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造型奇特的雞首壺 全國找不出第二件

2021-01-10 浙江日報

今年是農曆丁酉雞年,有關雞的吉祥之物從不缺擁躉。古人常以雞的形象寓意吉慶,這是因為「雞」的發音與「吉」字相近,公雞的「公」與「功」、雞冠的「冠」與「官」、雞打鳴的「鳴」與「名」又恰是諧音。

在我國古代浩渺如煙的歷史長河中,古人留下了不少與雞相關的文物。本期鎮館之寶,就請大家欣賞餘姚博物館館藏的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

10月18日,記者走進餘姚博物館,一睹這件雞首壺的獨特魅力。在餘姚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謝向傑的講述中,有關雞首壺的驚險、神秘、獨特故事像一串串繩索,將古人與我們的思緒串聯在一起。

走進餘姚博物館的展廳,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靜靜置於獨立展櫃內,參觀者隔著玻璃細觀它的風採。殊不知,這件雞首壺當年差點落入盜墓賊之手。

時間倒回至1995年2月春節期間,肖東派出所民警接到群眾報案,有人在餘姚肖東五金墩盜墓。這片地區本就是古墓葬數量較多的地方,盜墓分子覬覦已久。因此,警察立即趕赴現場進行抓捕。

據當事人回憶,在警察上山時,一夥盜墓分子仍在盜掘,不曾察覺警察來到身後。等聽到警察衝過來的聲音後,他們才慌忙丟下工具,拎著贓物,四散奔逃。慌亂中,拎著器物的盜墓分子摔倒在地,袋中所藏的盜掘文物也摔在了地上。現在我們看到的雞首壺缺失的部分口沿,便是這一摔所致。

打擊文物犯罪案件偵辦結束後,餘姚公安機關將雞首壺移交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從盜墓分子手中驚險搶下的特殊經歷,讓這件雞首壺成為了打擊文物犯罪的代言人之一。因此,它參展了1998年11月在杭州舉辦的全省打擊文物犯罪活動成果展,這是它唯一一次「走」出餘姚博物館。

作為鎮館之寶,餘姚博物館的館標就取自它的形象。該雞首壺曾載入1996年11月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寧波文物集萃》,因其實屬壺精品,作為該書的封面器物刊登。1998年1月的《香港文匯報》,2002年1月天馬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餘姚文物圖錄》,2012年1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制的《餘姚博物館藏珍》等都曾經報導或收錄過它的圖片。

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的特殊之處遠不止於此。在餘姚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謝向傑的介紹中,記者得知這件珍品是全國同期出土的青瓷雞首壺中最獨特的一件。

餘姚博物館館藏雞首壺近40件,國家一級文物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因其造型獨特、器型完整、釉色清新、裝飾精美而從眾多雞首壺中脫穎而出。

西晉是雞首壺的早期發展階段,大多以小件為主,盤口直徑大,給人一種矮胖敦實的感覺。肩部往往一側貼雞頭,雞頭短小無頸,與之相對應的一面貼有雞尾。這一時期的雞首壺風格普遍比較樸拙,整個器型矮小,裝飾簡單。

但是,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卻「不按常理出牌」,其細緻程度遠超同期同類器物。這件雞首壺尺寸為口徑11.9釐米,腹徑17.7釐米,底徑12.0釐米,高23.4釐米。盤口,短頸,溜肩,圓腹,平底內凹。

更為罕見之處則在於它的整體造型。口沿部位塑一黃鼬形提梁柄,黃鼬四足撐住口沿,前肢彎曲,後肢伸直,全身飾人字形篦點紋,正吐著舌頭雙目圓睜瞪著前方的雞首,造型逼真,充滿動感。肩部兩端對應貼塑雞首和雞尾,雞首肥大,張嘴、高冠、雞髯下垂,飾有圈點、斜線紋,另一端貼小雞尾;雞首和雞尾處各貼塑一胡人,一人為拱手蹲坐,另一人雙手按於大腿蹲坐著,頭均抵口沿;壺肩部又飾弦紋、網帶紋,連珠紋,篦點紋,並貼塑兩鋪首銜環、四朱雀。胎體厚重,胎色青灰,施青釉不及底,有冰裂紋。如此風格迥異的雞頭壺,在國內同時期的同類雞首壺中未見第二件,堪稱精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一,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聯。如此精美的雞首壺會是古人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麼?對此,謝向傑先生做了解答:「其實,這件雞首壺的雞頭是實心的,與壺體不通,僅僅是裝飾而已,尚無實用性功能,且這一時期的雞首壺多為墓葬品或明器。」

