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六十六要吃娃兒一刀肉」,說得有道理嗎

2021-01-11 丈農尺

在農村,人們吃完晚飯都喜歡聚在一起聊聊天,難免也會聊到一兩句俗語,如果一個人知道的俗語特別多,那他絕對會成為這些人當中的焦點。昨天自己吃完晚飯去廣場上遛彎的時候,就聽到幾個老人在討論著俗語,因為自己本身就對這個很感興趣,於是便跟這幾個老人聊了起來。他們討論的是一句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六十六要吃娃兒一刀肉」,說得有道理嗎?

在一開始的時候自己對這句俗語不是很明白,而且非常好奇為什麼六十六要吃娃兒一刀肉呢?是不是過於殘忍了?後來向老人家請教之後,自己才終於弄明白了這其中的含義,下面我們就分開來聊一聊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吧。

「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到了50歲的時候,那剩下的時間都要按年來計算了。而當一個人活到60歲的時候,那剩下的時間就要按月來計算。等活到了70歲的時候,剩下的時間只能按天來計算了。而當一個人活到了80歲高齡的時候,剩下的時光就只能按小時來計算了。相信很多人之前都看過趙本山和宋丹丹演過一個小品,在裡面宋丹丹的一句臺詞就是「越來越老了,餘下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過去論天過,現在就應該論秒了。」跟今天介紹的俗語表達的是同樣的道理。

雖然我們希望老人們都能健康長壽,但是現實是老人們終有離開的那一天,縱使我們晚輩有萬分的不舍,但是誰也沒有能力去阻止死亡的到來。這句俗語即使放到我們現在的生活也同樣很有道理,尤其是那些年輕的時候一直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更加深刻,年歲越大,真的是感覺剩下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所以作為晚輩,更應該及時的盡孝道,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痛苦是任何人都不想體會的。

「六十六要吃娃兒一刀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活到66歲的時候,要吃自己娃娃身上的一刀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長命百歲。這句話無論是放到以前還是現在,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也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可能當時發明這句話的人是在提醒後輩們要及時盡孝,不過具體的原因我沒有查到,如果您知道的話,可以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賜教。

