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些時間代表啥?專家:為人子女者要牢記

2021-01-11 趣觀歷史

引言

孔子有句名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用以告誡世人要盡心侍奉父母,切不可等到父母去世後方才追悔莫及。然而,現實生活中卻不是人人都能聽得進這句勸告,否則也不會出現那麼多子不養父母的鬧劇了。

01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有很多不同,其中關於「孝」的理解就有千差萬別。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子女與父母之間更多的是一種相對平等的關係,父母需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不能強行幹涉孩子的選擇,在孩子成年後就會馬上切斷對孩子的供養,孩子也會與父母分居,不承擔供養父母的義務。而中國傳統家庭中孩子是父母的所有物,孩子不能違背父母的意志,供養父母也是子女天生的義務。在中國古代的法律中,如果父親犯了罪,子女是不能向官府揭發的,還必須幫助父親遮掩,否則就會因為「不孝」而被判刑(謀逆大罪例外,君在親前),雖然從法律角度來看這樣的規定很是荒誕,但在古代也的確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留守老人照片

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判哪種文化的「孝」更合理,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兩種文化方方面面的差別,已經無法作為單一的問題來討論。既然我們生長於中國傳統文化,那麼就以傳統文化來理解「孝」更合適。當然時代發展至今,孝道中很多糟粕已經被去掉,無需擔心會出現古時候那種近乎病態的孝道觀念。當今社會福利日趨完善,所以在物質條件滿足的情況下,老人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而子女的陪伴正是老人所需要的。雖然如今生活節奏快,年輕人工作繁忙,但每逢節假日去探望老父母應該還是力所能及的。除此之外,多關心老人的身體也是體現孝道的一種途徑。

▲子女回家看望父母照片

02

有這麼一句諺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乍一聽我們可能會感覺到疑惑,不知道這句諺語是在講什麼。其實它說的就是關於父母的,那麼這句話裡的數字和時間具體代表什麼呢?對此專家表示,人生的重要關卡,為人子女者要牢記。這句話意思是說:人到了50歲以後,每年身體都會發生明顯衰老;到了60以後,每個月身體都有明顯衰老;到了70後,衰老頻率再次縮短到每天;而一旦到了80,就每個時辰都能看到明顯的衰老。(另一種說法是人到了50歲後,剩下的時間要按年計算;到了60後就要按月計算;70後就是活一天少一天;到了80就只能按時辰來算餘生了。)

▲老人照片

也許在今天來看50歲時還能稱得上是壯年,一些駐顏有術的女性甚至看上去跟只有二三十歲一般。但如果是在古代,糟糕的衛生和飲食條件加上頻繁的天災人禍,人的平均壽命甚至不到30歲,所以很多40以上就自稱「老夫」,而50歲就是孔子所說的「知天命」了。所謂「知天命」,就是說已經認識到很多事情是命中注定,再也無力改變的了,所以此時生活不再有強烈的目的性,而是能夠隨性而為,不求結果。之所以孔子說是50歲,是因為這時候人往往能明顯察覺出身體的迅速衰老,於是再也沒有年輕人的雄心壯志,開始為身後事做準備了。

▲孔子講學雕像

60歲人們稱為花甲之年,又叫一甲子,這是因為按幹支曆紀年,天幹地支排列完一輪總共60年,於是古人把60年稱為一甲子。孔子說60是「耳順之年」,意思是說這時候旁人的詆毀和讚譽已經不能動搖心境了,有逆來順受之意。此時身體衰老進一步加快,人自感時日無多也就不會再在意世俗的紛爭。

▲留守老人照片

「人生七十古來稀」是對生命的感嘆。即使到了今天,能活到70歲也絕對算不上早逝了,在古代那更是鳳毛麟角的存在,甚至很多人都把70當成生命極限。所以孔子也只說到70「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認為生命的升華在70歲達到最高境界,這個年齡已經能夠感悟天地之道,這個年齡的人不再需要道德和法律去刻意約束,而是本人按心中想法行事也不會超越規矩了。70歲時生命真如風中殘燭,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這時候世間一切都如浮雲。