成熟青瓷器在東漢中晚期燒成後,產地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的江浙一帶。在六朝時期,特別是三國、西晉時期,越窯青瓷器形制多樣,除了大量的碗、碟、罐、壺、洗、盤、耳杯、香爐、唾壺、盆等日用器具外,還有鬼灶、雞籠、豬欄、羊圈、狗圈、穀倉等為模型的明器。可見,人物、鳥獸在這一時期已發展為器物附屬部分的裝飾。

隨著瓷業發展,制瓷工藝技術也在不斷改進和創新,器物表面普遍採用模印、刻劃、堆貼,甚至釉下褐彩等裝飾手法,使得瓷器造型越發生動。因此,這一時期的越窯青瓷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它們隱含著歷史、文化、審美、習俗等諸多方面豐厚的內涵,而其中較有特色的便是雞首壺。餘姚博物館館藏的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裝飾題材複雜,文化內涵豐富,無不透著神秘的氣氛,具有攝人心魄的魅力,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古越地域文化特色。

雞首壺的產生與發展與古越民族中盛行的「雞卜鳥佔」風俗有莫大的關係。不同於北方中原地區相對成熟的文明,江南地區卻始終籠罩著濃烈的巫風,保留了較多的史前原始文化的因素。上古時期,雞與鳥被視為同類,野生為鳥,家養為雞。鳥類具有展翅高飛的自然屬性,原始先民便將它看作溝通天地人神的使者。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浙江博物館藏

「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有刻「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刻雙鳥紋骨匕柄和圓雕鳥形象牙匕等史前藝術品,皆昭示著原始人對鳥類的特殊情感。」謝向傑先生介紹。

河姆渡圓雕鳥形象牙匕,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

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六朝青瓷器中才會普遍出現以雞為創作題材的雞首壺、雞頭罐等器物。

「雞」與「吉」諧音,古代「天雞」更被看作神的使者,所以雞首壺也稱為天雞壺。《韓詩外傳》曾記載:「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將其稱為「五德之禽」。

不過,雞首壺雖曾盛極一時,卻也難掩消亡之勢。隨著政權的轉移、南方瓷業衰退等因素影響,至隋唐時期,雞首壺的數量劇減,使用功能也隨之衰退,逐漸被執壺所取代。

雞首壺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而演變,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這一過程,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珍品。無論是實用品還是藝術品,古人精湛高超的制瓷技藝令人驚嘆,在中國古老燦爛的文明史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百姓對吉祥、安定、幸福生活的祈求與嚮往寄語雞首壺,也是那一時期社會生活的重要體現。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朱婧 攝影 張孫超