您覺得今天的這句俗語有道理嗎?不過我覺得前半句很有道理,當一個人老了之後,身體的狀況確實一天不如一天,各種各樣的疾病也會找到自己。如果作為老人的話,要儘量的放鬆身心,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而如果作為後輩的話,要及時的盡孝道,千萬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喜歡請關注,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精彩的內容奉上。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知道啥意思?
    在農村,一些老年人拉呱,經常說起一句老話,叫做:「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好多年輕人一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啥意思。但老人們都懂,聽後會附和地點點頭,或若有所思,沉默了。前些日子又見有人問起這個問題,阿兮今天就來說說這句農村老話,給沒聽說過的城裡人和農村年輕一代知道。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在講什麼?古人這樣說有根據嗎?
    比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句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句話一般人看完還真有點懵,不知道說的是什麼。聽老一輩人解釋過之後,不得不感慨他們的總結能力,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句俗語究竟在講什麼吧。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裡的「五」「六」「七」「八」指的其實就是人的年齡,分別為: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
  • 在農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什麼意思,揭示了什麼道理?
    大家好,這裡是「豬友巴巴」,每日點評農村大小事,更有趣味冷知識!如果想要持續收看本欄目,歡迎大家點擊上方的關注呀,俗話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還望大家如果喜歡請記得點個「贊」!今日我們講述的是農村的冷知識:在農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什麼意思,揭示了什麼道理?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說的是啥意思呢?老農說是年紀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農村老話說的:「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在農村關於年齡階段的俗語老話俗語頗多,對於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描述,像什麼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呢就不能留坐了,這個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老話,要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做一些什麼,不應該做些什麼,都有很細微的描述,年老之後,身體狀況是每況愈下,對待老人更是要細緻入微的照顧,而這句關於年月、日、時的描述猛一聽起來,確實是很迷茫,不知道這是對於哪一方面的描述,其實也是對於年齡某一個階段的描述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啥意思?問問家裡的老人就知道答案!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的話啥意思?言語間透出心酸!中國的俗語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這些俗語是以前農村的長者根據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智慧所流傳下來的語言,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這就叫做「俗語」。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啥意思,看看家裡的老人就知道了!
    農村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農村常常會聽到一些俗語,俗語可以說是農村文化的代表。俗語包含了許多深刻的道理,言簡意賅,它們是老一輩人豐富的生活經歷所得出來的。我們與老人們嘮家常時,總是能聽到一些有趣的俗語,這些俗語詼諧有趣又富有哲理。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有句俗語說: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有啥講究呢?
    農村有句俗語說: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有啥講究呢? 人生天地間,時刻受自然現象的左右,民俗的形成,往往來源於人們的自然現象的認知。但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些認知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而有些認知,是由於人們缺乏科學常識,出於對自然的敬畏而想像出來的。
  • 鄉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對應著老人的餘生
    文/濤聲依舊鄉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對應著老人的一生我們都知道農村的俗語都是農村的老人們所創造,這些俗語都是老人們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所創造出來的,可以說是切身感受,有著一定的道理,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個關於歲數的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不知道你們是否聽過呢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說的啥?中年人不妨看看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說的啥?中年人不妨看看都說我們國家有著十分廣博精深、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文化,會這麼說可是有著一定的事實證據的。我們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這期間產生流傳下來的歷史和文化可不識一丁半點兒。
  • 「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些時間代表啥?專家:為人子女者要牢記
    引言孔子有句名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用以告誡世人要盡心侍奉父母,切不可等到父母去世後方才追悔莫及。然而,現實生活中卻不是人人都能聽得進這句勸告,否則也不會出現那麼多子不養父母的鬧劇了。
  • 農村俗語「首九不見雪,九九如六月」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今天已經是二九的第二天。數九是古人用來計算寒天到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如今一九已經過完,天氣也變得越來越冷,尤其是最近幾天在強冷空氣的影響下,各地氣溫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不過現在並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因為三九、四九才是全年最冷的時期。
  • 農村老話:「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近期整理的一系列農村老話相關的內容,讓很多網友對農村、農民的智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於自小在農村長大的小編來說,這些都還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要去了解農民的大智慧,就很有必要去田間地頭、門前樹下與他們當面聊聊天拉拉家常了。就拿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來說,背後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 農村老話常說「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的十一月」,有道理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老話常說「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的十一月」,有道理嗎?說到老話,這可是我們農村一大特色,這是尋常老百姓在平時攀談的時候所借用的古語,是古時候很多農民的智慧結晶,有的老話是說農事活動,更有的是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而接下來這一個老話想必很多人沒有聽過,農村老話常說「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的十一月」,從這句老話上看是描述農村節氣的,那麼這句話農村人為何會在冬季的時候常常掛在人們口中呢?其中說的每個月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俗話說「五月不挪門,六月不搬家」,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提要:老人說「五月不挪門,六月不搬家」,這裡面有道理嗎?「五月不挪門,六月不搬家」這句話科學興農倒是沒有聽說過,但是小時候經常見母親在六月的時候套被子,那時候母親還常說這個月不套被子,下個月就不能套被子了。還有就是正月裡不能動剪子,小孩子總是在臘月底剪頭髮,到了二月二才剪頭髮。
  • 農村人常說:「寧要男大一春 不要女大一辰」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雖被稱為俗語但卻不「俗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俗語具有很強的表達能力,短短的三兩句就能把人們想表達的意思闡述出來,是任何語言無法比擬的,這些俗語更是包羅萬象,有關農諺類的,有管擇偶類的,有關人情世故的等等,總之的來說,俗語具有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富含哲理這幾個特點,俗語之所以被人們津津樂道,也是因為它在書本上是無法學到的,以下這3則俗語不知道你聽過嗎?覺得有道理嗎?
  • 農村老話「不幫三忙,不吃三飯,不用三錢」,啥意思,有道理嗎
    比如下面這句農村老話「不幫三忙,不吃三飯,不用三錢」,乍一聽真是沒頭沒腦的,聽不明白,啥意思呢,有道理嗎?不幫三忙,哪三個忙不能幫呢?不幫外人忙。乍一聽還顯得挺不近人情的,不是農村人最善良、樂於助人的嗎?這裡不幫外人其實是說不能幫別人的家務事。比如夫妻兩個人吵架,或者是婆媳關係不好了等,這種忙外人幫是越幫忙越亂,別人還以為你是去看笑話的呢,還是讓人家自己家裡面調節最好。
  • 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我們都知道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天大地大以外,就是自己的父母最大。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永遠都不能忘的。老人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只要懂得孝順,那他以後肯定會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同樣的,在事業上也會很順利。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只有孝順父母,才能行走於人世間。
  • 農村老人常說:「有福之人六月生,無福之人六月死」,有何寓意?
    以前的農村信息流通不方便,人們口耳相傳,為了方便好記,發展成了各種朗朗上口的俗語老話。這些俗語透露著種種的道理,簡單明了含有哲理。不僅形象,接地氣,而且簡短易懂。生活在農村,常常聽到老人說到一句老話,「有福之人六月生,無福之人六月死」,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有福之人六月生:是說在六月出生的人是有福的,這一生將會順風順水。
  • 在農村,老人常說「有福之人六月生,無福之人六月死」,啥意思?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一些俗語,現今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影視中,這些俗語老話也常常伴隨著我們,這些老話如食鹽,如果缺少了它將食而無味,這些俗語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依然被大家使用,是因為這些老話俗語能更形象化的描述一段事,一場景,一個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