▲風燭殘年的老人

能活到80歲在古代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即使是盛世也不會有多少人能活到這個年齡,而即使活到這個年齡也往往真的就剩最後一口氣了,所以時時刻刻都能看到老人生命的衰弱。當然如今社會平均壽命已經逼近80歲,所以80歲依然身體健康的老人並不罕見,但是80歲的老人也是處在風燭殘年的當口,當子女的一定要時刻關注家中老人的身體狀況。

結語

由此可見,年輕人要珍惜老人在世的時光,儘可能多陪伴老人度過餘生,而老人如果希望活得長久,也應該注重修身養性。但生老病死自有規律,切不可過於避諱死亡,也不要想著依靠補藥和超量的體能鍛鍊來維持生機,須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參考資料:

《孔子家語》

相關焦點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啥意思?問問家裡的老人就知道答案!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的話啥意思?言語間透出心酸!中國的俗語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這些俗語是以前農村的長者根據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智慧所流傳下來的語言,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這就叫做「俗語」。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知道啥意思?
    在農村,一些老年人拉呱,經常說起一句老話,叫做:「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好多年輕人一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啥意思。但老人們都懂,聽後會附和地點點頭,或若有所思,沉默了。前些日子又見有人問起這個問題,阿兮今天就來說說這句農村老話,給沒聽說過的城裡人和農村年輕一代知道。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啥意思,看看家裡的老人就知道了!
    農村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農村常常會聽到一些俗語,俗語可以說是農村文化的代表。俗語包含了許多深刻的道理,言簡意賅,它們是老一輩人豐富的生活經歷所得出來的。我們與老人們嘮家常時,總是能聽到一些有趣的俗語,這些俗語詼諧有趣又富有哲理。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是什麼意思呢。
  • 在農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什麼意思,揭示了什麼道理?
    今日我們講述的是農村的冷知識:在農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什麼意思,揭示了什麼道理?生活在農村,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已經到了年尾,也到了傳統的「臘八節」,敢問在外的遊子們,還有多少沒有回家吃口母親熬製的「臘八粥」呢?隨著新年的臨近,農村的景象也變得熱鬧了許多,仿佛一時間,大家都忘記了屋外正處「三九天」的嚴寒,大家在大門口,在街頭,在巷尾,閒聊的越來越多!
  • 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六十六要吃娃兒一刀肉」,說得有道理嗎
    在農村,人們吃完晚飯都喜歡聚在一起聊聊天,難免也會聊到一兩句俗語,如果一個人知道的俗語特別多,那他絕對會成為這些人當中的焦點。昨天自己吃完晚飯去廣場上遛彎的時候,就聽到幾個老人在討論著俗語,因為自己本身就對這個很感興趣,於是便跟這幾個老人聊了起來。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在講什麼?古人這樣說有根據嗎?
    雖說這些話大多出自百姓之口,並沒有太過於高深莫測的語言表述,但卻時常讓我們摸不著頭腦。比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句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句話一般人看完還真有點懵,不知道說的是什麼。聽老一輩人解釋過之後,不得不感慨他們的總結能力,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句俗語究竟在講什麼吧。
  • 鄉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對應著老人的餘生
    文/濤聲依舊鄉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對應著老人的一生我們都知道農村的俗語都是農村的老人們所創造,這些俗語都是老人們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所創造出來的,可以說是切身感受,有著一定的道理,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個關於歲數的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不知道你們是否聽過呢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說的是啥意思呢?老農說是年紀
