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啥意思,看看家裡的老人就知道了!

2021-01-11 蜜罐拾遺

農村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農村常常會聽到一些俗語,俗語可以說是農村文化的代表。俗語包含了許多深刻的道理,言簡意賅,它們是老一輩人豐富的生活經歷所得出來的。我們與老人們嘮家常時,總是能聽到一些有趣的俗語,這些俗語詼諧有趣又富有哲理。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聽了可能會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老人們一聽就懂,聽完會若有所思,附和幾聲。這個俗語中的「五」「六」「七」「八」指的是人們的年齡,指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和八十歲,而年月日時依次減少,又是何意。我們都聽過論語中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八十為耄耋之年,我們還聽過「人逢七十古來稀」,這都與年齡有關。

聽了這些,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就很好理解了。它說的是人的身體狀況隨著年齡的增長,過了五十一年一個樣,過了六十一個月一個樣,過了七十一天一個樣,過了八十一個小時一個樣。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五十歲之前是走上坡路,過了五十,你隔了幾年再見一個人就會覺得這個人蒼老了很多。五十歲後,頭髮花白,眼睛也花了,精神不濟,記憶力下降,每一年都會衰老很多,正所謂一年一個樣子。

「六月」指的是過了六十又老了一層,身體狀況是一月一個樣,精神狀態也是一月不如一月,可能上次見了還很有精神,下次見了頭髮都白完了,一個月能夠衰老很多。「七日」,過了七十歲,人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一天天老下去,往往這時人們也很忌諱七十三和七十九這個年齡。「八時」,過了八十,精神狀態都是按小時計算的,我們也都聽說過,有的老人上午還坐在那裡嘮嗑,下午就駕鶴西去了,這也是常有的事。

這句俗語與「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大同小異,都是從年齡段出發講述每個年齡段人們的身體狀況都有所不同。人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抗拒。這個俗語還告誡我們要多去看望老人,時光匆匆,我們長大了父母卻老了,我們要多去看望他們,以免留下終身遺憾。很多俗語都隱隱透漏了人與自然的規律,我們要悟出其中的深層含義。了解更多民間俗語,請關注顛覆歷史,帶你領略俗語的魅力,感受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

