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做為當今世界多極化中的重要一極,一直以大國的形象、強勢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
而人們對於俄羅斯的尊重,很大一部分原因基於它的前身——強大的蘇聯。
01
蘇聯的誕生
1917年11月7日,列寧和託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
推翻了臨時政府(俄羅斯共和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因此次革命發生在11月7日,是俄歷(儒略曆)的10月25日,故而被稱為「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後,俄國境內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或自治共和國。
1918年由白俄政府(保皇黨派)和美英法日等外國武裝幹涉者組成的武裝集團開始進行反攻,蘇俄國內戰全面打響。
1922年蘇俄獲勝內戰結束。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共同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02
蘇聯的加盟國
1924年烏茲別克、土庫曼加入蘇聯。
1929年塔吉克蘇加入蘇聯。
1936年外高加索聯邦解散,其構成單位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直接加入蘇聯。
同年12月,原屬俄羅斯聯邦的哈薩克和吉爾吉斯2個自治共和國改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也直接加入蘇聯。
1940年8月摩爾達維亞加入蘇聯。
同年8月,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也成為蘇聯的成員國。
至此蘇聯總共擁有15個加盟國
東斯拉夫三國:俄羅斯 烏克蘭 白俄羅斯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外高加索三國:喬治亞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中亞五國:哈薩克 吉爾吉斯 土庫曼 烏茲別克 塔吉克
東歐:摩爾達維亞。(現摩爾多瓦共和國前身)
03
蘇聯時期的部分成就
戰爭:衛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得反法西斯勝利。
軍事:無論常規軍事力量或是核武力量,一度超越美國。
工業: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教育:在培養大學專業人員方面,從一個歐洲最落後的國家躍居世界第一位。
科技:
1954年,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電站。
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名太空人。
文化:
湧現出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文學家藝術家。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斯捷爾納克
導演:塔可夫斯基
音樂家:蕭士塔高維奇
舞蹈家:烏蘭諾娃
04
蘇聯歷任領導人
第一任:列寧( 俄羅斯人)
1917年 10月6日 - 1922年 4月3日
第一個建立了由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第二任:史達林( 喬治亞人)
1922年 4月3日 - 1953年 3月5日
他使蘇聯在短期內從農業國家變成工業強國,並領導人民戰勝了法西斯國家。
第三任:赫魯雪夫 (俄羅斯人)
1953年 9月7日 - 1964年 10月14日
他全面批判了史達林,他讓中蘇關係經歷了蜜月期和破裂。
第四任:勃列日涅夫 (烏克蘭人)
1964年 10月14日 - 1982年 11月10日
他讓中蘇關係從破裂走向了全面對抗,並在社會主義國家大搞大國沙文主義。
第五任:安德羅波夫( 俄羅斯人)
1982年 11月12日 - 1984年 2月9日
大力發展社會主義人民自治,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
第六任:契爾年科( 俄羅斯人)
1984年 2月13日 - 1985年 3月10日
蕭規曹隨 乏善可陳
第七任:戈巴契夫( 俄羅斯人)
1985年 3月11日 - 1991年 12月25日
他親手將一個紅色帝國埋葬,在國內的各個領域進行改革,最終導致將蘇聯解體。
05
蘇聯解體
1991年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
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宣布組成「獨立國家國協」。(獨立國協)
12月21日,除波羅的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11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籤署《獨立國家國協協議議定書》。
12月25日,戈巴契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
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
俄羅斯聯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
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存款、外交機構、使領館等由俄羅斯接收。
至此,輝煌了近70載(1922-1991),曾經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蘇聯」,正式退出了世界歷史的舞臺。
06
關於蘇聯的解體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體制僵化腐敗、意識形態上的混亂、過分倚重軍事重工、經濟衰退、搞大國主義霸權主義、西方和平演變等等。
無論原因何在,不爭的事實是,蘇聯的解體是全民族的災難。
單就俄羅斯而言,從原本的超級大國,一下子被拋到「第三世界國家」的行列中。
無論俄羅斯人回首蘇聯時期時懷著怎樣複雜的心情,歷史的潮流終究無法被逆轉。
「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他就沒有良心;誰要是想恢復過去的蘇聯,他就沒有頭腦!」
—弗拉基米爾·普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