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孔子有句名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用以告誡世人要盡心侍奉父母,切不可等到父母去世後方才追悔莫及。然而,現實生活中卻不是人人都能聽得進這句勸告,否則也不會出現那麼多子不養父母的鬧劇了。
01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有很多不同,其中關於「孝」的理解就有千差萬別。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子女與父母之間更多的是一種相對平等的關係,父母需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不能強行幹涉孩子的選擇,在孩子成年後就會馬上切斷對孩子的供養,孩子也會與父母分居,不承擔供養父母的義務。而中國傳統家庭中孩子是父母的所有物,孩子不能違背父母的意志,供養父母也是子女天生的義務。在中國古代的法律中,如果父親犯了罪,子女是不能向官府揭發的,還必須幫助父親遮掩,否則就會因為「不孝」而被判刑(謀逆大罪例外,君在親前),雖然從法律角度來看這樣的規定很是荒誕,但在古代也的確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判哪種文化的「孝」更合理,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兩種文化方方面面的差別,已經無法作為單一的問題來討論。既然我們生長於中國傳統文化,那麼就以傳統文化來理解「孝」更合適。當然時代發展至今,孝道中很多糟粕已經被去掉,無需擔心會出現古時候那種近乎病態的孝道觀念。當今社會福利日趨完善,所以在物質條件滿足的情況下,老人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而子女的陪伴正是老人所需要的。雖然如今生活節奏快,年輕人工作繁忙,但每逢節假日去探望老父母應該還是力所能及的。除此之外,多關心老人的身體也是體現孝道的一種途徑。
02
有這麼一句諺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乍一聽我們可能會感覺到疑惑,不知道這句諺語是在講什麼。其實它說的就是關於父母的,那麼這句話裡的數字和時間具體代表什麼呢?對此專家表示,人生的重要關卡,為人子女者要牢記。這句話意思是說:人到了50歲以後,每年身體都會發生明顯衰老;到了60以後,每個月身體都有明顯衰老;到了70後,衰老頻率再次縮短到每天;而一旦到了80,就每個時辰都能看到明顯的衰老。(另一種說法是人到了50歲後,剩下的時間要按年計算;到了60後就要按月計算;70後就是活一天少一天;到了80就只能按時辰來算餘生了。)
也許在今天來看50歲時還能稱得上是壯年,一些駐顏有術的女性甚至看上去跟只有二三十歲一般。但如果是在古代,糟糕的衛生和飲食條件加上頻繁的天災人禍,人的平均壽命甚至不到30歲,所以很多40以上就自稱「老夫」,而50歲就是孔子所說的「知天命」了。所謂「知天命」,就是說已經認識到很多事情是命中注定,再也無力改變的了,所以此時生活不再有強烈的目的性,而是能夠隨性而為,不求結果。之所以孔子說是50歲,是因為這時候人往往能明顯察覺出身體的迅速衰老,於是再也沒有年輕人的雄心壯志,開始為身後事做準備了。
60歲人們稱為花甲之年,又叫一甲子,這是因為按幹支曆紀年,天幹地支排列完一輪總共60年,於是古人把60年稱為一甲子。孔子說60是「耳順之年」,意思是說這時候旁人的詆毀和讚譽已經不能動搖心境了,有逆來順受之意。此時身體衰老進一步加快,人自感時日無多也就不會再在意世俗的紛爭。
「人生七十古來稀」是對生命的感嘆。即使到了今天,能活到70歲也絕對算不上早逝了,在古代那更是鳳毛麟角的存在,甚至很多人都把70當成生命極限。所以孔子也只說到70「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認為生命的升華在70歲達到最高境界,這個年齡已經能夠感悟天地之道,這個年齡的人不再需要道德和法律去刻意約束,而是本人按心中想法行事也不會超越規矩了。70歲時生命真如風中殘燭,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這時候世間一切都如浮雲。
能活到80歲在古代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即使是盛世也不會有多少人能活到這個年齡,而即使活到這個年齡也往往真的就剩最後一口氣了,所以時時刻刻都能看到老人生命的衰弱。當然如今社會平均壽命已經逼近80歲,所以80歲依然身體健康的老人並不罕見,但是80歲的老人也是處在風燭殘年的當口,當子女的一定要時刻關注家中老人的身體狀況。
結語
由此可見,年輕人要珍惜老人在世的時光,儘可能多陪伴老人度過餘生,而老人如果希望活得長久,也應該注重修身養性。但生老病死自有規律,切不可過於避諱死亡,也不要想著依靠補藥和超量的體能鍛鍊來維持生機,須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參考資料:
《孔子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