相關焦點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啥意思?問問家裡的老人就知道答案!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的話啥意思?言語間透出心酸!中國的俗語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這些俗語是以前農村的長者根據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智慧所流傳下來的語言,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這就叫做「俗語」。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知道啥意思?
    在農村,一些老年人拉呱,經常說起一句老話,叫做:「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好多年輕人一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啥意思。但老人們都懂,聽後會附和地點點頭,或若有所思,沉默了。前些日子又見有人問起這個問題,阿兮今天就來說說這句農村老話,給沒聽說過的城裡人和農村年輕一代知道。
  • 在農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什麼意思,揭示了什麼道理?
    今日我們講述的是農村的冷知識:在農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什麼意思,揭示了什麼道理?生活在農村,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已經到了年尾,也到了傳統的「臘八節」,敢問在外的遊子們,還有多少沒有回家吃口母親熬製的「臘八粥」呢?隨著新年的臨近,農村的景象也變得熱鬧了許多,仿佛一時間,大家都忘記了屋外正處「三九天」的嚴寒,大家在大門口,在街頭,在巷尾,閒聊的越來越多!
  • 鄉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對應著老人的餘生
    文/濤聲依舊鄉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對應著老人的一生我們都知道農村的俗語都是農村的老人們所創造,這些俗語都是老人們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所創造出來的,可以說是切身感受,有著一定的道理,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個關於歲數的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不知道你們是否聽過呢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在講什麼?古人這樣說有根據嗎?
    而俗語應該是其中最讓我們耳熟能詳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了。雖說這些話大多出自百姓之口,並沒有太過於高深莫測的語言表述,但卻時常讓我們摸不著頭腦。比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句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句話一般人看完還真有點懵,不知道說的是什麼。聽老一輩人解釋過之後,不得不感慨他們的總結能力,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句俗語究竟在講什麼吧。
  • 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六十六要吃娃兒一刀肉」,說得有道理嗎
    在農村,人們吃完晚飯都喜歡聚在一起聊聊天,難免也會聊到一兩句俗語,如果一個人知道的俗語特別多,那他絕對會成為這些人當中的焦點。昨天自己吃完晚飯去廣場上遛彎的時候,就聽到幾個老人在討論著俗語,因為自己本身就對這個很感興趣,於是便跟這幾個老人聊了起來。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說的是啥意思呢?老農說是年紀
    農村老話說的:「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在農村關於年齡階段的俗語老話俗語頗多,對於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描述,像什麼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呢就不能留坐了,這個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老話,要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做一些什麼,不應該做些什麼,都有很細微的描述,年老之後,身體狀況是每況愈下,對待老人更是要細緻入微的照顧,而這句關於年月、日、時的描述猛一聽起來,確實是很迷茫,不知道這是對於哪一方面的描述,其實也是對於年齡某一個階段的描述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說的啥?中年人不妨看看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說的啥?中年人不妨看看都說我們國家有著十分廣博精深、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文化,會這麼說可是有著一定的事實證據的。我們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這期間產生流傳下來的歷史和文化可不識一丁半點兒。
  • 在農村,「閏月衣,閏月穿,閏月老人活一千」,什麼意思?
    在農村俗語有很多,有些記錄了一年四季節氣的變遷;有些記錄了人們為人處世的規則;而有些又記錄了農田管理的基本要領!農村的俗語大都寥寥幾字,卻能反映出大學問,這或許就是農村的傳統文化吧!在農村很多地方有「閏年」給父母買衣服的習俗,這主要源於過去人們認為「閏年」是災年,子女為了盡孝道祝福父母趨吉避兇,因而出門的閨女會在閏年送父母新衣服,這便有了「閏月衣服,閏月穿,閏月老人活一千」的說法!其實,在我們農村「閏月」送衣這個習俗也是我們「孝」文化的體現!曾經有人說,人生一世最後悔的不是那句電影的臺詞,而是「子欲孝而親不在」,這也是身為人子最大的遺憾吧!
  • 「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些時間代表啥?專家:為人子女者要牢記
    ▲子女回家看望父母照片02有這麼一句諺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乍一聽我們可能會感覺到疑惑,不知道這句諺語是在講什麼。其實它說的就是關於父母的,那麼這句話裡的數字和時間具體代表什麼呢?這句話意思是說:人到了50歲以後,每年身體都會發生明顯衰老;到了60以後,每個月身體都有明顯衰老;到了70後,衰老頻率再次縮短到每天;而一旦到了80,就每個時辰都能看到明顯的衰老。(另一種說法是人到了50歲後,剩下的時間要按年計算;到了60後就要按月計算;70後就是活一天少一天;到了80就只能按時辰來算餘生了。)
  • 農村俗語「六月六,家家曬紅綠」是啥意思?有什麼說法麼?
    今天正好是六月初六,在古代的時候,這一天是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以前人們認為六為陰,九為陽,所以六月六被人們稱為是重陰節,與九月九的重陽節相對,關於六月六的說法和習俗很多,其中有一項非常主要的活動就是家家戶戶要洗曬。
  • 農村俗語「富貴之人六八月,貧窮之人正臘月」這句話啥意思呢?
    以前在老家的農村裡,尤其是到了夏天的晚上,村裡的很多老人都聚在一起聊天,有的很多的老人和年輕人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總是告訴年輕人要學會節儉,畢竟從老人的角度來看,以前的日子也是不容易,就像家裡的父母和我們外出的時候,總是叮囑我們吃飯的時候也不要太浪費,花錢不要大手大腳的,因為在我們父母那輩就是有的時候吃不上飯都是很正常的
  • 農村老人常說一句俗語:救急不救窮,笑貧不笑娼,這是啥意思?
    農村老人常說一句俗語:救急不救窮,笑貧不笑娼,這是啥意思?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俗語?俗語一般在群眾口語中流傳,講得多的,並且流通範圍比較廣,而且語句含義受到大家認同的,那麼就有可能成為俗語。也就是說,從實際生活中生產的,簡練但富有深刻意義的語句,那麼便是俗語。
  • 俗語:男招窮,女招富,啥意思?老人為啥這麼說
    文/無名俗語:男招窮,女招富,啥意思?老人為啥這麼說俗話說「不吃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的長輩,經過了生活的風吹雨打,他們歷經磨難過上了現在的好日子。並且隨著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也給後輩們留下了很多的生活經驗。
  • 在農村,老人常說「有福之人六月生,無福之人六月死」,啥意思?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一些俗語,現今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影視中,這些俗語老話也常常伴隨著我們,這些老話如食鹽,如果缺少了它將食而無味,這些俗語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依然被大家使用,是因為這些老話俗語能更形象化的描述一段事,一場景,一個人等等。
  • 2021辛丑寡婦年,俗語「寡年怕金牛,老人怕寒冬」,啥意思?
    其實每到寒冬臘月,村裡的老人們就會通過各種農村俗語來預測明年的年景會怎樣,這既是老一輩的傳統也是農村人閒暇的生活,而今天咱們了解的這個俗語就是老人們常說的關於年月的俗語,這個俗語就是「寡年怕金牛,老人怕寒冬」,下面咱們了解下。農村俗語:「寡年怕金牛,老人怕寒冬」是啥意思?
  • 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農村俗語: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先人,把自己一代又一代的經驗,通過用簡單易記的農村俗語的方式,在民間流傳,一直流傳到現在。
  • 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正月初一忌鞭炮」啥意思?
    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正月初一忌鞭炮」啥意思?從古至今,廣大人民群眾對春節都非常重視,因為這個農曆新年,才是真正地辭舊迎新時刻。比如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就是告訴孩子們,在除夕之夜要為老人守歲。特別是家裡有七十歲以上年齡的長輩,子孫後代更不能睡覺,可以聚在一起打撲克,當然,不管幹什麼都要熬到正月初一天明。大家說這樣做可以讓老人身體健康,壽命更長。雖然守歲這個說法沒有科學道理,但是這個作為晚輩的一個美好願望,還是值得孩子們驕傲的。
  • 農村俗語「家有金山未必久、針尖挑土日月長」啥意思?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家有金山未必久、針尖挑土日月長」啥意思?有啥道理?在農村雖然有很多的老人並沒有讀什麼書,但是農村人天性純樸善良,做人做事也踏實,說話也直白沒什麼套路。而跟人說起道理的時候,是一套一套的。而且還能引用很多簡單像是打油詩詞一樣的短語。
  • 今年寡婦年,俗語「寡年無春臘月寒,來年六月天不閒」,啥意思?
    進入到了2021年以後,我國對於農村的各項補貼也是比較多的,加上這兩年的糧價一直在上漲,農民種地又成為了一種「賺錢項目」,但是這農民種地就是依靠好的年份才行,就比如今年2021年,農村老人說今年是寡婦年,那麼今年就是「寡年無春臘月寒,來年六月天不閒」,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