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去的366天,好像很難找到一個詞來精確地形容這個充滿意外的2020年。
這一年我們邂逅了許多隻黑天鵝,也無數次見證歷史。疫情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影響著全球金融市場,跌宕起伏間,幾家歡喜幾家愁。從武漢封城到美股四次熔斷,從原油暴跌到比特幣、黃金大漲,從中美摩擦到RCEP,從華為被圍阻到雙循環……這一年註定是載入史冊的一段歷史,難以忘懷。
站在新舊年的交替之際,關於2020年的資本市場,讓我們一起用10個關鍵詞,來回顧波譎雲詭的一年!
01疫情
2020年1月11日,在發現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到兩周後,北京通報了首個致死病例。
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其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到了3月,這場疾病被確認為大流行病,肆虐全球。一個月後,全球一半人口被封鎖,各國政府手忙腳亂地阻止疫情傳播。
這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截至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累計近8464萬例,死亡人數近184萬例。經濟停滯、企業破產、集體失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全球經濟將萎縮4.4%,這場疫情堪比1929年大蕭條的大危機。
直到2020年結束,全球疫情危機還在繼續,經濟復甦之路依然陰雲密布。
02牛市
疫情肆虐,各國為了緩解防控封鎖帶來的經濟衰退和破產失業潮,紛紛出臺大規模的救助計劃,俗稱:放水。
美聯儲3個月放水超3萬億美元,換用「平均目標通脹制」,維持長期零利率環境;日本三輪救濟+刺激計劃,累計向市場投放2.9萬億元;12月,歐洲議會同意歐盟的1.8萬億歐元刺激計劃,並推出價值7500億歐元的復興基金計劃……
疫情之下,2020年全世界處於後金融危機時代流動性最寬鬆的金融環境,加之實體經濟難以啟動,資金大量流入資本市場,將股市一步一步抬至巔峰。
截止到年末,美國三大指數屢創新高,其中納斯達克指數當年累漲43%;日經225指數創近30年新高,累漲16%;韓國綜指漲32%,創歷史新高;就連放水最少的中國,A股也在7月份有一波小牛市,創業板指年內漲幅64%,創近5年的新高。
03拜登
2020年還是美國大選之年,原本萬無一失能夠連任的川普受疫情應對不力的影響,在大選中落敗,77歲的民主黨候選人、原歐巴馬政府副總統喬·拜登以306票選舉人票當選美國下一任總統。
11月24日,拜登在接受NBC電視臺採訪時,講述了他就職後100天的執政計劃,內容包含稅率改革、移民政策、抗擊新冠、改善氣候環境等政策舉措。因為其極力主張發展基建和清潔能源,勝選後美股港股A股的光伏發電、風電等概念迎來一波熱潮。
對中國而言,公然封殺華為Tiktok等出海中企、限制中國購入晶片的川普下臺,換一個傳統政客對話,大部分專家認為至少有利於修復中美表面的裂痕,讓世界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回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04註冊制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大幕開始啟動。8月24日,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首批18家企業上市儀式在深圳舉行。
從審批制向註冊制轉軌,說到底就是權力再分配的過程——將資本的「審核權」從證監會轉到市場主體,包括交易所和各類中介。其實也是一個從「人治」向「依法治市」轉變的過程。
理想狀況下,註冊制全面落地後,A股股價重新尋錨定價要分三步:理性化(理性回歸)——港股化(價值回歸)——美股化(專業回歸)。當然,這是最理想的情況,在現實中可能會有較大的偏離。
05人民幣
2020年是人民幣瘋狂升值的一年。從5月下旬開始,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一路下行,從7.14連續突破7、6.5的大關。截止到上一個交易日結束,報6.533點,人民幣累計升值8.46%。
核心原因在於:第一、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即使復工復產,成為當年全世界唯一的經濟正增長國家;第二、美聯儲實施大幅寬鬆政策,年末罕見膠著的美國大選進一步拖累美元指數,中美利差持續走擴;第三、我國金融領域順勢加速對外開放,人民幣資產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持續上升。
換句話說,人民幣的大漲,源於——全世界都在瘋狂印錢的時候,中國在認認真真地搞生產。
06晶片「國產替代」
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一項新規定試圖「切斷」對華為的晶片供應,要求使用美國軟體和技術的半導體供應商在向華為出售產品之前,必須獲得美國政府發放的許可證。
