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塔》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姓奚,名宣贊的公子,在清明雨上時,救下一位白姓的小姑娘——卯奴。 這個故事和前一個版本很接近,都是妖化人形迷惑人心,但是這一次又有所不同,是一位小姑娘迷路了,公子好心送她歸家,最後被一位白衣婦人留於家中半月之久,弄得他面黃肌瘦、思歸不得。
這位叫宣贊的公子很明顯是被脅迫的,這裡的白蛇就是一個吃人心肝的妖,沒有一點人性,更遑論感情了,但是由於宣贊曾經救過卯奴,每一次白衣婦人要下手殺害他的時候,卯奴都及時出現救下他來。
就在宣贊為妖所困之時,他的叔父奚真人回來了,他聽到這般描述,知道是妖精作怪,於是念咒燒符,召來神將,捉住了湖中三怪:現了原形後,原來是烏鴉、水獺、白蛇。於是奚真人取來三個鐵罐,把三個妖怪鎮於西湖,這就是西湖三塔的來歷。顯然這個版本的白蛇,一樣是為禍人間的,妖在宋代時,就是和人有別,是邪惡的代表。
馮夢龍《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這個版本的白蛇開始有了人性,再也不是吃人心肝,挖人眼睛的妖怪了,此時的白蛇就很接近電視劇《新白》裡的白素貞了。甚至話本的開頭都引用了宋代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是說的西湖明媚的景致,使人流連忘返,這和《新白》的開篇已經很吻合了。西湖春景融和之時,白蛇幻化人形與許宣相遇於西湖,一個俊俏少年,一位美貌女子,這樣的開頭其實是不落俗套的。
白素貞與侍女青青,在杭州西湖遇到藥店小廝許宣,同舟避雨,兩位年輕人共處之時一見鍾情,白蛇遂生慾念,欲與書生纏綿與共,同享人間之愛。白蛇最後嫁給許宣,婚後白蛇屢次現出真身,許宣驚恐異常。
這時鎮江金山寺的高僧法海贈與許宣一個缽盂,讓他收服白蛇,白蛇和青蛇被缽盂罩住後,現出了真身,原來是白蛇與青魚。許宣幫助法海收服了妖孽後,法海把她們帶回,在缽盂上修葺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峰塔,而白蛇、青魚的結局是永鎮於塔底。
馮夢龍如此描寫,大家看到的並不是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甚至結局還有那麼一點莫名的不平,妖生出人性,而人並沒有留戀妖的感情。
當然馮夢龍的本意肯定不是為了歌頌美好的愛情,既然叫『『警世通言』』,肯定是警示後人的,馮夢龍在最後寫:『『奉勸世人休愛色,愛色之人被色迷。心正自然邪不擾,身端豈有惡來欺。但看許宣因愛色,帶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來救護,白蛇吞了不留些。
這個版本的法海就是正義的化身,他救許宣脫離苦海,點化許宣成為佛家弟子,從馮夢龍最後的總結之句可以看出來,這也和明朝初期的資本主義思想萌芽有著莫大的關係,人性裡有了利己主義。馮夢龍版本的白蛇,有了人性的一面,雖然她最後還是被許宣所厭棄,但是她始終沒有加害於他,反觀許宣倒是不念及夫妻之情,借用法海之手把她永鎮於雷鋒塔底,這個許宣未免無情了一些。
此時的白蛇只是擁有了人的一面,但是馮氏筆下的白蛇始終還是『『妖』』,她還是有作為妖的性格,比如她威脅許宣說,你若和我好好過下去,我們就相安無事,如果你不和我好好過下去,那麼你還要帶累滿城百姓陪葬,這幾句話始終是妖才說得出來的。
而警世通言裡的『『警世』』在結尾處點出,終還是沒有脫離封建思想的窠臼: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始見春。化化輪迴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欲知有色還無色,須知無形卻有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空色色要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