相關焦點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都知道嗎~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 除了上面這三件國寶,陝歷博還有一些重量級的鎮館之寶 圓雕技法琢制,造型生動優美。這件瑪瑙杯不但是一件極其珍罕的古玉雕藝術品,也對我們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參考價值。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從外形上看,壺身呈扁圓形,是模仿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製作而成。
  • 陝西歷史博物館那些精美絕倫的鎮館之寶
    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是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陝西歷史博物館十八件精美絕倫的鎮館之寶!
  • 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市東湖風景區,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屬於國家旅遊局5A級遊覽景區。其中,湖北省博物館有四大「鎮館之寶」,包括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越王勾踐劍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現在依舊鋒利無比。
  • 探訪壽縣博物館鎮館之寶:越民鑄寶劍 出匣吐寒芒
    原標題:記者探訪壽縣博物館鎮館之寶:越民鑄寶劍 出匣吐寒芒古城壽縣的初春,乍暖還寒。城牆上,幾名孩童跟著大人在玩耍,不遠處的城門前,幾名遊客變換著角度拍照留影,似乎要把古城的歷史都給拍進去。
  • 馬未都:我收藏過一幅名畫,奉為鎮館之寶,為什麼專家鑑定後皺起了...
    本來,馬未都玩古董,搞收藏,也不過是想體驗一把當「頑主」的滋味,結果卻不曾想到,一玩玩了幾十年,玩出了高水準,成為了全國出名的收藏家。比如當年馬未都收藏過一幅名畫,被他奉為鎮館之寶,結果被專家鑑定之後,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02 假貨書畫作品被馬未都當成"鎮館之寶"  作為國內響噹噹的收藏大佬,馬未都鑑定過不少的文物寶藏,雖然很少出現"打眼"的情況。但是,拿破崙也有滑鐵盧的時候,更何況是「半吊子」出身的馬未都。
  • 記者探訪壽縣博物館鎮館之寶:越民鑄寶劍 出匣吐寒芒
    在壽縣博物館展廳內,副館長許建強來到鎮館之寶「越王者旨於賜」青銅劍前,俯下身子透過放大鏡端詳著劍格上的銘文,他至今都忘不掉二十多年前,這把劍剛出土時,第一眼看到其中一個「王」字時的激動心情。動土修路發現古墓
  • 這些文物刻畫著古希臘神話故事,它們都屬於鎮館之寶
    然而,今天很少有人能夠感受到古代人在所謂的「舊世界」中因古希臘神話以及古色雷斯神話而影響的生活,這兩個神話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了許多共同點。描繪古希臘神話和古代色雷斯神話中的場景和圖案的文物可能是現代人體驗這一點最有形的方式。以下列出了在保加利亞發現的五件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考古文物(近年來發現的),其中大量地描述了古希臘和古色雷斯神話中的場景。
  • 我國絕世寶劍:第2是秦始皇劍,第3被英國博物館當鎮館之寶
    導語:我國絕世寶劍:第2是秦始皇劍,第3被英國博物館當鎮館之寶眾所周知,我們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歷史長河中,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有戰爭就必定有武器,在戰爭的帶動下,冷兵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種武器橫空出世。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我國幾款絕世寶劍。
  • [博物館裡的秘密]吳昌碩紀念館鎮館之寶:陪伴吳昌碩的「猛虎上山圖」
    吳昌碩紀念館執行館長吳越介紹《猛虎上山圖》    東方網記者方翔7月9日報導:在吳昌碩紀念館的收藏中,有一件高其佩指畫的《猛虎上山圖》,被執行館長吳越認為是鎮館之寶「這件《猛虎圖》不僅是罕見的高其佩指畫作品,更為重要的是,畫面中沒有展現老虎的頭部,而是展現了它的屁股,這無疑是在其他畫作中非常少見的。」  據吳越介紹,這件《猛虎圖》當年一直與吳昌碩畫的《風竹圖》以及書法的鐘鼎文,一直掛在吳昌碩的書房中。每天吳昌碩與這幅作品形影不離,畫面中雖然只有老虎的屁股,但是其卻寓意著猛虎上山,展現了當時吳昌碩的繪畫事業春風得意、蒸蒸日上。
  • 湖北挖出一把「逆天」寶劍,因上面刻了8個字,如今是鎮館之寶