    農村老話說的:「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在農村關於年齡階段的俗語老話俗語頗多,對於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描述,像什麼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呢就不能留坐了,這個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老話,要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做一些什麼,不應該做些什麼,都有很細微的描述,年老之後,身體狀況是每況愈下,對待老人更是要細緻入微的照顧,而這句關於年月、日、時的描述猛一聽起來,確實是很迷茫,不知道這是對於哪一方面的描述,其實也是對於年齡某一個階段的描述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說的啥?中年人不妨看看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說的啥?中年人不妨看看都說我們國家有著十分廣博精深、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文化,會這麼說可是有著一定的事實證據的。我們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這期間產生流傳下來的歷史和文化可不識一丁半點兒。
  • 元旦假期,這些注意事項要牢記
    元旦假期,這些注意事項要牢記 2020-12-29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支招防近視 牢記這些護眼口訣
    針對兒童青少年近視高發問題,專家支招教你如何預防近視,保護雙眼。防控近視牢記「20-20-20」口訣疫情期間,「居家上網課」模式讓學生們戶外活動減少,電子產品使用頻率增加,近視發生發展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對此,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專家宣講團團長、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院長瞿佳建議,在繼續抓好疫情防控、推動復學複課的同時,也要逐步恢復並強化近視防控工作。
  • susan miller六月運程
    歡迎到微博和藍藍一起聊天:http://t.sina.com.cn/chenlanlan星座更好玩主持:玫瑰紐約佔星師susan miller六月運程(金牛)你們剛進入2011年最奪目的一個月份,當木星這個好運和禮物的給予者如期進入金牛宮,這是十來年間的第一次。在接下來的十二個月內木星將與你們同在。
  • 在未來的五年時間裡,這些星座的運勢會如何變化呢?
    在人的一生中,有多少個5年啊,五年時間你可以從一個什麼不懂得少年變成一個沒日沒夜奮鬥中得青年,你也可以從一個奮鬥中的青年變成一個什麼都有的人呢。那麼,我們來說說未來的幾年時間裡,這些星座的運勢該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 今年為何「閏六月」?專家:系農曆六月沒有「中氣」所致
    新華社天津7月22日電(記者 周潤健)繼6月24日迎來農曆六月之後,7月23日又將迎來農曆雞年的第二個農曆六月,即「閏六月」。那麼,雞年為何是「閏六月」呢?天文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農曆六月沒有「中氣」所致。
  • 人臨終前一秒會看到啥?154名「起死回生者」的答案,讓專家興奮
    也有很多人好奇,人臨終前一秒會看到啥?154名「起死回生者」的答案,讓專家興奮。 154名「起死回生者」的答案,讓專家興奮。 科學家們聽到這些有過瀕死體驗的人答案,都非常的興奮,儘管他們說的都不統一,但是他們說的這些現象,的確和目前我們所了解的現象不一致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從未有過這樣的體驗。
  • 元旦假期,這些注意事項要牢記!
    元旦假期,這些注意事項要牢記!元旦假期,這些注意事項要牢記!》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
  • 汽車熄火前,要牢記把這些功能關閉,別以為沒關係,其實影響很大
    汽車熄火前,要牢記把這些功能關閉,別以為沒關係,其實影響很大。如今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是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說幾乎每一個家庭都已經有了買車的能力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私家車,其實也確實是非常方便的,因為我們在出行的時候就再也不需要麻煩的乘坐公交車了,而且我們也都知道對於這個汽車來說,其實只有我們拿到了駕駛證就可以放心上路了,但是對於這個汽車來說就算我們可以上路但是我們也是需要注意一些開車的習慣的尤其是在汽車熄火之前也是一定要牢記。
  • 宮位不只代表自身-子女宮功能及宮位轉換概述
    「子女」是從「我」而出,所以在觀念上當可以轉換成「支出」的宮位。在固定的「垂象」上,那是子女的代表宮位,但子女是如何產生?是因為精子與卵子的結合以孕育成子女。是經過性愛才可能讓卵子受精,所以亦可以將子女宮看成性愛歡樂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