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府有個呂大郎,7年前幼子被拐,因此來到山西尋訪。在外日久,寂寞難耐,在妓院染上花柳病,無顏回家,便在外頭邊做小生意,邊尋找兒子。
一晃三年過去,呂大郎治好了病,孩子卻沒找到,無奈只能從山西回家。途經陳留地方,如廁時撿到一個搭膊,打開一看竟是二百兩雪花銀子。呂大郎尋不到失主,便帶那搭膊繼續趕路。某日又經一地,恰巧聽得有人為丟失搭膊跟銀子嘆氣。呂大郎細問了緣由和搭膊的模樣後,取出自己撿到的那隻,正是那人所遺,裡面銀子原封未動。
那失主名叫陳朝奉,他感激呂大郎還金之恩,欲以一半銀子做酬謝,被呂大郎謝絕了。陳朝奉敬重呂大郎輕財重義,相約為兒女親家。呂大郎說出幼子走失,多年尋訪不著,不覺悲從中來。聽到如此,陳朝奉喚出家中新買的伴讀書童,送給呂大郎做個養子。大郎細看那書童模樣竟與親兒有幾分相似,再細問之下,正是親兒被轉賣到此。
呂大郎因拾金不昧,得以父子團聚。陳朝奉遂將女兒許給呂家,又送了二十兩銀子,給父子倆做盤纏回鄉。這一天,呂大郎行至河邊,見有船翻在河中,岸便小船因無人出錢,不肯施救。他當即拿出二十兩銀子作賞錢,小船爭先上前救人,岸上會水的也跳下去幾個。將全部救上岸,其中有一人突然喊聲:大哥。原來翻船上竟有一人是呂家三郎。
原來,家鄉傳說呂大郎在山西得花柳病死了。呂二郎起了歹心,要改嫁大嫂,他好得幾個錢。大嫂未得丈夫確實死訊,堅決不從,央求呂三郎往山西打聽消息。三郎出門,這日渡河船落水,幸被大郎救起。
家中呂二郎好賭,等不得三郎回來,約了江西的客人,半夜要將嫂子抬走,他得三十兩銀子。夜來呂二郎出去賭錢,囑咐妻子給買家開門。不成想夜黑風高,買家擁進門,綁起一個娘子就走。第二日天明,二郎回來發現錯賣了妻子,已經追之不及,再想賣嫂子,大郎已經帶著三郎、兒子回來了。大郎一家終獲團圓。
這則故事是《警世通言》中的《呂大郎還金完骨肉》。《警世》目的是宣揚忠孝節義,其中不乏許多因果說法、度世之語,雖然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去蕪存菁,從本質上說,是具有勸人仁愛向善的正面價值。
呂大郎雖說不上貧窮,但也只是一般的家庭。面對從天而降的一筆財富,書中表現他也有片刻動心,但馬上想到「雖則取之無礙,倘或失主追尋不見,好大一場氣悶」,這是普通百姓中生發出來的善良。體會過生活不易的人,更懂得推己及人,更能理解他人難過和痛苦,彼此同情和關懷。
二百兩銀子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巨款,由此可以推斷,失主的經濟狀況比呂大郎好許多。但是呂大郎不貪財、安守清貧。在他看來,銀子多了也花不完。如果換做一個貪婪的人,不僅要拿走銀子,恐怕還要憤憤不平、產生畸形的仇富心態。
散金救人是最代表呂大郎人性光輝的片段。河岸邊小船和行人的冷漠和貪婪,更映襯了呂大郎的正義和高大。
小說的結局處,《警世》作者馮夢龍還不肯輕易收場,又安排了二郎賣嫂的情節。大郎輕財重義,弟弟卻為錢財不惜將親人當作貨物,卑劣地換取賭資。一母所生的兄弟,品行截然相反。作者在謳歌了善良和正直後,沒忘記提醒讀者,人性還有自私、貪婪與陰暗,他們就像大郎和二郎是一對兄弟,是人性的一體兩面,關鍵是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