    這不我們考古隊在50多年前的時候就發現了一把「逆天」的寶劍,應該說是「高科技」,絕對的顛覆我們現代人認知的哦,就算到現在為止都無人能複製出來一把一樣的寶劍。而事實果然在這裡發現了許多的墓葬,其中望山附近的墓葬是最多的,應該說是一處規模較大的墓葬群,而經過鑑定應該是來自2000多年前的楚墓群,為此當時就請來了湖北省考古隊,不然的話單單靠荊州考古隊的同志是無法完成工作量的,而且另外考古隊還在當地找來了許多的村民一起幫忙挖掘,這樣的話考古工作的進度也會大大的提升。
  • 地大逸夫博物館「鎮館之寶」:距今2.3億年海百合化石
    1月8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獲悉,該館展出的一塊產自貴州關嶺的海百合化石,距今2.3億年,是其「鎮館之寶」之一。走進地大逸夫博物館二樓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迎面就可看到:一座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數十朵綻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莖、冠全都清晰可辨,整個造型如花似畫。
  • 這座博物館竟收藏了一件300噸重的「鎮館之寶」!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有一座中國海關博物館。 海關博物館最特別的一個展廳,就是設在地下一層的主題展廳。緝私艇在高速追擊時,時速近80公裡,隊員稍有不慎,就會摔倒甚至被甩出艇外。最終,緝私隊員在該船上查扣高檔舊汽車一批,案值100多萬元, 成為拱北海關當年在海上渠道查獲的首起舊汽車走私案件。 20年間,海關902艇和英勇的緝私隊員們一起,航行28萬海裡,為打擊海上走私立下了赫赫戰功。
  • 來瞧瞧焦作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長什麼樣?!
    連閣式陶倉樓由院落、倉體、主樓、附樓及連接主附樓的空中閣道組成,正是漢代「復道行空,不霽何虹」,「跨城池作飛閣」高超建築技術的真實寫照。連閣式陶倉樓分為附樓在主樓左側和右側兩種,這裡咱們要說的就是附樓在主樓右側、焦作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 湖南省檔案局鎮館之寶講述風雲際會(圖)
    【檔案群像】  在湖南省檔案館內,關於湖南和平解放有一組珍貴的檔案,也是該館館藏的鎮館之寶。  這組當年的見證物,包括了1949年7月14日的會議記錄(其中有和平解放湖南的內容)以及省委委員、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名單;程潛呼籲和平通電及告湖南民眾書(1949年8月4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致程潛、程明仁及起義將士的賀電(1949年8月16日,省府抄譯件);湖南臨時省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改名、和平解放經過、人民政府成立等布告;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司令部民國三十八年幹部現職錄
  • 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是八大國寶之一,已有九千年歷史
    由於重修閉館五年,這一次重新開館絕對是誠意十足,九大鎮館之寶,除了雲紋銅禁在休息保養,其他都在展出,還有很多難得的國寶一起展出。提到河南博物院,不得不提一提他們的鎮院寶物——賈湖骨笛。骨笛之所以成為鎮院之寶,是因為它距今已有九千年的歷史,這個令人驚嘆的數字使它成為八大國寶之一,也算是名副其實。
  • 正月貼雞畫是古代風俗 雞吃梨圖案寓意最吉祥
    年畫與剪紙 在古代貼「雞」窗花是一種風俗。周亮工《書影》:「歲時記正月一日貼畫雞。今都門剪一插首,中州畫以懸堂中,貴人尤好畫大雞元日張之,蓋北地呼吉為雞,俗雲室上大吉也,可發一笑。」雞「吉」諧音,因此雞在民俗生活中作為吉祥如意的象徵。
  • 原來唐代器物上的眾鳥之首暗示了唐代社會那麼多的小確幸
    大家看到這隻鳳首壺覺得熟悉嗎?還記得2015年倫敦蘇富比一場中國藝術品大拍上,一隻艾斯肯納齊數十年前的舊物——唐三彩貼花鳳首壺拍到272.7萬英鎊的價格嗎?
  • 雞毛戴頭上,假睫毛十釐米長,盤點古裝劇中的「奇特」造型
    古裝劇中許多造型都是我們所喜愛的,特別是那些仙女造型,大家是不是都有把床單披在身上假裝自己是仙子的回憶呢,可是有些古裝劇的造型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不免有些「奇特」,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盤點那些古裝劇中的「奇特」造型。
  • 「福州蔣大為」來了 獻上《一壺老酒》
    初五和初六,他將亮相本報和福建大劇院聯合主辦的「我愛榕城——2017雞年市民迎春大聯歡」。屆時他除了和安泰藝術團舞蹈演員合作表演《一壺老酒》,還將與彭春紅、莎莎、林鐵一起演唱《懷舊歌曲串燒》。­  記者昨天採訪他時,他介紹自己沒有經過聲樂培訓,早年喜歡唱胡松華的《讚歌》、賈世駿的《長徵》和蔣大為的《桃花盛開的地方》《牡丹之歌》……「演唱需要平臺,而我只是六建的職員,想找演出平臺不容易。為吸引大家聽我唱歌,1996年我開始學當主持人,承接各酒店婚慶、壽宴司儀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