朱雀。胎體厚重,胎色青灰,施青釉不及底,有冰裂紋。如此風格迥異的雞頭壺,在國內同時期的同類雞首壺中未見第二件,堪稱精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一,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聯。如此精美的雞首壺會是古人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麼?對此,謝向傑先生做了解答:「其實,這件雞首壺的雞頭是實心的,與壺體不通,僅僅是裝飾而已,尚無實用性功能,且這一時期的雞首壺多為墓葬品或明器。」
成熟青瓷器在東漢中晚期燒成後,產地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的江浙一帶。在六朝時期,特別是三國、西晉時期,越窯青瓷器形制多樣,除了大量的碗、碟、罐、壺、洗、盤、耳杯、香爐、唾壺、盆等日用器具外,還有鬼灶、雞籠、豬欄、羊圈、狗圈、穀倉等為模型的明器。可見,人物、鳥獸在這一時期已發展為器物附屬部分的裝飾。
隨著瓷業發展,制瓷工藝技術也在不斷改進和創新,器物表面普遍採用模印、刻劃、堆貼,甚至釉下褐彩等裝飾手法,使得瓷器造型越發生動。因此,這一時期的越窯青瓷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它們隱含著歷史、文化、審美、習俗等諸多方面豐厚的內涵,而其中較有特色的便是雞首壺。餘姚博物館館藏的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裝飾題材複雜,文化內涵豐富,無不透著神秘的氣氛,具有攝人心魄的魅力,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古越地域文化特色。
雞首壺的產生與發展與古越民族中盛行的「雞卜鳥佔」風俗有莫大的關係。不同於北方中原地區相對成熟的文明,江南地區卻始終籠罩著濃烈的巫風,保留了較多的史前原始文化的因素。上古時期,雞與鳥被視為同類,野生為鳥,家養為雞。鳥類具有展翅高飛的自然屬性,原始先民便將它看作溝通天地人神的使者。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浙江博物館藏
「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有刻「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刻雙鳥紋骨匕柄和圓雕鳥形象牙匕等史前藝術品,皆昭示著原始人對鳥類的特殊情感。」謝向傑先生介紹。
河姆渡圓雕鳥形象牙匕,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
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六朝青瓷器中才會普遍出現以雞為創作題材的雞首壺、雞頭罐等器物。
「雞」與「吉」諧音,古代「天雞」更被看作神的使者,所以雞首壺也稱為天雞壺。《韓詩外傳》曾記載:「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將其稱為「五德之禽」。
不過,雞首壺雖曾盛極一時,卻也難掩消亡之勢。隨著政權的轉移、南方瓷業衰退等因素影響,至隋唐時期,雞首壺的數量劇減,使用功能也隨之衰退,逐漸被執壺所取代。
雞首壺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而演變,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這一過程,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珍品。無論是實用品還是藝術品,古人精湛高超的制瓷技藝令人驚嘆,在中國古老燦爛的文明史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百姓對吉祥、安定、幸福生活的祈求與嚮往寄語雞首壺,也是那一時期社會生活的重要體現。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朱婧 攝影 張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