8月17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升級禁令,全面封殺華為向第三方採購晶片。
面對晶片斷供的威脅,敲響了科技產業的警鐘,由此掀起一股晶片國產替代的浪潮,力爭擺脫外部的絕對控制權,也因此,中芯國際從受理到上市用時不過46天,堪稱「閃電俠」。
資本市場上,也迎來了一波晶片炒作的風口。
但到目前為止,這一塊還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華為為了應對制裁,已經將榮耀拆分出售,汽車製造商也被晶片缺貨的波及,生產受到限制。
07雙循環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政治局常委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後新發展格局在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被認為是國際經濟不穩定的大趨勢之下深耕國內需求的主要戰略轉向。
從結果來看,催生了過去下半年的「大消費」行情。
據統計,2008年以後,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在30%左右。按市場匯率計算,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第一大經濟體;此外,過去每年30%的市場擴張在中國。
在當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嚴峻複雜的背景之下,我國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深耕國內這塊大市場是自然而然的,不管外部有什麼不確定性,雙循環的戰略至少能夠保證中國自身的穩定發展。
簡而言之,「保3爭7」。
08信用債違約潮
2020年10月下旬以來,由於疫情期間放水帶來的貨幣寬鬆黃金,企業因資金成本降低而過度借債加槓桿,而隨著央行和政府開始收緊流動性、定調宏觀去槓桿,融資環境惡化加之債券大量到期,導致違約事件頻發,打破了歷來剛性兌付的神話。
從瀋陽盛京能源兩隻存續PPN違約、青海國投永續延期,到華晨私募債違約、紫光集團不贖回「15紫光PPN006」,再到雙11當天永煤控股的實質性違約,接連重創了信用債市場。
整體來看,本輪違約潮中,國企佔據半壁江山,違約規模為259.1億元,已超過民企規模258.7億元。1200多億規模的違約債券中,AAA級企業的違約規模佔比已接近50%。涉及的主要行業從周期性產能過剩的行業向房地產、消費、金融等多行業全面擴散。
09反壟斷
2020年是反壟斷的大年,無論國內外都展開了對巨頭們的權力限制。
從社區團購的營銷模式被官方批評之後,國內掀起了一波反壟斷的浪潮。先是12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巴巴三起未依法申報的投資收購案作出行政處罰決定;24日,市場監管總局調查組進駐阿里,就「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開展調查;30日,美團因取消支付寶渠道遭遇反壟斷訴訟,被法院受理審查……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到了「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12月18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其列為2021年的重點工作任務,這將反壟斷的意義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層面——反壟斷的目的並非只是為了針對幾家網際網路巨頭,而是為了完善市場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
國內的反壟斷雖然才剛剛上手,但預計將會是接下來兩三年的一個主旋律。
10機構抱團
回到股市,2020年是中國的「價值投資」大年,機構依舊完勝散戶。同時,全年滬深300上漲24%,創業板上漲65%,但全年有近2000隻股票下跌,佔比接近50%,A股市場從未有過如此極端的分化。
疫情導致的全球大水漫灌、高層大力發展專業投資機構、註冊制導致股票供給增多和退市公司增加、優質公司稀缺、多數新股上市一步到位等,眾多宏觀和微觀因素交織在一起造就了2020年的分化格局。
從半導體,到白酒、醫藥、新能源車、光伏,板塊輪換行情之中,抱團投資和投機相互交織,完成了對散戶的一次次的圍獵。
隨著註冊制的進一步推進,散戶加速出局,機構、外資、國家隊等大資金對市場的話語權越來越大,抱團核心標的這個現象,大概率還會長期持續下去。
結語
2020年,堪稱無奇不有,時常會發生一些魔幻現實主義的故事,投資者每天都在「見證歷史」。
但總歸,這個世界是在慢慢變好的,畢竟A股離3500點就一步之遙了……
風風雨雨的2020年即將過去,實「鼠」不易;新的2021年來臨,希望「牛」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